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意渐浓,新学期伊始,校园作为人员密集场所,成为肺结核、诺如病毒病、水痘及虫媒传染病等秋季高发疾病的易传播区域。为帮助广大师生筑牢健康防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太原医院结合临床经验与防控要点,特发布开学季健康提示,助力营造安全、健康的校园环境。
秋意渐浓,新学期伊始,校园作为人员密集场所,成为肺结核、诺如病毒病、水痘及虫媒传染病等秋季高发疾病的易传播区域。为帮助广大师生筑牢健康防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太原医院结合临床经验与防控要点,特发布开学季健康提示,助力营造安全、健康的校园环境。
PART.1
校园防控:织密健康“防护网”
学校是传染病防控的第一道关卡,需从源头做好预防,减少聚集性疫情风险:
强化健康监测,早发现早干预
开学前,对全体师生开展健康排查,避免带病入校;开学后建议持续两周健康跟踪,重点关注发热、皮疹、腹泻、结膜充血等症状,尤其需留意近期有基孔肯雅热等虫媒传染病流行地区旅居史的师生。发现异常及时记录并报告,必要时联系医疗机构排查。
整治校园环境,切断传播链条
秋季蚊虫活跃,需彻底清理校园内积水容器、废弃杂物及绿化带垃圾等蚊媒孳生地,对教室、宿舍、食堂、垃圾站等区域全面开展灭蚊工作,降低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传播风险。
坚持多病同防,筑牢综合防线
针对秋冬季呼吸道与肠道传染病叠加风险,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降低肺结核、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传播可能;食堂严格执行餐具消毒,引导学生勤洗手、不共用餐具,防范诺如病毒等肠道传染病。
PART.2
个人防护:做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
每位师生都是健康防护的关键一环,需做好以下几点:
做好健康监测,及时就医不拖延
开学前7天,每日自测体温并观察健康状况。若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腹泻等症状,切勿隐瞒病情或带病上学,应居家休息并及时就医。尤其注意:若发热伴关节剧痛,或近期接触过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人员/去过当地,需警惕虫媒传染病,建议尽快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太原医院等正规医疗机构排查,避免误判为普通感冒。
养成卫生习惯,减少感染机会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或手肘遮挡口鼻;勤洗手(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需用流动水 + 肥皂 / 洗手液清洗);不共用餐具、毛巾等个人物品,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主动接种疫苗,筑牢免疫屏障
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建议核对疫苗接种史,确保水痘、流感等疫苗接种程序完整,尤其是免疫力较弱的学生,及时补种疫苗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
PART.3
重点传染病识别:这些症状要警惕
秋季校园常见传染病各具特点,早识别才能早应对:
01肺结核(“痨病”)
典型症状为长期咳嗽、咳痰(持续 2 周以上需高度警惕),可伴咯血、低热、盗汗等。若出现上述症状,需及时到医院做胸片、痰检等检查,避免在校园内通过飞沫传播。
02诺如病毒病(“冬季呕吐病”)
发病急,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腹泻,儿童多以呕吐为主,成人多以腹泻为主。传染性强,需注意隔离,避免呕吐物/排泄物污染环境,食堂及个人餐具需严格消毒。
03水痘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初期发热,随后皮肤、黏膜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皮疹多分布在胸、腹、背,四肢较少。患病后需居家隔离至痂疹脱落,避免传染他人。
04虫媒传染病(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
通过“花蚊子”(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主要症状为发热、关节痛(可持续数天至数月),还可能伴皮疹、头痛、乏力。儿童症状较轻,易被误认普通感冒,若有蚊虫叮咬史或流行地区接触史,需及时就医排查。
温馨提示
若出现上述疑似症状,建议尽快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太原医院等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遵循专业医生指导进行诊治。关注医院官方平台,获取更多秋季传染病防控知识,共同守护校园健康!
北京医院太原医院宣传中心
来源:太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