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关注重庆武隆:重庆武隆沧沟乡大水村驻村第一书记:诗心为笔 情暖大山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7 14:59 1

摘要:“左婆婆,身份证放哪儿了?我们上门来给你家2人做低保认证。”驻村第一书记青一威跳下车,扯着嗓子朝半山坡上一个80多岁老婆婆喊。

近日

《人民日报》发布文章

《重庆武隆沧沟乡大水村驻村第一书记:

诗心为笔 情暖大山》

全文如下

↓↓↓

重庆武隆沧沟乡大水村驻村第一书记:诗心为笔 情暖大山

清晨8点多,重庆市武隆区沧沟乡深处的大水村笼罩在薄雾中。一辆沾满泥浆的灰色越野车碾过碎石路,惊起林间飞鸟。

“左婆婆,身份证放哪儿了?我们上门来给你家2人做低保认证。”驻村第一书记青一威跳下车,扯着嗓子朝半山坡上一个80多岁老婆婆喊。

这是2024年4月普通的一天,也是青一威驻村第318天。两年间,这个西南铝派驻武隆区沧沟乡大水村的第一书记,把中央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智慧与山民的热忱与淳朴相糅合,在海拔1200米的高山边远村落写下乡村振兴的美丽诗篇。

诗行里的初心

“驻村在穷乡,山路走常常。无忧兼保障,责任并担当。

帮抚拳拳意,身心淡淡伤。但为初心志,老骥奋蹄扬!”

2025年元旦夜,青一威在驻村日记本上写下第49首诗。这个爱写诗的书记,把对大山的情愫都揉进了《驻村大水集》。

初到大水村,边远、艰苦、落后的现状给青一威来了个“下马威”。村民们面对这个戴眼镜的“老书生”心里直犯嘀咕:“怕是要不了三个月就要回去。”彼时的大水村,村党总支未换届,65名党员散落在17平方公里的沟壑间,最远的党小组会议要翻4座山。

青一威做的第一件事就让老支书瞪圆了眼——把党员大会搬到了岩峰槽社的烟叶地里。2023年7月1日,在村的35名党员三三两两围坐在烤烟房前,青一威敞开嗓门喊道:“咱们今天着重讨论两件事:烤房维修资金怎么争取?西瓜往哪卖?”老支书记得清楚,那天散会时党员们鞋底都沾着泥,但眼里却冒着光。

时隔不久,青一威亲自洽谈和签署的中国烟草总公司重庆公司武隆分公司与大水村委会签订投入16万余元的《2023年度烤房设施修复》合同便落地实施。

青一威组织组织召开党员大会。受访者供图

“‘三会一课’要开在田间地头。”青一威发挥企业党建工作经验,先将6个党小组整合为2个片区支部,2024年又根据农村工作实际向上级部门建议,把村党总支降级改选为村党支部,新增一名本土人才进入支委,增强了党建工作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同时,在走访入户的过程中,又将瓦屋槽社新毕业女大学生王琴推荐招聘为村妇联主席的培养人选,大大提升了村委班子的业务能力。

如今每月25号的“星空党课”成了特色:村民们收工后聚在院坝,投影仪把政策文件投在白墙上,青一威用地道的重庆话宣讲,星空下的“四治和院”时常爆发出阵阵掌声。

山路上的突围

2024年8月14日凌晨2点,向山社的盘山道上,车灯划破浓墨般的夜。“小心!右轮!”工作队员任玉林扒着车窗大喊。满载西瓜的货车正在45度陡坡上打滑,青一威跳下车,抓起石块赶紧往轮胎下塞……

这场“西瓜保卫战”始于七日前。当电商平台把沧沟乡西瓜压到6毛一斤时,瓜农刘业文蹲在地头抽闷烟:“这么好的瓜,卖不出去喂猪好可惜哟!”

青一威连夜修订帮扶方案,清晨5点就守在西瓜购买单位门口。最终,1.8万斤西瓜以1.5元的高价卖出,但代价是青一威的私车底盘又被刮坏了2次。

“青书记的车是咱村的‘工作车、救护车’。”村民邓大爷抹着泪说,去年冬天儿子突发心梗,是青一威冒雪开车近2小时送到区人民医院。

两年间,这辆私家车跑了6万多公里,后座始终放着助农产品的样品。因胎侧刮破换过4条轮胎、补胎7次,因发生刮蹭维修5次,因道路颠簸換前叉臂3次……2025年初,青一威终于坚持不下去换了新车。

在青一威的“产业图谱”上,这样的突围故事每天都在上演。面对废弃的烤烟房,他带着工作队员六访烟草公司,用“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盘活12座烤房;为考察27公里“天心眼”徒步环线项目,他背着干粮在山里转了半个月,手绘的路线图精细到每棵古树的位置。

心尖上的温度

“你好领导,我是市民政局安排的禾康公司工作人员金江林,我们承接了市民政局的慰问任务,对沧沟乡低保、残疾及五保户的老人无偿提供助听器、智能拐杖、轮椅等生活辅助用品,但我们的车辆坏了,不知你们能不能帮助提供下车辆。”

2023年11月13日,金江林忘不了那个中午。当她为找不到车发愁时,青一威递来热腾腾的饭菜:“先尝尝我们工作队的手艺,填饱肚子后开我的车,不要管路难走,刮坏算我的!”那天,他们为10户老人送去了生活辅助器械。车在机耕道上颠得“吱呀”作响,青一威却哼着山歌:“这里山路十八弯,这里的幸福九连环......”

这样的“温度”刻在大水村的每个角落。低保户涂婆婆家墙上的“连心卡”写着青一威的手机号;新建的医务室里,摆放着他自费2000多元购买捐赠的治疗床;村委会议室墙上28个“已办结”的红色标记格外醒目,都是他带着工作队解决的遗留问题……

最让村民动容的,是2024年春节前的那个雪夜。为给五保老人送棉被,青一威在结冰的山路上徒步4公里,摔得浑身是泥,却把棉被裹得严严实实。当他像个雪人般出现在老人门前时,85岁的刘大爷颤巍巍地作揖:“咱们共产党派来了好娃儿啊!”

……

站在新建的沧大公路和茶山公路上俯瞰,曾经的贫困村已旧貌焕新颜:两条沥青公路如玉带缠腰,山坪塘水库碧波荡漾,肉牛养殖基地初见规模。更令人欣喜的是,村集体收入从2022年的3万元跃升至16.7万元,112户村民搬进新居。

但青一威最珍视的“成绩单”,是村民们塞给他的土特产:留守老人种的老鹰茶、娃娃们采的野山菌、新娘结婚时特意送来的喜糖。在他宿舍的窗台上,10余盆兰草郁郁葱葱——那是村民们知道他爱侍弄花草后,从崖壁上挖来的。

“粗粝能甘当做事,纷华不染守初心。”当说及驻村感受时,青一威吟出自己写的诗句。暮色中,他又要赶往大曹湾社调解土地纠纷,身影渐渐与苍翠群山融为一体。这个把诗情种进大山的书记,正用脚步丈量着共产党员最质朴的誓言。

来源:柳暗花明是农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