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上个世纪,文坛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新星,而陆小曼就是其中之一。她有着“民国才女”,“社交名媛”,文艺界的普罗米修斯等诸多称号。
在上个世纪,文坛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新星,而陆小曼就是其中之一。她有着“民国才女”,“社交名媛”,文艺界的普罗米修斯等诸多称号。
然而,由于她与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间的感情纠缠,使得她在人们心目中成了一个“怨妇”。在徐志摩离世后的陆小曼,她的人生是如何度过的呢?
不赞成的婚事
那时候的上海,灯红酒绿,珠光宝气,让人眼花缭乱。陆小曼穿着一身精致的衣裳,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却是一点也不显得突兀。
她自小姿容秀丽,出身名门,琴棋书画,歌舞昆曲样样精通,能作好诗词,还通晓英、法两种外语,十七岁便已名满上流社会。
陆小曼十九岁时与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西点军校、徐志摩交好的王赓结婚,并且王赓还是在军队军警中担任重要职务。
可是,这场婚姻,却并没有走到最后。度完了蜜月,陆小曼在家里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沉闷日子,心里很不是滋味。
直到这一刻,她才意识到,自己想要的,依然是光芒万丈,万众瞩目。可是,等她决定回到这个世界,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时,却发现自己再也回不到原来的生活了。
从那以后,他们经常在一起,在一起的时间比时间越长,性格上的差异也就越大,争吵也就越多,感情也就越淡,再加上他们的分居,他们的婚姻终于走到了尽头。
一九二四年,一次意外的舞会,王赓因工作繁忙,把陆小曼介绍给好朋友徐志摩。
当时徐志摩被林徽因拒绝,心情低落,陆小曼的出现,让他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一瞬间,两人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吸引。徐志摩也是在那一次之后,才经常去王赓的家里做客。
一个热情似火,一个痴心不改;一个是无可救药,另一个是神魂颠倒。
徐志摩还写下了一句让人面红耳赤的话:“只要你爱着他,他就不会挨饿受冻,只要你爱着他,他就会活下去!”
徐志摩为了能和陆小曼交往,特地拜托刘海粟从中斡旋。刘先劝说陆小曼的母亲,并在一次宴请中向王赓暗示,王赓终答应和陆小曼离婚。
谁知事情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发展呢?
此时,陆小曼忽然得知自己怀孕了,她与王赓有了身孕,她犹豫再三,最后还是独自到德国人开设的一家医院动手术。
没想到,做完手术之后,她的身体就开始疼了。徐志摩结婚后,陆小曼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我已经有了。”却没有说出真相,也许是因为她对徐志摩的感情很深。
1925年末,陆小曼23岁,同王赓离了婚.
尽管他们离婚了,但是他们和徐志摩的婚姻并不幸福,他们的爱情遭到了全世界的谴责,他们的父母也极力反对。
终于,一九二六年十月三日,陆小曼和徐志摩在北海公园风风光光地完婚。
这件事之所以轰动,一方面是因为当时邀请的都是文艺界的名流,另一方面是因为梁启超在婚礼上对这两个人破口大骂,但这也总算是个好消息。
可是,再好的感情,也逃不过柴米油盐的考验。感情强烈的时候,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但是当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产生无数的矛盾。
陆小曼和徐志摩在硖石呆的时间不长,就和她的父母闹翻了。
陆小曼自幼被宠坏了,以自己为中心,根本不懂得如何讨好岳父岳母,再加上她太过放纵自己的感情,导致徐志摩父母一气之下,与张幼仪住在了一起。
一日,徐志摩带来一份名为《福尔摩斯》的小报纸,封面上刊登了一篇《伍大姐按摩得腻友》,内容极其龌龊,其中伍大姐显然是在说陆小曼,余心麻则是在说徐志摩。
《玉堂春》的四位主角坐在一起进行了一次严肃的谈话,徐志摩决定将《福尔摩斯》告上法庭。而翁瑞午,就是出面的律师。
该法庭于1926年一月十一日举行了对该案件的公开听证会。
观众席上挤满了人,都是上海的文化界人士。徐志摩与陆小曼一进门,就听到身后传来一阵窃窃私语:“这是余心麻吗?伍大姐长得真好看!难怪这么闹腾!”
徐志摩夫妇对这件案子很有信心,但最后的结果却是,法院拒绝了他们的请求,如果他们想要损害自己的名誉,就必须在民事法庭上提交另外一份诉状。
徐志摩觉得自己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但是他也没有办法,只能在日记本上写下这样的话:
我本想在冬至时,一个人走进一间僻静的小教堂,听几首圣诞节的曲子,可是,我却披着一件宽大的袍子,走上了舞台,扮演着“腐”的角色。
陆小曼因为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每天都在家里砸东西。她仿佛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既不想当“交际明星”,也不想在舞台上演戏。可她还是和翁瑞午关系很好,陪着他看戏,陪他捧他。
到了后来,媒体很少再批评陆小曼的私人生活,更多的是将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事写成了一段佳话。
难行的婚姻
从陆小曼爱上另一个人,到她和王赓离婚,再到她嫁给徐志摩,这件事在当时都是轰动一时的大事。
苏雪林记得,徐志摩是很多女人心目中的理想伴侣,她的同班同学陈健吾,更是自视甚高,给她牵线搭桥的朋友,经常对她说:「难道你非要做徐志摩那样的人,才知足吗?可徐志摩,却是独一份的。
这一对备受瞩目的天才男女相爱,却遇到了重重阻碍,先是“罗敷有夫”。
徐志摩深爱着,不畏艰难,在一九二五年八月十四日给陆小曼一封断然的信,表明了他对爱的至高无上的看法:
然后,他勉励她不要担心,要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两个都是有毅力、有野心、有勇气的人,再加上真正的爱情,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爱情的渴望和绝望的狂热,是最能激起诗意的东西,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激情和激情。
经历了这么多的事情,他终于如愿以偿了。陆小曼事后说,他们两个人“幸福得忘了天空的辽阔,也忘了世上的悲伤”,就像走进了天堂。
徐志摩认为,君子应该有忧患意识,未来的道路上也许会有坎坷,但是他坚信,有抱负,有勇气,有真情,就能战胜一切。
他也注意到了两人之间的不同,在一九二五年八月二十日的《爱眉小札》里,有两句话:“这种毫无意义的社交活动,使我很恼火,因为你总是被抢劫。”
“你怎么不听话,一点小事也不听我的话——不过,如果有人把你带到哪里去,你就把头发梳好,然后走开。”
陆小曼当时想要和王赓离婚,却受到了母亲的约束和监视。徐志摩与她相遇不易,此小埋怨,重点仍是情人间的调情。一九二六年秋天,两人成婚后,由徐志摩的故乡硖石返回上海。
一九二七年一月六日,生了三天小病以后,他在信中写道:“希望很容易地失败,就像肤浅一样肤浅。”“有一种东西,最容易融化,也最难以融化,那就是女人的心。”
就像是一场大病之后的抑郁,又像是受到了什么刺激。一九二八年陆小曼染上了鸦片,徐志摩一天比一天痛苦,心中如有螃蟹在爬行,但他对她的身体却无能为力。
当他看见凌叔华和陈西滢的儿子时,他激动得不得了,他写了一封信给陆小曼,说:“我们一家人,什么时候才能有这样的福气,能当父母,能有自己的孩子。”
接着,他又对她温言软语,让她暂时停止吸食鸦片,即使等孩子长大了,也可以。
徐志摩也劝陆小曼,他说:“既然你喜欢我,就应该听我的话。
你要早点睡觉,早晨十点以后就起来,在阳光明媚的时候,到公园里去。”他劝她放弃拍电影的想法,专心于文学和艺术,专心学习,“凭你的才智和毅力,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只要你肯努力,哪怕是为天下争光,也是值得的!”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十七日,《福尔摩斯小报》刊登了一篇极其淫秽的文章,标题是《伍大姐按摩得腻友》,暗指陆小曼和她的按摩师翁瑞午。(上文提及过)
徐志摩已经聘请了一位律师,控告这家报纸的主编侵犯了他的名誉。关于翁瑞午的传闻,已经传遍了整个大陆。
徐志摩曾经对陆小曼说过,要懂得珍惜和关心,要有一个度,不然就会把自己和朋友之间的界线弄得模糊不清。
可惜,效果不大。徐志摩是个要脸的人,想要成为一个西方的绅士,因此,他把妻子的鸦片和无聊的朋友,统统吞了下去。胡适和其他关心他境况和名声的朋友们,都劝他回到北京大学任教。
徐志摩回到北平之后,又一次苦口婆心地劝说陆小曼去北方,以摆脱上海恶劣的生活条件。在那个时候,许多友人都在劝说徐志摩离婚,其中就有胡夫人江冬秀,也是其中之一。
当年,是他想尽一切办法,将她从王赓身边拉走,如今,他只能咬牙承受这个决定带来的恶果。
徐志摩坦诚地告诉沈从文,陆小曼是为了他才离了婚,因此他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离婚的困境;而且,这段惊天动地的恋情,不知道吸引了多少人的目光。这才几年的时间,他怎么可能倒下?
陆小曼一定是有原因的,让他耐心地忍受着,他对她,对张幼仪,一个温柔,一个冰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经过南京去北京的徐志摩,在临走前见了翁瑞午,嘱咐他把陆小曼照顾好,翁瑞午很认真地同意了。
徐志摩那时为节省开支,搭了一架免费的邮船,结果却在山东坠毁。
据张幼仪回忆,当天深夜,送信的人先是到陆小曼住在上海的寓所,陆小曼却不肯罢休,把人赶了出去。送信的人只好到张幼仪那里,张幼仪经过很长时间的平静,让哥哥、儿子替她到济南为徐志摩收尸。
失去的痛苦
失去了心爱的人,他的人生就会变得支离破碎。陆小曼心碎了,从精神到生活习性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自从徐志摩去世以后,陆小曼就变得离群索居,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书生气,冲淡了茶香,那时候他还觉得很普通,和恋人吟诗作画、闲聊散步的时光,最终都被他珍藏在了记忆的最深处。
往日的繁华,早已烟消云散,只剩下漫长的黑夜,孤独而寂寞。
陆小曼在很久以前就开始吸食鸦片,后来又被孤独和悲伤所笼罩,生活的重担压在她的身上,她的身体越来越虚弱,越来越疲惫。翁瑞午的出现,让她看到了生命中的一丝曙光。
翁瑞午以好友的身份,默默地陪陆小曼,和她谈心,一起散步,参加一些必要的社会活动;作为一名医生,他对陆小曼的身体进行了精心的治疗,希望她能够从过去的悲伤和阴影中走出来。
翁瑞午虽已成家,子女众多,但对陆小曼却是一往情深,陆小曼对翁瑞午的关心和帮助也是感激不尽。但她永远忘不了英年早逝的徐志摩,他的画像还挂在她的房间里,没有摘下来。
陆小曼在经历了徐志摩的空难后,大部分时间都是穿着朴素的衣服,一心想着如何戒除毒瘾,十七岁就在外交圈崭露头角,二十三岁和徐志摩结婚,二十八岁守寡。
她的身体越来越胖,年龄也越来越大,再也不是当初那个风情万种的陆小曼了。
这朵红色的玫瑰,已经快要枯萎了。她在老年时没有一份像样的工作,与徐志摩分手后,她在经济上也是捉襟见肘。
陆小曼从来没有想过,一幅简单的画,竟然能给她带来一份工作。
陈毅被称为移动书柜,抗日战争时期,他的背包里都是书,现在国家成立了,他又花了不少时间,泡在了各种藏书阁中,培养自己的精神。
就在这一天,陈毅带着他的妻子张茜来到了陆小曼的画室,陈毅叹了口气:“她是我的半个师母,也是我们统战的对象。”
陈毅问起陆小曼的情况,知道她很穷,无收入来源,不禁一声叹息。
陈毅就任上海市长后,不仅关注地方经济建设,而且重视地方文化建设,对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
于是就想着让陆小曼给自己找个工作。陆小曼当年也是一代佳人,师从名家学画,所以陈毅将他送到上海文史馆。
一九六五年四月三日,陆小曼在一片争议、寂寥、赞扬和批评中,与世长辞。
她死的时候,身上穿着一件破烂的棉衣,里面的棉花都露了出来,赵清阁在其衣橱中寻不到一件新衣,只得将自己的新衣送给了她。
那时他的很多朋友都不没来给她送行,所以葬礼显得有些冷清。灵堂上,摆放着一副挚友王亦令的挽联:“推心唯赤诚,人世常留遗惠在;出笔多高致,一生半累烟云中!
她的临终愿望就是与徐志摩葬在一起。
徐志摩死后七年,她与翁瑞午住在一起,却没有登记结婚。她之所以这么做,只是想要与徐志摩合葬,与徐志摩在地下重聚。
只可惜,她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这一切都是她自己的错,谁让她没有把握住与徐志摩的缘分呢?
参考资料:
人物春秋——陆小曼_一生半累烟云中 作者:王鹤
来源:历史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