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是写字楼里的光鲜,也不是商场里的繁华。我看到的是一扇扇紧闭的门,以及门后那些被折叠起来的生活。 我的手机里记录着无数个代码一样的地址,每一个地址背后,都是一个等待投喂的胃,或是一颗等待慰藉的心。
以下,是匿名者X的叙述。
我曾是这座城市里数万名骑手之一。 这份工作让我看到了城市的另一面。
不是写字楼里的光鲜,也不是商场里的繁华。我看到的是一扇扇紧闭的门,以及门后那些被折叠起来的生活。 我的手机里记录着无数个代码一样的地址,每一个地址背后,都是一个等待投喂的胃,或是一颗等待慰藉的心。
大数据将这些需求精准地推送给我,它知道谁在深夜需要一碗热汤,谁在周末习惯用双份的快乐水麻痹自己。 它像一个无所不知的神,而我,是它在人间的代行者。 我曾长期给城南一个老小区送餐,六楼,没有电梯。
订单总是一份双人餐,两荤一素,米饭加量。备注永远是简单的三个字:放门口。 我从未见过下订单的人。每一次,我把餐盒放在那张陈旧的脚垫上,转身下楼,手机就会收到一条确认送达的系统消息。
我猜想,门后大概是一对不善言辞的年轻情侣,或者两个生活习惯高度重合的室友。 这种规律的投喂持续了半年。直到上周三,那个熟悉的地址再次跳进我的接单列表。我熟练地取餐,爬上六楼。但在门口,我愣住了。
门口的脚垫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冰冷干净的水泥地。更让我心头一沉的,是这次的订单备注。 送单人餐,以后都是单人餐了,谢谢你。 我把那份孤零零的单人餐放在地上,站了很久。
楼道里的声控灯灭了又亮,亮了又灭。我想象着门后,那个人是如何删掉购物车里另一份常点的套餐,如何平静地打出这行字。 一个人的消失,有时不需要任何戏剧性的场面。他的社交账号会停更,他的游戏会永远离线,他常坐的工位会换上新的名字。
而在我的世界里,一个人的消失,是从一个双人套餐,变成单人套餐开始的。 我的系统,用它绝对理性的方式,记录了一个生命的轨迹变更。而我,只是那个负责执行最后指令的人。
还有一个女孩,住在市中心一个高档公寓。 她总是在深夜下单,而且只点同一家便利店的速食和零食。她的备注很奇怪:千万别敲门,也别打电话,把东西放在门口,拍张照片发给我就行。
我一直以为她是个社恐,或者是个昼伏夜出的网络主播。直到有一次,我把东西放在门口,正准备拍照,门缝忽然被从里向外推开一道极细的缝。 一张折叠起来的纸,被悄无声息地塞了出来。
我的心跳漏了一拍。我没有立刻去捡,而是先完成后置动作,拍了照,点击送达,然后转身下楼。在楼梯间昏暗的灯光下,我展开了那张纸。 那是我常送的那家外卖店的宣传单,背面,是用口红歪歪扭扭写的一个字。
救。 我报警了。后来发生了什么,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那个地址再也没有出现在我的订单列表里。
来源:屋檐下的杨先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