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仗,我不害怕!”95岁的杨志彩,神情坚定如炬。“我家是贫农,我是家里唯一的孩子。我从小在共产党办的学校里读书,接受党的教育,理直气壮地跟着党走。党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80年光阴流转,80载风雨掠过
历史的烽火
从未在民族记忆中熄灭
在这致敬英雄的时节
山东大学14位
曾亲历抗日战争的老战士、老同志
荣获由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他们年龄最小的90岁
最年长的104岁
他们从战火硝烟中走来
生命轨迹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
用报国热血与不屈青春
融入军民艰苦抗战的洪流
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
此时此刻,九三阅兵前夕
我们来到老人们的身边
聆听他们的讲述,循着他们的目光
重回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
看四万万中华儿女
如何以平凡的血肉之躯
书写一部可歌可泣的胜利史诗
少年自强!抗战中的“小英雄”
那段岁月里,有一群孩子的童年,与枪炮声相伴。
杨志彩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离休会计
“打仗,我不害怕!”95岁的杨志彩,神情坚定如炬。“我家是贫农,我是家里唯一的孩子。我从小在共产党办的学校里读书,接受党的教育,理直气壮地跟着党走。党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
日军入侵家乡时,她和同学背着一床被子走了一晚上,跑到离家20多里地的地方,脚都磨得起了泡,只为报名抗日民主政府的地下邮递员。但由于岁数小、个子矮,不够入选标准,不甘心的杨志彩转身便加入了抗日儿童团。
那一年,她刚刚12岁。
“月儿弯弯,星光闪闪,我们都是儿童团。站岗放哨,又当侦探,排查行人捉汉奸……”如今的杨志彩,仍然清楚地记得儿童团团歌的每一句词、每一声调,嗓音依然响亮。在那段人心惶惶的日子里,她和儿童团的伙伴们同歌词唱的那般,拿着红缨枪,盘查村里出入的行人,在村头最高的地方站岗放哨,向村里人报告日伪军动向。
“日本鬼子出动了,我们就赶紧回学校,跟大家说快回家。把书埋到地下后就赶紧跑。跑不出去就翻墙头,翻不出去就互相踩着肩膀从墙头爬到邻居家去。”杨志彩回忆道。
等到一天的日头偏西,日军不敢出来的时候,儿童团就悄悄扎起台子唱歌表演,宣传抗战、动员参军。从山东快书“武老二”,到花棍舞《小放牛》,杨志彩是其中的一把好手。在他们的歌声里,丈夫告别新婚妻子、儿子告别父母乡亲,大家怀着共同的信念——参军报国。
刘延伟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退休教师
开学前,90岁的刘延伟给山东大学本科生党支部负责人培训示范班青年党员讲课,讲到往事激动不已。
9岁就加入儿童团的她,来自一个光荣的革命家庭。舅舅奔赴西北战场,长眠异乡;五叔牺牲在成武县解放前夜;小叔14岁参加铁道游击队,曾泡在水中15天坚持打鬼子;唯一的姑姑也参加抗战。
当时,母亲在解放区战火中办起抗日小学。她年龄不够无法入学,便由姐姐教她写字,教的第一个字,就是国家的“国”。年幼的刘延伟只学了一次,就学会了。
她清晰地记得,12岁那年,父母让她送半斗小米给“四婶儿”。她挎着装有小米的笆斗,走了五里地。等到了地方,一个瘦高的小伙子接过笆斗就走了,一句话没说。后来才得知,她当时送的,实际上是“鸡毛信”。
参加儿童团的,还有93岁的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退休教务员王鸣。抗战全面爆发后,6岁的她就跟着哥哥进入抗联参军,从农家女变成了贴标语,唱歌曲,做宣传的儿童团宣传队“小战士”。
只要有能干的活,她就积极去干,一直在部队学习、工作、生活,跟随部队颠簸地在战火中奔走了近十年,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任务。大哥在东北四平战役牺牲后,她与母亲才作为烈属回到了老家。
在纷飞的战火中,儿童团的抗日热情,丝毫不亚于长辈。站岗、送信、宣传、动员……他们是优秀的革命接班人,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保家卫国的责任,用纯真信念和过人胆识,成为了抗战胜利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图源“共青团中央”公众号
如今,硝烟散尽,歌声未绝。
杨志彩仍会常唱起儿童团团歌,王鸣还会哼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旋律。每年5月3日,刘延伟听到济南的防空警报,眼泪仍止不住地往外流。
一个时代的精神滋养了一代人。她们把抗战精神带入了工作,在和平年代、在山东大学默默奉献。
她们说:“国耻不能忘!心中有国家,奋斗才更有力量。我们要好好地活着,要看着青年一代成长起来,要看着国家越来越好。我胸前的这枚纪念章,是过去的荣光,你们胸前的党徽,才是未来的希望!”
8月,在山东大学本科生党支部负责人培训师范班
刘延伟为同学们讲述抗战故事
寸土不让!我们是青年,我们是八路军!
“铭记沧桑,东瀛黩武侵华暴戾,生灵涂炭,罪恶滔天。神州志士同仇敌忾,终赢抗战乾坤朗,昭彰正义千秋炳;纵观今世,列强横行环宇纷争,单边肆虐,寰球震荡。赤县英豪砥柱中流,誓卫和平山海固,勇立潮头万代昌。”
今年“七一”前夕,102岁的徐迅在宣纸上写下这幅笔力遒劲的对联。
徐迅
曾任山东大学副校长
1923年,徐迅生于莒南朱梅村的山坳。1939年,日寇的铁蹄踏碎校园的宁静,16岁的他被推举为抗日青年救国团团长。当许多同龄人还在读书时,徐迅的课堂已是枪林弹雨。
一年后,他郑重签下名字,正式加入八路军。1943年,徐迅被派至莒南县开展边缘对敌武装斗争。那时北邻日寇据点碑廓,伪顽势力极其猖獗,骚扰破坏频繁。徐迅和战友屡次深夜潜入敌占区散发传单、开展地下活动,一度成为敌人悬赏捉拿的对象。
半年时间内,同志接连牺牲,乡长村支书相继被捕,区委书记惨遭杀害……但敌人愈猖獗,他们的反击就愈坚决,“必须坚决回击、以牙还牙!”
他们组织精干武装力量直插虎穴,成功活捉敌寇头目。经法院审核通过,公审大会由徐迅主持召开,宣判其死刑并立即执行枪决。此举大快人心,极大振奋了群众的抗日热情。
后来在峧山一带,徐迅带领军民运用阻击战、地雷战、麻雀战等战术,依托复杂地势开展游击作战,不断袭扰日军据点,成效显著。
同期,他发动贫下中农开展反封建斗争,从减租减息到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真正实现翻身解放。
韩秉公
山东医科大学(现山东大学)离休教授
同样的信仰,也指引着16岁的韩秉公,做出相同的选择。
1945年,他穿过日伪据点,毅然跑到了大埠村解放区,成为一名八路军卫生员。
9月,鲁南军区第八师及地方部队向驻峄县日伪军发起了猛烈进攻。火光之中,韩秉公运送弹药、转运伤员,支援前线。经过一夜浴血奋战,敌方1500余人全部被歼灭。
此后,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解放战争战场上,以及朝鲜战争归国志愿军的救护中,都有他的身影。在淮海战役中,伤员在转运途中被苍蝇叮入伤口,产仔生蛆,韩秉公等人使用香油把蛆虫引出伤口,伤员果然得到了缓解。这场特殊的“除蛆救伤”,让他在战后荣获了三等功。
战火里,他光荣入党,一路随军转战,直至抗美援朝归来。
1953年10月,韩秉公在山东大学门前留影
烽火已逝,但使命未竟。
新中国成立后,韩秉公以调干生身份考入山东大学医学院,毕业后留校成为医疗科研骨干,牵头成立山东首家整形外科,开展多项先进技术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如今,已96岁高龄。
徐迅则奋战于国家建设前线,1984年从山东大学原副校长岗位离休后,他仍坚持每日学习政治理论、看新闻联播,在老年大学研习四十余年——那是烽火年代未竟读书梦的回响。
徐迅在党旗前重温入党誓词
回忆往昔岁月,徐迅说:“我所做的,不过是那个年代,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应作的微不足道的贡献。”
千千万万个“微不足道”,汇聚成不可战胜的力量,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万众一心!老百姓扛起的“移动长城”
9月1日,新学期第一天。在山东大学附属中学的开学典礼上,山东工学院子弟中学(现山大附中千佛山校区)老校长、104岁高龄的成皓然录制了一段视频寄语师生。
他的一段讲述,带领我们回到80年前。
成皓然
曾任山东工学院子弟中学(现山大附中千佛山校区)校长
“我们不把日寇赶走不能生存。”父亲成庆龙的教诲在成皓然的心中留下深深烙印。父亲北上闯关东十余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的父亲带领抗日救国军抗击日寇、收复失地,却因汉奸告密而壮烈牺牲,年仅35岁(被收录于“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在父亲的影响下,“抗日报国”的种子在成皓然的心头生根发芽。
1945年夏秋之交,日寇败局已定,但仍作垂死挣扎,疯狂“扫荡”。24岁的成皓然在五叔成梅五的带领下走上革命道路,面对敌人严密盘查的威胁,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五叔交给他的任务——协助胶东解放区秘密购运军需物资。
这是一次秘密运输行动,参加的人就有成家叔侄五人和其他同志、老乡共十几人,成皓然负责押车护送。在他们的周旋下,敌人岗哨搜寻时左探右搜却一无所获。
行至距解放区南村三五里处,青岛保安队突然拦车检查,成皓然和同行带着珍贵的物资不顾枪声呼啸,扬鞭打马向北直驱,用身躯守护这批珍贵物资。千钧一发之际,共产党武装及时接应、开枪迎击。一番激烈交火后,人和货物均安然无恙,最终安全送达单山兵工厂。
成皓然
这不是一个家族的孤军奋战,而是一个民族的共同选择。在这片土地上,数以万计的普通百姓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打不垮、炸不烂的“移动长城”。敌后战场让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烽火的中流砥柱。血雨腥风的岁月或许已远去,但那道长城,至今仍在。
80年前的今天
日本签署投降书
这是中国人民的胜利
是世界人民的胜利
这些山大先辈
是历史的参与者、见证者
更是民族的脊梁
他们,亲历了黑暗
却亲手擎起黎明
他们是中华儿女的缩影
以浴血奋战
为中国赢来了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我们不会忘记历史的苦难
不会忘记牺牲的沉重
更不会忘记血与火中熔铸的风骨气节
来源: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