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华南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华南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创建了华南抗日游击队,建立了面积达9.7万平方公里、人口1000余万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华南敌
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华南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华南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创建了华南抗日游击队,建立了面积达9.7万平方公里、人口1000余万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华南敌后抗日战场成为全国三大敌后战场之一。
在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战争中,华南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一首雄壮史诗,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面对空前严峻的民族危机,中共中央多次发表宣言、决议,号召全党广泛发动群众,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广东党组织积极响应,华南抗日救亡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1931年9月20日、22日,中共两广省委先后发出《中共两广省委通告(第六号)》和《中共两广省委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轰击东三省群众武装占领城市宣言》,号召各界行动起来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大好河山,寸土不让。1932年1月28日,以广东将士为主的十九路军与日军血战月余,以不屈的爱国精神,打出了中国人的志气。1941年10月17日,时驻顺德西海的广游二支队,以200余兵力击溃2000余名伪军,创造了华南敌后战场中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当香港沦陷时,中国共产党人以大无畏的责任担当,将超过800名文化精英、爱国民主人士及其他人士成功营救至安全地带,守护了民族文化的“火种”。
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南抗日纵队,与人民共筑敌后长城,成为坚持华南抗战的中坚力量;民族危亡之际,4万余名粤籍华侨踏上归途,投身战场;烽火硝烟中,艺术前辈们以笔为刀,热血学子投笔从戎,数十所华南高校及中学坚持办学,用生命传递教育与文化的薪火。
和衷共济,共御顽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广东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武装积极与盟军建立情报合作,支援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1944年起,全国敌后战场普遍开始向日、伪军展开攻势作战。华南人民同仇敌忾,向日、伪军展开反攻。1945年9月16日,侵粤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广州举行,广东抗战终以全面胜利宣告结束。
牢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不忘战争,是为了维护和平。回望华南人民抗战的壮阔进程,一幕幕场景依然鲜活,镌刻在历史深处的精神密码,始终为我们注入前行的智慧和力量!
1945年广东人民抗日根据地及游击队活动地域示意图 资料图片
浴血前线
十九路军血战淞沪广东子弟兵打出中国志气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者突袭上海,驻守上海的第十九路军奋起反击,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在上海,这支主要由广东子弟组成的军队与日军血战月余,迫使其三易主帅、四次增兵、损兵万余,以不屈的爱国精神,打出了中国人的志气。
图为十九路军奋起反击来犯日寇(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供图)
西海大捷以少胜多军民团结成功御敌
1941年10月17日,伪军2000多人大举进犯顺德西海。时驻西海的广游二支队率军民共同抗击伪军。经过近12个小时的浴血奋战,我军以200余人的兵力成功抵御了敌人的疯狂进攻。这场战役是广东敌后抗战中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被誉为“西海大捷”。
图为西海大捷主题油画(羊城晚报记者 周巍 摄)
战火硝烟中红旗不倒广东党组织飞跃发展
抗战中,广东党组织高举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从广东实际出发,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武装斗争,指引、推动了华南抗日战争在曲折的道路上,不断走向胜利。党组织在抗战烽火中得到发展,健全了各级组织,党员人数从1937年12月的约1500人,发展到抗战胜利前夕的约2.7万人。
图为广东省临委旧址内模拟的电台模型(羊城晚报记者 邓鼎园 摄)
同舟共济
在烽火中仰望星空华南学府粤北办学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广东省政府北迁韶关,粤北成为战时全省政治文化中心。为保存教育火种,国立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省立文理学院等数十所华南高校及中学陆续内迁粤北,迁抵韶关、清远、梅州、云浮等地,在硝烟中坚持办学,传播知识与文化。
图为1940年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在东陂毕业照(华南师范大学供图)
文化入伍以笔为枪
粤港掀起文化抗战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北平、上海等地大批文化人撤退到粤港地区,与当地文化人汇合。随着时局的变化,粤港地区先后形成了广州、曲江、香港、东江等多个战时文化中心。艺术前辈们以笔为刀,把舞台视作战场,将抗战热情融入艺术创作中,他们以不同形式的文艺创作和文化实践,持守中华民族文化本色,激发全民抗战斗志。
图为《新华南》创刊号(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陈列馆供图)
亿万资财千万人力
侨胞聚力心向祖国
在全民族抗战中,海外侨胞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力量。当时,仅从海外回国抗战的粤籍华侨就有4万余人,华侨飞行员、南侨机工等团体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他们用血肉与赤诚证明:无论身在何处,中华儿女的脉搏,永远与祖国同频共振。
图为爱国华侨司徒美堂的抗战捐款银行汇单(羊城晚报记者 周巍 摄)
营救盟军获取情报
赢得国际广泛赞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世界战局发生重大变化。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坚决贯彻中共中央的指示,进行国际救援与情报合作,为打败日本侵略者、赢得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也因为在与盟军合作中的积极作为,赢得了国际国内的广泛赞誉,成为举世瞩目的抗日武装。
图为获救美军飞行员克尔(左一)与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左二)的合影(中山大学校史馆供图)
敌后长城
华南抗日纵队创建与人民共辟敌后战场
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等华南地区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东江、琼崖、珠江、韩江、南路、粤中等抗日游击队,统称为“华南抗日纵队”。至抗战胜利前夕,华南抗日纵队共有2.8万余人,牵制日伪军15万人,总计歼敌2万余人,不但从战略上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而且支持了太平洋战场上的盟军作战,使华南敌后战场成为全国三大敌后战场之一。
图为东江纵队成立宣言及东江纵队第二支队政治处制作的庆祝东江纵队成立周年漫画(羊城晚报记者周巍摄)
香港秘密大营救数百名家平安转移
1941年年底,香港被日军占领,数百名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滞留香港,处境极为危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抗日游击队、地下党组织协同下,滞留人士分水陆两路离开香港,转送至抗日根据地和大后方。历时6个多月,茅盾、邹韬奋、胡绳、廖沫沙、于伶等800多名滞港的抗日文化名人、爱国民主人士以及其家属等被营救,为中华民族保护了一大批文化精英,这次大营救被茅盾称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图为位于惠州罗浮山的东江纵队纪念馆中秘密大营救主题雕像(刘畅 王小虎 摄)
收复家园
砥柱中流旗展华南赤诚书写抗战荣光
1945年9月16日,侵粤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广州举行,广东抗战终以全面胜利宣告结束。
图为出售刊载日本投降消息报纸的报童(深圳市大鹏新区博物馆供图)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