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岁阿姨腹痛入院,以为是肠胃炎,医生泪目:你为什么不早点来?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7 12:57 1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52岁的张阿姨,最近几天一直腹痛,以为只是普通的肠胃炎,忍着没有去医院。直到痛得实在受不了,才被家人送到急诊。

医生检查后发现,她的病情远比她想象的严重。手术室外,医生忍不住落泪:“你为什么不早点来?”——这不仅仅是一句叹息,更是对很多患者的警示。

很多看似普通的腹痛,可能隐藏着致命的疾病,晚一步就可能错过最佳救治时机。腹痛不一定是肠胃炎,警惕更严重的疾病很多人都会经历腹痛,但并不是所有的腹痛都只是“小毛病”。

腹痛可能是多种疾病的信号,包括肠梗阻、胆囊炎、胰腺炎,甚至恶性肿瘤。张阿姨的腹痛,最终被确诊为急性胰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这是一种高危疾病,死亡率可达20%-30%

如果她能早一点就医,病情不会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

急性胰腺炎常见但危险,别再误以为是普通胃病急性胰腺炎是一种由于胰腺消化酶异常激活,导致胰腺自身消化、坏死的炎症性疾病。主要病因包括胆结石、酗酒、高脂血症、暴饮暴食等

在中国,胆结石是急性胰腺炎最常见的诱因,尤其是50岁以上的女性,更容易因胆囊结石诱发胰腺炎。

如何识别急性胰腺炎?

1. 剧烈腹痛:通常表现为上腹部剧痛,可向后背放射,疼痛呈持续性,坐着或前倾稍有缓解。

2. 恶心呕吐:患者可能会出现频繁的呕吐,但呕吐后症状并不会缓解。

3. 腹胀、发热: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腹胀、发热,严重者甚至发生休克。

4. 血压下降、休克:如果病情严重,可能会因胰腺坏死、感染导致血压下降,甚至出现休克,危及生命。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拖不得!

一旦确诊急性胰腺炎,必须立即住院治疗。治疗的核心目标是控制炎症、缓解疼痛、预防并发症。

1. 禁食禁饮:胃肠道休息是关键,避免刺激胰腺分泌消化酶,加重病情。

2. 输液治疗:维持血容量,防止休克。

3. 镇痛、抗炎:使用镇痛药缓解疼痛,并进行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

4. 控制并发症:如有胆结石诱发,需要及时进行胆囊切除手术。

5. 对于重症患者,可能需要介入治疗或手术清除坏死组织

预防胰腺炎,关键是管住嘴、迈开腿

1. 避免高脂饮食:高脂食物容易诱发胆结石和高脂血症,从而增加胰腺炎的风险。

2. 建议多吃蔬菜、水果、优质蛋白,减少油腻食物

3. 戒酒:长期饮酒是胰腺炎的重要诱因,酒精会直接刺激胰腺,导致炎症反复发作

4. 控制体重:肥胖者更容易患上胰腺炎,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5. 定期体检:5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胆结石、高脂血症、糖尿病史的人,建议每年进行腹部B超、血脂检查,及早发现潜在风险

医学研究进展:新疗法、新观念近年来,胰腺炎的治疗取得了新的突破。例如:

· 微创介入治疗:对于重症胰腺炎患者,传统手术风险高,而经皮穿刺引流技术可以减少创伤,降低死亡率。

· 肠内营养支持:过去认为胰腺炎患者必须完全禁食,但最新研究表明,适量肠内营养可促进肠道屏障功能恢复,减少感染风险

· 精准医学:通过基因检测和生物标志物分析,可以预测哪些患者更容易发展为重症胰腺炎,从而提前干预,提高生存率。

家庭护理与日常急救方法

如果怀疑家人患上急性胰腺炎,应立即就医。在等待救护车期间,可采取以下措施:

1. 避免进食,防止胰腺进一步受损。

2. 避免乱服止痛药,部分药物可能掩盖病情,影响医生判断。

3. 保持安静,避免剧烈活动,减少腹部刺激。

4. 注意监测血压、呼吸情况,如出现意识模糊、休克症状,立即送医。

健康建议:别让错误的习惯害了自己

1. 合理饮食,三餐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减少高脂、高糖食物摄入。

2. 戒烟戒酒,减少对胰腺的刺激。

3. 多运动,保持健康体重,每天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等。

4. 定期体检,关注胆囊和血脂,有胆结石或高脂血症的人群要特别注意。

结语

张阿姨的经历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身体发出的信号,不能忽视;任何不明原因的持续腹痛,都应该尽快就医,切勿自行判断、拖延治疗。健康,不仅仅是医生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个人的选择。

1.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23年版)》

2. 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胰腺炎全球指南》

3. 《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2022年关于胰腺炎精准治疗的最新研究

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关于胆结石与胰腺炎的流行病学数据

5. 美国胃肠病学会(AGA):2023年最新胰腺炎治疗方案更新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外科袁医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