摘要:大家好,我今天想说一下关于中华文明史的一些事情。根据目前我们知道的一些现状,关于中华文明史的长短,国外有自己的观点,国内科学家群体有自己的观点,大众也有自己的一些认知,民间科学家也有自己的认知,主要大概就有这么几个类型,每一个类型都有自己关于中华文明史长短的理
大家好,我今天想说一下关于中华文明史的一些事情。根据目前我们知道的一些现状,关于中华文明史的长短,国外有自己的观点,国内科学家群体有自己的观点,大众也有自己的一些认知,民间科学家也有自己的认知,主要大概就有这么几个类型,每一个类型都有自己关于中华文明史长短的理论依据。我们知道国内的关于中华文明史的界定,它的判定标准主要是参考国外考古界所给的标准,尤其是关于这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的这种说法,这是近代才明确有的一个说法。司马迁史记当中也没有明确说明中华文明史的长短。但是司马迁史记中所给出的这个中华文明史,比如说还包括我们当前很少挖掘的夏之前唐朝、虞朝等,还有三皇五帝等等,这些虽然不可考,但这是目前我们正史里面给力的一些东西,是有必要或者值得探讨的。
关于江湖民科,或者是一些科学家、考古学家认可的这个至少8000年中华文明史,甚至更久的这种观点,我们目前也只能作为其中的一种观点。可能这种观点是根据当前的考古发现,或者是带有民族情感的一些推断。基于以上现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因为平时也是走走看看,参观了比较多的博物馆、考古遗址、古迹等等。看到了好多东西,也思考了好多东西,所以想表达下这方面的感悟。
第一,目前我们中华文明史的研究,它给定的标准主要是依据是西方给定的考古参考标准或者界定的依据。这一块我个人感觉要注意一个东西,就是这个考古标准或者考古依据它所本身具有的这个时代局限性。一般情况下任何知识,当然也包括考古,它都具有时代局限性,无论从考古本身、发掘本身,还是从技术层面,还是从其他方面,时代局限性应该是客观存在的,必然存在的。以前我们挖出的东西我们可能没有办法进一步研究,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现在有能力去深入研究探讨这个东西,就会得出了新的结论,这就是一种变化。另外随着整个考古发掘工作在全球范围内更有效的推进,成体系、成系统的这种发掘出来的东西更能为考古学家提供一些新的参考依据。提供给他们更多的思考空间,这必然会影响到考古标准的界定问题。所以我个人感觉考古标准的时代局限性是我们界定中华文明史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这也是科学的态度。
第二,说下关于人类本身的事情。关于人类本身的发展进化有好多观点,主流的,目前我们的观点是进化论,这个大家都知道,当然也有其他几种观点。人类的发展到今天,当我们参观好多博物馆,好多遗址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许多新的东西,比如说这个工具类,比如说有关农业方面的,比如说有关文字方面的,再比如说有关艺术、音乐艺术等方面的这些东西,还有绘画艺术这方面的东西。
首先说一下工具类的,我参观过好多博物馆,它里面有好多这种先民用的生产和生活工具、器具。原始状态下用的这种工具,如说骨针,还有一些切削器等等工具,我们明显能看到是数量大,大量的通过加工然后形成的成体系的,有分工存在的这样的器物,既然有分工,成体系,那么这个东西应该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在短时间内就能形成的。应该是有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而且它这个群体应该达到了一定的社会程度并产生了分工,同时还要有模具或加工器具。好多博物馆都有的骨针,除了有大小之别以外,它整个这个加工非常规范,用放大镜看,在那么细细的骨头上面,然后加工一个规范的孔出来,这个操作的精细性无疑是要求非常高,当然,加工这个东西也要用到另一种加工工具,这就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有点像我们现在用这个机床加工东西,要考虑精度,误差传递等东西。所以这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且像这种工具成体系有分工,不是个案。那么关于工具这方面在作为参考依据这一方面应该考虑。
其次,说一下关于农业有关方面。火的使用不详细说了,这个有好多地方已经说过这些问题。我们国家用火比较早的就是那个西侯度遗址,还有一些猿人遗址都发现过。关于农业,在好多遗址遗迹还有博物馆里都有先民用过的,或者遗留的农作物实物、遗迹等。这些农作物应该和工具一样,也不会是一个家庭或者一个人在短期内能产生或完成的事情。也应该是一个比较规范的群体,成体系的群体,同时有一定分工的群体产生,才能产生这样的结果。另外就是关于农业的驯化,这也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判断这个农业驯化的时间应该必然这个长于这个工序产生的时间。农业生产是因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农业存储可能就是另一个更高水平的问题了。所以农业生产信息也应该作为判断依据的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
再次,说下文字。拿我们自己的文字来举例,比如甲骨文,当然目前已经是与国内外达成共识的成体系、成系统存在的文字,那么目前就人类而言,无论是哪一种文字,像如此成规模、成体系又这样有科学规律的文字的出现肯定是要经过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我个人感觉这个漫长的过程时间长度绝对不会短于工具产生。可以想象一下,从甲骨文到现在我们只是在形式上演化这个文字,已经演化了3000多年,演化到目前这个程度。那么从无到有,要一些先民,把一些东西,把一些符号发明,创造,归类,整理演化成成体系的甲骨文,那这个过程无疑远远长于从甲骨文到我们现在使用的宋体字的演化时间。同时我们也肯定知道,先民关于符号演化的能力是不如现代人的,不如之后的人,所以这个时间会更长。关于文字这一块,我个人感觉连假设都不需要,直接可以从人类目前所有国内外已知的人类文字的演化、进化消亡的历史或者是时间做一个数据推演,这样可以有效的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所以文字演化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裁定依据。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或者是一个不规范的群体,基本上没有必要演化这个东西。只有达到一定的需求以后才有演化文字的需要,所以我们的文字演化作为依据应该是比较理性的一种方法。
最后,说下艺术方面。关于音乐、器乐、绘画等这些艺术品。参观好多地方,感觉人类整个发展过程中,前期刻画的东西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果我们把刻画作为文字发展前期的话,这样也可以用推演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可靠的结果。另外我想说的是关于艺术品,它肯定是达到一定文明或文化水平以后才需要这些东西,有一定工具以后才会做这些东西。艺术品特别是音乐这块,贾湖古笛的出现很能说明一些问题。如果认为贾红古笛七个孔是偶然的,我感觉我们已经背离了这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必然性的论断。当然贾湖骨笛也不止一根,贾湖骨笛跟现在笛子基本一样,我们多多少少都了解些音乐,思考下,及时现代人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才需要这些东西。
可能恰恰艺术、绘画、音乐这些艺术才是人类文明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志。这是我说的关于人类历史定义的一些思考的东西。无论是那个方向的历史科学家,是否可以立足于刚才讲的这些工具、农业、文字、石刻、绘画、音乐这些东西。利用好当前的 AI大数据做一个系统的分析和探索模型,这样可以得出一个比较有意义的结果。那么这个结果无论是对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对人类的历史或者是未来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感觉在这个基础之上,聪明的人类世界对于中华文明史的认知会有一个更科学,更清晰、更规范的认识。现在发现的越来越多,比如说三星堆、石卯、二里头等,只有用科学,用与时俱进的考古标准、历史判定标准来思考人类文明史、中华文明史才能更好的推进人类的发展。以上纯属自己感悟之言,不足之处望多指教!
乙巳年己卯月癸未日
太白山人 文於 未央
来源:美诗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