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每天早上五点半出门,绕着公园跑三圈,再压腿、拉伸、做套广播体操,已经成了不少老年人的生活日常。有些人几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觉得这样能活得久、精神好。
但前段时间一条新闻引起了大家注意:66岁的王大爷晨练回来刚坐下就倒地不醒,送到医院后确诊为心源性猝死。
家属说他平时身体一直挺好,血压也控制得行,连药都不常吃,怎么说走就走?医生却说,这事和晨练之后做的几件事脱不了干系。
很多人都觉得运动完以后,出一身汗就是排毒,喝点水、坐着休息下就行了,完全不觉得晨练完还有什么讲究。
但其实在早晨运动之后,人体的多个系统正处于一种应激过后的调整期。这个阶段心率在回落,血管在收缩,血液黏稠度短时间内处于偏高状态,如果此时做了一些错误的动作,等于是再加压一把,可能直接导致身体崩溃。
像不少人晨练完就蹲着聊天、翻手机或者刷地上的落叶。蹲这个动作对膝盖影响是一方面,更主要的问题在于它会让下肢静脉回流变慢,心脏供血一时减弱,脑供血也会受到影响。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曾在2020年做过一项针对老年人静脉回流速度的观察,结果显示60岁以上人群在长时间下蹲姿势下的下肢静脉压明显升高,30秒以上就可造成回心血量下降,部分人还会出现短暂性低灌注。
这在本身有动脉硬化或者心功能不全的人身上影响更大。一旦心脏得不到足够血液,再加上血压波动,就可能触发心律失常甚至心源性猝死。
像王大爷就是跑完步在公园一角蹲下清理运动鞋上的泥,半分钟不到就栽倒了,连抢救的时间都没有。
还有一些人晨练完习惯用冷水洗脸、冲手臂,觉得这样清爽。特别是夏天,运动完身体热,有人直接冲凉。
这种行为在年轻人身上可能就是打个喷嚏、刺激一下神经,但对血管调节能力下降的老年人来说,冷刺激会诱发外周血管瞬间收缩,导致中枢血压快速升高。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曾在2018年刊登过一组实验数据,在冷刺激下,老年人收缩压平均升高13mmHg,部分个体达到20mmHg以上。
如果本身已经有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斑块,这种快速升压会增加斑块破裂风险,一旦脱落就可能形成脑栓塞或心梗。
而这些情况并不会提前预警,完全可能在几分钟内发作。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把冷刺激当成锻炼身体,其实是反复伤害血管。
再有一种看着没啥问题的行为就是运动完马上进食,特别是空腹晨练之后一身汗,觉得该补点了。
有人回到家就吃热干面、喝豆浆、啃大饼,吃得特别快。这种做法的问题不只是消化负担,而是在运动后内脏血流还没完全恢复的时候突然进食,会加重心脏负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一份临床观察显示,在晨练后1小时内进食高脂高碳水餐的人群中,出现心悸、胃部不适、头晕等反应的概率明显高于休息1小时后进食的人。
运动后胃肠功能尚未完全复位,血液优先供给运动系统,进食会让本该回流心脏的血液转向消化道,从而影响全身供血稳定性。
而且早上交感神经处于激活状态,食物一刺激容易诱发胃酸分泌过多,引起胃痉挛或反流。这个问题不算大病,但长期反复刺激会造成胃黏膜损伤,演变成慢性胃病。
还有人晨练之后习惯性抽根烟,说是提神放松。这个习惯是最要命的。运动过程中交感神经活跃,心率加快,血管扩张,身体正处在高耗氧状态。
而吸烟会直接收缩血管、升高血压、降低血氧含量。运动后烟草中的一氧化碳会更快进入血液,和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抢占氧运输位点,让原本应该修复组织的氧气供应下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曾做过一组小样本研究,显示运动后吸烟者的冠脉供血指标恢复明显慢于对照组,部分人出现ST段轻度下移,提示心肌供氧不足。
老年人本身心脏储备能力差,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心绞痛发作。更何况早晨是血压最容易波动的时间段,如果再叠加尼古丁对心血管的刺激,就更容易出事。
像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这类慢性病患者,晨练不是不可以做,而是要注意时间、强度和节奏。最好在起床30分钟后再动,先做轻缓拉伸,步行为主,时间不超过40分钟。
运动完后不马上坐下,更不要蹲或立即进食,最好平躺10分钟或者坐靠椅背,让身体慢慢恢复。
如果有出汗较多的情况,也不要立刻洗冷水,更不能进入空调房,应该缓慢降温。血糖低的患者晨练前要适当摄入点食物,比如一小块面包,避免低血糖引发晕厥。
那是不是晨练时间本身就不适合大多数老年人?有没有其他更安全、效果也不错的运动时间段?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在问。早晨的确是人体血压上升最快的阶段,交感神经最兴奋,心血管事件的高发时间段就在清晨5点到10点之间。
如果本身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问题,早上运动风险确实更高。中国疾控中心曾对5000例心源性猝死病例做分析,发现近一半发生在清晨。
而在下午4点到6点这个时间段,体温、血液循环、肌肉弹性都处于最佳状态,心肺功能也更平稳,适合做中等强度运动,发生意外的概率较低。
如果气温适中、空气质量好,傍晚锻炼的综合收益可能更高。特别是对年纪大的人,早晚温差大,清晨容易引起血压剧烈波动,选择傍晚运动能避免很多风险。
也就是说,晨练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不同人群应该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和慢病控制情况,挑选适合自己的时间段。未来的健康建议,也应该更加细分化,而不是一味推广统一的晨练模式。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来源:梁医生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