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药文化中挖掘思政元素培育时代新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3 09:05 2

摘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八部门制定的《“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指出:“充分发挥其作为中华文明宝库‘钥匙’的独特作用,加大中医药文化保护传承和传播推广力度,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融入群众生产生活,为中医药振兴发展厚植文化土壤,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八部门制定的《“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指出:“充分发挥其作为中华文明宝库‘钥匙’的独特作用,加大中医药文化保护传承和传播推广力度,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融入群众生产生活,为中医药振兴发展厚植文化土壤,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力量。”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伦理价值与实践智慧为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独特资源。深入挖掘应用中医药文化中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积极意义。

哲学思想维度

“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观教育

一直以来,中医药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借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理念构建了“人体-自然-社会”三位一体生态哲学体系,主张遵循“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人们适时适度调养身体。《黄帝内经》中“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论述,揭示了人类生命的自然属性,强调人体精气、血脉之运行与自然界日月星辰、节气更替存在同频共振。季节性疾病发病规律与气候变化显著相关,印证了“天人合一”理念的科学性。

在高等医学院校中,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对接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借助“天人合一”理念,从价值观塑造、方法论培养和实践行动三个方面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如通过当下野生中药资源逐渐枯竭现象引导学生认识新发展理念以及代际公平理念;借鉴中医“五运六气”学说分析气候变化在疾病演变与公共卫生政策制定中的影响来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规范学生“分类回收医疗废物”的日常行为以督促学生践行绿色环保理念等。具体实施过程中,思政工作者可以组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开展中医药资源田野调查项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制作《本草纲目》中根据时令采集药材的创意动漫,让学生多角度真切体会“天人合一”思想。如此便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政教育结合的基础上,培育兼具科学理性和生态智慧的复合型新时代人才。

“阴阳平衡”的思维培养

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其对立统一、动态平衡的宇宙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高度契合,一直指导着历代中医家的临证思维与诊疗实践。其中“阳主热,阴主寒”体现了矛盾的对立性,“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等理念则充分诠释了矛盾的统一性,而“阴平阳秘,精气乃治”“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等观点更多是强调了人体自身的动态平衡观。

纵观整个“阴阳平衡”理论,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在课程学习及实践中,“阴阳平衡”理论打破了常规的二元对立认知,批判了以“非此即彼”思维认知事物的方法,助力学生构建“阴阳相互转化”的动态发展观念;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以严谨的辩证思维处理各类问题。在校园日常生活中,“阴阳平衡”理论则能帮助学生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事物变化中寻求平衡点,从而促进学生系统协调能力的培养。高等医学院校的思政工作者,尤其是工作在思政一线的辅导员们可以结合主次矛盾辨析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召开主题班会,引导学生确立全面、辩证、联系与发展的思维方法。

“治未病”的预防性思政教育

随着预防医学不断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社会逐渐掀起一股“养生潮”,大家开始重视身体“亚健康”与疾病预防,疾病早期筛查和潜伏期病理状态诊断等形式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黄帝内经》中就有“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表述,反映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涉及临床诊疗思维和方法层面,中医更是知晓“见微知著”和“防微杜渐”之重要性,提出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则,体现了风险预判和早期干预思想。思政工作者若能结合工作实际,将“治未病”理念融入思政教育,将极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例如针对医学院校专业教育,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思政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分析“扁鹊见蔡桓公”典故,引导学生认识疾病的发展过程,强化学生对于疾病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意识,以培养学生的前瞻性思维和底线思维。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辅导员群体可以尝试实施“思想防未病”计划,在原先建立的学生思想动态档案基础上创新预警机制和干预措施,借鉴中医“五色诊法”模式将学生思想动态划分为绿(健康)、黄(亚健康)、橙(轻度风险)、红(中度风险)、紫(中度风险)五个等级,针对不同等级进行差异化“治疗”,对处于“未病期”“欲病期”“已病期”“病瘥期”四个不同时期的学生,分别展开心理健康普测、开展朋辈互助和辅导员谈心谈话、帮助其接受专业心理咨询与危机处理、保持密切关注和跟进等。此类措施的落实不仅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关口前移,更有助于培育出具备前瞻性思维的医学科技工作者。

伦理价值维度

“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建设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一文中深度剖析了“大医”的双重评价标准,为当代医德教育提供了经典范本。他重点强调医生不仅要有“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专业精神,更要有“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道德品格。其中,医术精湛能够很好诠释出儒家“致广大尽精微”的治学态度,而至诚品德则升华了儒家经典《孟子》中的仁爱观。千百年来,广大医者谨记“大医精诚”的双重要求,刻苦钻研,不断追求医学知识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更以至诚之心对待每一位患者。

反观现代医疗体系下的医患纠纷,多数都与医生技术不“精”和品格不“诚”有关。故而在医生的培养过程中,要同时注重专业素养与品德教育。贯穿医学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全过程,应该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以及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作用,通过引入“大国名医漫漫成长史”案例,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带领学生体验制药工艺的精细化管理,帮助学生确立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开展医学诊疗情景剧模拟;提升学生人文共情能力;组织党员骨干观看党纪专题教育视频,培养廉洁行医道德;挖掘当代医者的工匠精神强化医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等。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深刻认识到“大医精诚”思想的指导下的医德医风建设是中医药文化的优良传承与转化,亦是培育医术与医德兼具的时代大医的重要抓手。

“仁心仁术”的人文关怀培养

中医学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逐渐形成了“仁者爱人”的伦理核心,强调“仁心”是“仁术”的根基,认为高明的医术需要以仁爱之心作为先决条件。相比较“大医精诚”侧重医德医风维度,“仁心仁术”更强调医者的仁爱之心和精湛技术的结合。现代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演进也验证了“仁术”需要兼顾专业技术与人文关怀。从当今社会医疗实践中,我们清楚感受到人文关怀可以促进医患信任基础的建立,从而提升患者满意度与诊疗依从性,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率。因此,医学院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注重对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

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结合“仁心仁术”理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医学生人文关怀素养。首先是帮助医学生塑造正确的生命观,通过敬老院志愿活动、临终关怀病房服务等形式让学生尊重生命,感悟“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医学箴言;其次可以利用医学辅助仪器,如支架、轮椅等模拟残障人士就医困境,培养学生“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情感认识以及换位思考的能力;还可以在临床跟诊实习中感受带教医师的非语言人文关怀技巧。在校期间开展谈心谈话时,思政工作者可以借鉴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做好观察、倾听、提问与分析,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思想行为,持续为医学人文事业发展持续注入思政活力。

“悬壶济世”的家国情怀塑造

“悬壶济世”典故源自于《后汉书·费长房传》,它形象地描绘了古代医家悬壶行医、济世救人的场景,赞颂了医生救死扶伤的高尚品德。历代中医家高度发扬此精神,走村串户,行医治病,活人无数。其中不乏有众多医者一生行医著述、教书育人,只为坚持“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的医者仁心,更有甚者如宋代许叔微、清代徐大椿等人拒收患者诊金。如今,“悬壶济世”也成为了医疗行业精神风貌的象征。它提醒着每一位医者,要以医术为业,行善积德,致力于治病救人,无私奉献于社会。

新时代青年要认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到“悬壶”中不仅盛有治病救人的良药,还承载着大爱无疆的责任使命。高校应鼓励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前往乡村感受无数医者驻扎基层的默默奉献;致力于引导学生从古代“走方医”的济世救人中体会家国情怀的深层含义,不断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并通过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青蒿素在全球推广使用等现实案例展现大国担当。此外,还应发挥红色文化协同育人作用,开展大学生红色医史教育,实地参观战争年代的“红军医院”,促进爱国主义教育走深走实。

实践智慧维度

“辨证论治”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辨证论治”基础是“辨证”,重点在于“论治”,它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治疗原则,指的是把“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医家的分析,综合来判定疾病的病因、性质、病位等,从而确定为某种性质的“证”,并根据“辨证”结果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法。在“辨证论治”过程中,时常出现“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不同现象,反映出中医治病并不单纯依靠表面症状分析,而是善于抓住疾病本质,从概括了疾病各种病理变化的“证”入手,对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而不同疾病如果“证”相同则采取同种治疗办法。

这种特殊治疗原则体现出中医在解决疾病问题时方法的灵活多样,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方法论启示。它要求大学生应在思政工作者的指导下,学会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诊疗思维转化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方法,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观点,善于抓住事物本质,不断提升个人信息“辨证”能力和动态分析决策能力,从而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稳步前行。与此同时,高等院校要继续加大培养辨证思维能力相关课程的开设力度,开展“中西医思维”研讨、“东西方文化”辩论等活动,为学生搭建起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平台,为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创新提供传统智慧。

“整体观念”的系统思维训练

中医学治疗疾病的另一特殊原则是“整体观念”。《灵枢·岁露论》中提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构建了“人体-自然-社会”中医整体观,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同时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也是统一的。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会从患者的常住地址、发病时令、具体时间、情志影响等多方面因素考虑,同时结合藏象理论、气血津液学说、十二经脉学说等整体辨析。“整体观念”不仅凸显了中医学治病救人的严谨与全面,也为系统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理论支撑。

落实到时代新人的成长与发展,就是要着重强调多角度分析、多层级关联的系统思维培养。例如就“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而言,要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视角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青年学生民族认同、推动非遗技艺创新转化、增强年轻学子文化自信、促进生态文明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战略价值;要从国家、社会、学校、个人多层级关联,帮助学生解读高校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倡导社会和谐、营造良好育人氛围、促进自身人文素养提升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思政工作者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好“系统观念”这个方法论,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

“三因制宜”的创新意识培育

《素问·异法方宜论》有云:“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提出了“因时、因地、因人”三因制宜原则,这不仅是“辨证论治”在医疗实践中的延伸,也蕴含了守正创新的实践逻辑。医家遵循疾病基本发展规律,在“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的守正基础之上,根据时、空、人差异调整治疗方法,完成“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的创新实践。

进入新时期,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水平的高低,更是判断“创新思维”的有无。对标现阶段各领域人才紧缺现状,越来越要求高等教育培育出具有“原创思维”或“创新意识”的高层次人才,汽车、电子等品牌由“中国制造”逐渐向“中国创造”模式转化,已经充分印证了“创新思维”重要性。如今,各大高等院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创新创业类赛事领域的重视,对于开阔学生科研认知视野,培养“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学术品格大有裨益,思政工作者要保持高度的敏锐性,发挥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作用,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发展中掌握“创新”这一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中医药文化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载体和创新理念,在健康中国建设与文化自信建设的双重愿景下,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中的思政元素,探索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思政教育融合机制,对于开拓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路径、丰富思政教育方法论体系、提升青年学生文化自信来说尤为重要。

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致力于把中医药文化的哲学思想、伦理价值、实践智慧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培育时代新人贡献思政力量。■

来源:广东中医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