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传薪火,青春奋进谱新篇——中国药科大学工学院“沂梦同行”沂蒙精神志愿宣讲团创新实践纪实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7 14:34 1

摘要:自全国大学生沂蒙精神志愿宣讲团名单公示以来,中国药科大学工学院“沂梦同行”沂蒙精神志愿宣讲团以“四维创新”为抓手,积极贯彻“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讲教育活动的决策部署,构建了“沉浸式+艺术化+数字化”立体传播宣讲体系,推动红色基因传承与时代精神培育深度融合

自全国大学生沂蒙精神志愿宣讲团名单公示以来,中国药科大学工学院“沂梦同行”沂蒙精神志愿宣讲团以“四维创新”为抓手,积极贯彻“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讲教育活动的决策部署,构建了“沉浸式+艺术化+数字化”立体传播宣讲体系,推动红色基因传承与时代精神培育深度融合。

一、理论宣讲与互动体验:构建沉浸式精神传承新范式

一站式宣讲,让红色基因在互动中焕活。中国药科大学工学院“沂梦同行”志愿宣讲团以理论宣讲为根基,以互动体验为抓手,开创沉浸式红色教育新模式。团队围绕沂蒙精神“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精神内核,策划开展系列专题讲座,通过“历史故事+现实案例”双线叙事,将革命年代的“红嫂精神”、“沂蒙六姐妹”事迹与新时代青年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实践深度融合。在“初心如磐铸忠魂”主题宣讲中,团队创新引入“时空信箱”环节,引导参与者写下“致2035年的自己”未来信函,以承诺践诺形式将红色信仰具象化;通过“三问忠诚”访谈、“微承诺”宣誓等活动,激发青年学子对沂蒙精神的情感共鸣与行动自觉。此外,团队联合中国药科大学“小江乐宁”志愿服务队共建宣讲平台,以“21天志愿服务打卡”积分制推动抽象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累计吸引200余名学生参与,实现从“听故事”到“做实事”的跨越。

二、艺术创新与红色传承:打造沂蒙精神对话新载体

艺术赋能,让红色文化可触可感。宣讲团突破传统宣讲形式,以剪纸、拼图、舞台剧等艺术载体激活沂蒙精神的文化基因。通过高校拼图彩绘活动和结对基地儿童拼图拓展活动,建立起高校青年学子与乡村儿童的精神传承桥梁,将革命场景与艺术灵感交织,共同勾勒出心中沂蒙精神主题画卷,让红色历史在拼图拼接中焕发新生;依托“剪韵沂蒙,纸艺传情”剪纸创作活动,参与者通过剪刀与红纸的对话,刻画出红嫂救伤员、军民鱼水情等经典场景,使非遗技艺成为红色精神的传播媒介。团队联合中国药科大学工学院易班工作站推出舞台剧《诗渡沂蒙》,以时空对话形式演绎陆游诗词与沂蒙精神的诗性共鸣,实现“艺术演绎+数字传播”的思政教育创新。活动成果广泛辐射高校青年与团支部,让红色文化在艺术创作中实现“破圈”传播。

三、校地联动与基层实践:探索精神落地生根新路径

扎根基层,让沂蒙精神在服务中生根。宣讲团以校地协同为支点,构建“高校-社区-乡村”三级联动网络。在浙江省磐安县尖山镇湖上村,团队面向儿童开展“童心拼沂蒙”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拼图挑战、故事讲述,将红色火种播撒进下一代心田;在南京市秦淮区怡馨花园社区,“亲子共学沂蒙精神”活动吸引亲子家庭50余人参与,家长与孩子共同聆听沂蒙故事,推动红色教育从“单向输出”转向“代际共融”。团队还深入磐安实践基地的乡镇小学,举办“闪闪沂蒙星火”主题宣讲,以有奖问答、情景剧演绎等形式激发青少年爱国热情。截至目前,团队累计集中开展基层活动20余场,其中沂蒙精神主题专项活动4场,覆盖受众超500人次,形成“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的常态化服务机制。为了更进一步推动沂蒙精神走向全国,寒假期间团队开展“精神火种传递”行动,队员回访全国5所母校开展主题宣讲,实现沂蒙宣讲跨地域传播,累计影响青少年群体超300人次。

四、科技赋能与文化传播:开辟数字化宣讲新赛道

以科技之力,为红色精神注入时代动能。团队自主开发“精神基因检测”互动程序,围绕“奉献倾向值”、“责任承载力”等维度设计20道情境化试题,通过Python编程生成个性化“精神基因图谱”,吸引300余名学生参与线上体验,让红色教育兼具趣味性与启发性。依托全国大学生易班平台,团队上线《诗渡沂蒙》优课项目,打造“云端学习周”,实现红色资源“一键触达”;通过短视频、公众号推送等形式记录活动全程,累计发布新媒体作品11余条,构建起“全国平台-校级组织-学生团队”三级传播矩阵。科技手段的融入,不仅拓宽了宣讲边界,更让沂蒙精神在数字化浪潮中焕发持久生命力。

以青春之名,续写红色华章,从理论宣讲到艺术创新,从校地联动到科技赋能,中国药科大学工学院“沂梦同行”志愿宣讲团以多元实践探索红色文化传承的“青春路径”。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知-信-行”三位一体育人模式,推动沂蒙精神与药学专业特色、时代需求深度融合,让红色基因在青年实践中薪火相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青春力量!(中国药科大学工学院尹周力 路馥玮 王津兴)

来源:中国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