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如何实现高效的价值分配与人才管理?本文通过OKR方法论和具体案例,展示了如何将抽象的“态度”“能力”转化为可量化指标,从而精准筛选、培养和激励人才。同时,强调了竞争机制在标准制定中的关键作用,倡导用数据驱动管理,取代主观感觉,提升组织效率和人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如何实现高效的价值分配与人才管理?本文通过OKR方法论和具体案例,展示了如何将抽象的“态度”“能力”转化为可量化指标,从而精准筛选、培养和激励人才。同时,强调了竞争机制在标准制定中的关键作用,倡导用数据驱动管理,取代主观感觉,提升组织效率和人才质量。
一个公司的经营机制,其实就是围绕价值分配的利益驱动机制。而一套合理的价值分配系统,则必须有一个合理的价值评价系统做支撑。
能够具体、清晰、可量化的定义和计量值,才能够合理地分配价值。
我在公众号反复强调,成事在人。
找到对的人,远比做正确的事更重要,也是正确做事的基础。
尤其是在后工业化时代(工业时代的流水线对工人主观能动性的要求比较低),“人”作为创造价值的主体,其重要性也越发明显。
可以说,先人后事是一个管理者最基本的认知。人不对,什么样的培训和sop都失去了意义。
所以,我的观点是,公司人才的建设60%靠筛选,30%靠培养,10%靠激励。
但是,筛选该往哪个方向筛选,用什么标准筛选?培养又应该往哪个方向培养,培养到什么标准算合格,什么标准算优秀?激励又应该如何去有效激励?
这一切,都需要回到原点:如何去定义和计量价值?
狂朝学苑从今年开始,开启了去“盗坤”化的运作。今年狂朝学苑的第一次线上陪跑营,也基本实现了我个人的“零参与”。
而想要完全实现狂朝学苑的去盗坤化运转,依然还需要大量的工作建设,尤其是团队建设。
作为狂朝偏中层的一些管理人员,他们也都具备“先人后事”这个基本认知。
所以当我同狂朝学苑新搭建的流量部门运营主管沟通时,他也清楚知晓选人、用人、育人的重要性,并且知道应该从态度、能力、网感等几个维度去找人。但是,在如何具象化地清晰定义并计量一个同事所创造的价值时,我发现他对此依然有些模糊。而这个模糊,将直接影响我们搭建团队的效率和质量,并最终影响我们的经营效率和产出。
于是,我给他阐述了公司人事部门定义价值的案例,以此说明应该如何有效评价同事的“态度”“能力”和“网感”,并合理量化同事所创造的价值。
今天,将此案例也分享给大家。
用OKR定义指标OKR,即目标与关键结果法,旨在帮助团队和个人明确目标、聚焦关键任务并高效实现成果的管理方法论。
它的主要思路就是通过明确目标(Objective),并通过目标拆解出关键结果( Key Results),从而达到信息平权和决策下放的目的,并最终实现降低团队信息传递损耗,提高员工自主决策能力,进而扩大管理半径的效果。
接下来,我将用我们某业务HR部门的具体案例来讲解这一方法论的具体实操。
狂朝传媒有一个业务是短视频带货达人孵化业务。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利润的增长,而这个业务的利润增长,则需要佣金收入提高,以及运营成本的降低。
而佣金收入的提高,则与营业额、佣金率以及与达人分佣比例三个维度相关。因为本文主要讲的是HR部门的工作内容,我们就主要拆解与HR部门相关的指标:营业额。
平均营业额、达人更新率都是运营部门的事情,而签约达人数量则主要就是HR部门的事情了。
所以,具体细分到HR部门,他们的Objective=签约达人数量。而根据这一结果,结合业务模型推理,又可以得出部门Key Results:邀约量、到面量、提交试镜量、试镜通过量和签约量。
至此,对于HR部门的最终筛选、培养和激励方向(签约达人数量),以及细化方向(邀约量、到面量、提交试镜量、试镜通过量和最终的签约量以及对应的到面率、提交试镜率、试镜通过率、试镜签约率和最终签约率),也从抽象的“态度”“能力”,演变成了有清晰指向的概念。
而这些指向,也是我们具体培养一线HR专员的方向,对于这些方向的具体量化考核标准,其下限就是我们筛选淘汰的标准,在这个下限标准之上,也就成了我们激励的标准。
用数据量化指标把态度和能力等抽象的表述,转化为到面量、签约率等具象化概念,可以让我们筛选、培养、激励人才有更加清晰的指向。
但是,光有指向是不够的。把这些指向量化为可验证、可计量的具体数据,我们的筛选、培养和激励,才能有更加精准的判断基础,从而实现整个组织更高效率的运转。
如下图,是我们一个HR小组20天里具体工作内容的量化可视图。通过这份数据化视图,就可以直观感受到一个HR小组的具体工作内容和成果。
这个时候,站在主管层面,通过这个小组的量化视图,可以判断出这个小组的整体工作成果,以及这个组长工作能力的具体体现。
而作为一个组长,如下图所示,每个组员工作内容的量化视图,又可以让组长清晰感知到每位组员的工作成果,以及这背后的态度和能力。
就比如,最终签约人数是一个HR专员工作态度和能力的综合体现,而邀约量、到面量等则是一个HR工作态度的具体体现。
如果一个HR专员,整体签约人数落后同事很多,但是邀约量和到面量和同事保持一致,甚至是大幅领先,那么至少说明这位专员的工作态度没问题。
反之,如果不仅仅是签约人数落后同事很多,连没有技术含量,只需要靠勤奋就可以做到的邀约数量仍大幅落后于同事,在入职时限、资源配置也都完备的情况下,那么只能说明是态度问题。
工作技巧和专业技能是可以通过培养提升的,而工作态度和习惯方面的问题却是很难改变的。
所以,有了这个量化数据作为参考的时候,筛选、培养、激励人也就有了具体的参考指标,从而脱离完全依赖个人“感觉”的状态。
就比如在识人和选人方面,通过量化指标可以更加精准地判断这个人的态度和能力,再结合个人经验,从而实现更加精准的判断。
又比如在培养人的环节,也可以根据每个组员的具体数据表现,针对性的培养。有的HR邀约量和到面量是很优秀的,但是提交试镜的达人数量太少,那么就是在线下沟通环节出了问题。
这个时候,组长就可以针对性地就线下沟通环节进行培养和指导。对整个线下沟通环节重新培训,然后观摩她的沟通,给出指导意见,并进行多次实战演练。
如此,便可以更加高效地培养人才的目的。
用竞争衡量标准有了可衡量的量化数据以后,如何界定标准又是一个很大的学问了。
如何经营好一个大学?吸引优秀的教师以及优秀的学生。而如何筛选出优秀的学生,那就是高考分数线。一个公司的筛选标准,就好像一个高校的录取分数线一样,直接影响本公司的人才质量。
公司与公司的竞争,其实就是用户端的体验领先(品质、价格、服务),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经营领先(成本领先、效率领先)。
而人才质量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最终体验,以及公司的经营成本和经营效率。
比如,如何界定一个HR的邀约量、签约量算合格或者优秀,将直接影响这个公司的达人签约成本和达人签约效率,并最终影响这个公司的整体成本和效率。
既然这个标准如此重要,那么这个标准又从哪里来呢?从一线战场中来,从优秀同行中来,从市场竞争中来。
首先,这个标准不应该是老板来定,也不应该“人事部门”来定(这里特指人事部门不能去定其他业务部门的标准,但是本文案例讲的就是HR部门的工作,所以还是由HR部门来定),而是应该由一线战场的基层工作人员、组长、主管、总监来定。
作为脱离一线战场的老板或者人事,是无法清晰感知一线工作的具体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的,也就无法准确量化这个筛选和激励的标准。
其次,最好的老师就是同行。
用优秀同行的标准来作为自己内部运营管理的标准,就可以击败市面上大多只是及格线的对手。
记得我们做口播短视频的时候,一个拍摄人员一天只能产出十几二十个视频,而且一个演员一天的成本需要1500-2000左右。
而在了解到同行的演员成本一天只需要1000-1500,并且他们的拍摄一天可以产出一百个视频以后,我们的标准也就演变了。
而伴随着内部筛选和激励标准的提高,就好像一个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提高一样,我们的人才质量得到大大提高,最终演员成本和拍摄效率都达到了同行的水准。
当然,这个同行标准的借鉴,还要参考到公司的具体情况和发展阶段,一个三本院校直接对标清华的录取分数线是不合理的。同理,一个刚刚起步的公司用华为的标准来设计自己的选人、用人标准也是脱离实际的。
最后,这个标准还应该在竞争中不断优化。
对于体验过智能汽车的用户来说,是无法忍受丰田卡罗拉这样的“功能机”的。
但是,如果在一个没有电动汽车的市场呢?如果在一个只有燃油车的市场呢?他连优秀的标准都不知道,也就不会用智能化、智驾、冰箱、彩电、大沙发这些标准去考核当地的汽车产品。
而当这样的汽车,真正在中国市场来竞争,那么只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参考这几年中国市场的本田、尼桑、起亚…)。
充分的竞争,才可以激发市场的潜力,从而不断追求更高标准的产品服务和经营理念。
如果没有苹果手机这条鲶鱼进入中国市场,就不会有华为、小米这些手机品牌的诞生。如果没有特斯拉汽车进入中国市场,也不会有后面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百家齐鸣,更不会有现在的比亚迪、小米和问界。
所以,在公司外部要有竞争思维,在公司内部,同样需要竞争机制。
当内部缺乏竞争的时候,就好像一个陷入垄断的市场一样,只有坐享其成的思维和僵化的标准,绝不会有创新出现。
试想一下,如果电信一个公司垄断市场,能不能诞生类似微信这样的即时通讯软件出来?他根本就不需要思考把发短信、打电话这个事情变成语音短信、视频通话…
所以,回到文章开头的地方。狂朝学苑流量部门对于人才的筛选、培养和激励体系应该如何去搭建?
一样的,从抽象到具象,从主观到客观,从封闭到开放(所有人都知道努力的方向和晋升的标准),从管理者个人感觉驱动,到员工数据驱动。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根据公司最终目标去层层拆解,得到本部门的目标(Objective),并结合本部门的业务模型拆解出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结果( Key Results)。
再然后,就是根据这个Objective和 Key Results,摸索出具体的量化考核指标,并在具体运营中,在不断竞争中优化和调整这个指标。
类比到获客的小红书运营岗位,Objective是客资数量, Key Results账号数量、笔记数量、点赞量、导粉率等指标。
客资数量是工作态度和能力的综合体现,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运营的账号数量、笔记数量等维度则是工作态度和培养方向的具体体现,作为辅助考核指标。
而这些指标的具体考核标准,也就成了我们筛选的标准,培养的目标,激励的方向。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