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声再次响起,全美各地火速“降半旗”,特朗普也毫无办法,中国这句古话果然说的没错!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3 10:02 3

摘要: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南部一所学校,刚开学几天就传出枪声。两名孩子当场遇害,至少17人受伤,枪手在停车场自杀。这个场景,是美国社会的日常,还是制度的黑洞?而中国有句老话没错:“国之将亡,必有妖孽。”美国当然没到“将亡”那一步,但这满地的怪影和妖风,已经让全世


据报道,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南部一所学校,刚开学几天就传出枪声。两名孩子当场遇害,至少17人受伤,枪手在停车场自杀。这个场景,是美国社会的日常,还是制度的黑洞?而中国有句老话没错:“国之将亡,必有妖孽。”美国当然没到“将亡”那一步,但这满地的怪影和妖风,已经让全世界看得目瞪口呆。

白宫很快就下令,全美公共机构降半旗到31日日落。政要和媒体一边哀悼,一边又在数字面前失语。今年美国已经爆出了286起群体性枪击事件,这个统计还是“除枪手外4人以上伤亡”为门槛。每一次降半旗和祈祷,都是一场国家级的“集体麻醉”,让悲伤变成一种例行仪式,却从没想过真正解决问题。政客和媒体都在谈哀悼,没人能谈希望。

这次枪击的细节,几乎把美国枪支管理的所有漏洞一口气暴露在阳光下。23岁的嫌疑人罗宾·韦斯特曼,没有前科,所用步枪、霰弹枪、手枪全是合法购买。现场有孩子说,枪声像在耳边炸开,他只能躲在长椅下祈祷,朋友扑上来替他挡子弹,自己却中枪。联邦调查局定性为本土恐怖主义与仇恨犯罪,枪手在社交平台上发过“宣言”,内容已被删,动机还在查。可无论动机是什么,这样的悲剧就是美国社会的常态。

美国国土安全部的研究早就摆在那里,75%的校园枪手是从家里拿到武器。公共卫生数据更扎心,460万美国儿童能接触到上膛且未上锁的枪支。这不是“孤例”,这是“常数”。枪支泛滥、家庭存放不安全、执法预警失灵、校园防护只能靠祈祷,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错,后果就是血流成河。你要问美国社会怎么回应?无非是降半旗、祈祷、媒体跟进、两党互骂、法案搁置、话题降温,然后就是等待下一次枪声。

降半旗和祈祷这一套仪式,在美国社会里其实很有迷惑性。它在情感层面给国家共同体提供一点抚慰,让这个撕裂的社会能安静一天。可问题在于,这套仪式感成了“替代治理”的工具。每次枪案爆发,剧本都一样:枪响、直播、悼念、两党吵架、法案凉凉、社会降温……妖孽就在这种政治生态里生根发芽,吞噬着美国的治理能力,把民众对制度的信任磨到最薄。美国式自由,正在被自己反噬。

美国的枪支暴力,已经不是社会治理的“败笔”,而是国家安全的软肋。校园枪击案频发,直接威胁到青少年的生命安全。总统和联邦政府每次只能用降半旗、祈祷来安抚舆论,却没有哪一任敢承诺能根治问题。每当全国降半旗、政客们在镜头前祈祷,无数家庭在失去亲人后,听到的只有一句又一句的“遗憾”和“反思”,但枪声却从未停歇。美国社会就这样在哀悼和自我麻醉的死循环里越陷越深。

有人可能会说,枪支暴力是多因素的产物。没错,美国社会的撕裂、利益集团的操控、文化认同、两党对立、执法失灵,哪一个都说得过去。但在所有变量里,“武器可得性”权重最高。得州这样的州,成年门槛低、携行限制少,文化上又把“持枪”当成身份认同。文化可以尊重,安全必须算账。美国人把自由和持枪捆绑在一起,但没人愿意为每年几百起枪击买单。

这次明州枪击案,枪手“合法购枪、无犯罪记录、校园熟路”,把美国控枪困局展现得淋漓尽致。调查方向锁定本土极端主义和仇恨犯罪,但即便找到了动机,悲剧也无法挽回。美国社会的每一场哀悼,其实都是对制度失灵的无声控诉。孩子们在长椅下祈祷,家长在校门口痛哭,警方只能在案发后拉起警戒线。降半旗,成了美国社会对无力和无解的唯一仪式。

枪支泛滥的根本原因,还是美国的法律和利益结构。全国人口3.3亿,民间枪支保有量超过4亿支。2022年,美国超过一半的死亡事件与枪支有关,包括自杀、凶杀和意外事故。2020年,枪支暴力已是美国儿童和未成年人首要死因。控枪问题,两党长期分歧。每次大规模枪击案后,都是一样的剧本:一方呼吁加强管控,另一方指责枪手,两党无法达成一致,国会法案搁置,过阵子又归于沉寂。利益集团为政治选举提供大量捐款,游说操控政策,政府的承诺永远是“雷声大雨点小”,控枪法案永远无疾而终。

中国这句老话说得太准——国之将亡,必有妖孽。美国也许还远没到“衰败极限”,但如今的社会病灶和治理危机,已经让全世界看清了美式民主的虚伪和软肋。枪支暴力、利益集团、社会撕裂,给世界上了一课:守不住底线的自由,迟早会反噬自己。

来源:军武亮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