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陕西省行政区划版图上,陕南三市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三地夹在巍峨的秦岭巴山之间,与关中平原分隔明显,看似是一个整体,其实各有各的道,历史进程并不同。
梁州、金州、商州、兴元、兴安、上洛……如果你对这些名字感到陌生,又觉得似曾相识,这篇文章将会给你答案。
作者|山人 出品|夹馍星球
在陕西省行政区划版图上,陕南三市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三地夹在巍峨的秦岭巴山之间,与关中平原分隔明显,看似是一个整体,其实各有各的道,历史进程并不同。
商洛与西安之间的秦岭山脉较矮,联系方便,两地曾属于同个区划,都是秦朝的京畿之地。商洛地域的武关是拱卫关中的重要关塞。那么,什么时候商洛成为独立的区划呢?
安康位于汉江中上游,靠近湖北,在战国时属于强大的楚国。楚国最早在此设汉中郡,以西城县(即安康市)为郡治。可是,为什么它现在不叫“汉中”了?
汉中是四川盆地的北部屏障,天然与巴蜀文化亲近,因为扼守川蜀与关中的要道,常被两边的政权争夺。后来,汉中脱离蜀地,并到了陕西,是什么原因?
按照行政区划设置的规律,当某个地区得到开发,具有一定数量的人口时,才会设置机构进行管理,其置、废、并、省等变迁,便反映了这个地方在某历史阶段的重要程度。
陕南是中国第一批建立方国和设置郡县的地方,并逐渐演变为现在三个地级行政区的格局,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也是复杂的。
本文试图梳理这一变迁过程,让今天的读者更能了解自己的故乡,了解中国历史。
△ 陕南行政区划图
从历史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朝说起。夏开始于大禹治水,是国家初步形成期,没有确定的疆域范围。战国时期托名大禹的著作《禹贡》,将夏朝的天下分为九州(州指水中高地)。其中,“华阳、黑水惟梁州”。
“华阳”指华山之南,“黑水”多被认为是今云南怒江,也就是从华山直到云南之间的这块地区为梁州,今陕南就属于梁州。
夏人主要活动在河洛地区,同时也分封贵族在其他地区建立方国。《史记·夏本纪》载:“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这里的“褒氏”多指位于汉中褒河流域的褒国。
商代时,汉中盆地南部出现蜀人部落,殷商卜辞中有商王武丁“伐缶(褒)与蜀”的记载,说明此地发生了中央王朝征伐方国的战争。而在今安康东部、湖北西北区域,出现了庸国,都城为上庸(今湖北竹山县西南),也曾被武丁征伐。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集结“西土八国”伐商时,蜀国、庸国都参加了。周朝建立后,又分封宗族和功臣建立诸侯国,其中“以其宗姬封于巴”,即巴国,统辖巴山地区的部落,包括今安康南部的山地区域。
△ 西周时期方国图
西周末年,周幽王宠幸来自褒国的褒姒,原王后的父亲联合犬戎攻入京城,西周灭亡。关中动乱之际,一部分郑国人南奔到汉中盆地居住,遂有延续到今天的“南郑”之名。
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为扩张势力,大举攻伐,大国在灭掉小国后,往往改为县,即“灭国为县”,“县”作为初级行政建制登上舞台。周匡王二年(前611年),楚国联合秦国、巴国,灭掉了庸国,就在庸国设上庸县。
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前451年),秦国势力越过秦岭,打败蜀国,在汉江北岸筑南郑城。之后又被赶出汉中盆地,直到秦惠公十三年(前387年),秦国重新夺回南郑,很可能在此时置南郑县,今出土的秦封泥中有“南郑丞印”。
同期也出现了“郡”,早期是指设在边境地带以抵御邻国的军事性机构,长官为“郡守”,有防守之意,后逐渐演变为行政建制。至迟在前361年,楚国设置了汉中郡,约在今安康和湖北十堰区域,恰是汉水中游地带,故名“汉中”。
这里属于楚国的西北部边境,设郡的目的是防御秦国沿汉江扩张。郡治为西城县,“西”是指楚国的西部。今天,在安康市汉滨区江北街道中渡路上就建有一座仿古建筑“西城阁”。
△ 安康市江北的西城阁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任用卫鞅主持变法后,国力逐渐强盛,并在全国合并居民点,推行县制。卫鞅因功被“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出土的秦封泥中也有“商丞之印”,说明秦国已置商县(约在今丹凤县西北)。
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秦国在丹阳之战中大败楚国,夺得楚汉中郡,并将西边的南郑县并入汉中郡。秦汉中郡郡治是继续设在西城县,还是迁到了南郑县,历史没有详细记载,学者们也意见不同,未有定论。
可以确定的是,在战国时期已有南郑、西城、商县,也就是今天陕南三市的前身。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全面推行“郡县”制。汉中郡为全国三十六郡之一,包括今汉中市、安康市以及湖北十堰市区域,面积很大。
秦都咸阳周围的京畿之地,称为“内史”,除了关中地区,还包括秦岭东南麓的上洛、商两县,目的是以其为屏障,防止东部六国旧势力的反攻。
△ 秦朝时的汉中郡
秦朝灭亡后,起义军老大项羽主持分蛋糕,封刘邦为汉中王,辖汉中郡、蜀郡、巴郡,建都南郑。刘邦以汉中为基地,暗渡陈仓,重新攻占关中,并东进打败项羽,建立汉朝。
汉朝持续四百年,中原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即“汉人-汉族”。某种程度上,汉江才是真正的母亲河。
汉朝承袭了秦郡县制,但也稍有调整。秦的内史被一分为三:右扶风、左冯翊、京兆尹,上洛、商二县属京兆尹。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调整关中地区布防格局,在长安和洛阳之间另设弘农郡,上洛、商被分出来,和右边的陕县(今河南三门峡)一起,属弘农郡。
经过“七王之乱”后的削减王国和对外扩疆拓土,到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全国郡的数量达到108个之多,中央政权直接管理不太方便。于是,汉武帝根据古代“天下九州”的概念,将全国分成十三个监察区(冀州、青州、兖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凉州、幽州、并州、交趾、朔方)和一个司隶校尉部(京畿之地),统称“十四州部”,每年派刺史巡查各区吏政。
△ 西汉十四州部,汉中属益州
汉中郡属于益州刺史部,即《禹贡》中的梁州,之所以没有叫“梁州”,因为和“凉州”(今甘肃区域)读音重复了。商洛所在的弘农郡则属于司隶校尉部。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一度篡权建政,他是个改名狂魔,将全国大小地名都改了一遍。其中,汉中郡被改名新成郡,因为当时的郡治设在西城县。
东汉恢复了西汉的郡县设置,光武帝建武六年(30年),为防备陇西羌族叛乱,将汉中郡郡治从西城县迁到南郑县,此后稳定下来。建武十五年(39年),将上洛、商两县从弘农郡改属京兆尹,又回到了关中地区。
所以,早期的陕南,商洛属关中板块,汉中和安康属巴蜀板块。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陕南的行政区划也开始了大变革。
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打败割据汉中的张鲁,把汉中郡东部的西城县、安阳县划分出来,另设西城郡,其范围大概就是今安康区域。
本来起源于安康的“汉中”,不但西迁,还被汉中盆地所独有。同时,安康地区也独立成郡,这是它作为地级行政区划的开始。
汉中不久又被刘备攻占,属于益州,西城郡则继续属于曹魏集团的荆州,即汉中、安康分属两国。
曹丕篡汉建魏后,改西城郡为魏兴郡。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魏灭蜀,为分治蜀国,将益州东北部包括汉中郡在内的7个郡分出来,设立了梁州,治所设于南郑。《禹贡》中的梁州,成为真正的存在。
△ 三国时期,汉中郡和魏兴郡分属蜀魏
266年,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同年,为安置巴氐流民,分京兆郡的南部置上洛郡,辖上洛、商等县,治所设在上洛。这是商洛首次成为地级行政区划。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西晋灭吴后统一全国。同年,改魏兴郡下辖的安阳县为安康县,这是“安康”作为地名首次出现,位于今石泉县境内。
西晋中期经历“八王之乱”,元气大伤,于316年灭亡。宗室司马睿在建邺(今南京)称帝,建立东晋。在此期间,各少数民族纷纷崛起,在北方和西南陆续建立了十六个政权。陕南处于关中政权、蜀地政权和东晋三方势力的争夺中,战乱频繁,建制也多变化,错综复杂。
汉中郡先后属于成汉(巴氐族李氏)、东晋、前秦(氐族苻氏)、东晋、仇池国(氐族杨氏),直到东晋安帝义熙九年(413年),东晋大将刘裕灭西蜀时收复汉中郡。
魏兴郡在东晋孝武帝太元四年(379年)被前秦攻占,太元九年(384年)又被东晋收复。
上洛郡经历了前赵(匈奴族刘氏)、后赵(羯族石氏)、前秦、东晋、后秦(羌族姚氏),直到417年,刘裕派兵灭后秦,又回到东晋。
420年,刘裕代晋,建国号宋,开启南朝时代;439年,由鲜卑族拓跋氏所建的北魏统一北方,进入北朝时代。秦岭是南北朝的分界线,也是两边反复交战之地。首当其冲的便是上洛郡,于439年被北魏攻取,在此设洛州。
△ 全省时期的北魏,在商洛设洛州
578年,取代西魏的北周,又改洛州为商州,之后名字总体稳定下来,直到近代。所以,商洛市古称“商州”。
汉中郡、魏兴郡相继属南朝的宋、齐、梁政权,到梁武帝天监三年(504年),梁州刺史夏侯道迁以汉中郡投降北魏。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时,南朝梁趁机收复了汉中郡。但552年,西魏又南下攻占了汉中郡。同年,魏兴郡也被西魏所占,置东梁州。
占据新地后,为封赏功臣和降将,西魏提升原行政区划的等级,大量设州。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在汉中西边的略阳设兴州,在东边的洋县设洋州,梁州仅剩中间区域。
东梁州一度改成直州,废帝三年(554年),因为在月河河滩发现金子,又改名金州,这是安康古称金州的由来。
再加上商州,这时的陕南形成了多个州级行政建制的格局。
△ 从西魏到北周,陕南有多个州治
到了隋朝统一天下后,州的数目达到200多个,处于中间的郡可能只管辖一两个县,名存实亡。于是,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掉诸郡,改成州县两级制。
隋炀帝继位后,崇尚秦汉旧制,又改州的名称为郡。在此过程中,梁州改为汉川郡,之所以没有改回汉中郡,是为了避隋文帝父亲杨忠的讳。金州改为西城郡。商州改为上洛郡。
隋朝命短,只持续了37年,便被唐朝取代。终唐一朝,又三次变化郡州的称呼:
第一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郡为州。
第二次,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州为郡。这一次,梁州恢复为汉中郡(不再是隋朝的汉川郡)。但金州没有恢复为西城郡,而是改为安康郡,仍治西城县。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因恨安禄山之姓,将安康郡改名汉阴郡,“安康”之名长久消失,直到清朝才再次启用。
第三次,乾元元年(758年),再次改郡为州,汉阴郡复名金州。
唐朝疆域广阔,有几百个州(郡),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又开始设置大区,根据山川地势,将全国划分为十“道”(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派出监察官员巡视吏治。
今陕南三市属于山南道——秦岭原名南山,山南道即“南山的南部区域”。有一首民谣叫《南山南》,很符合这个意思。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进一步将山南道分为山南西道和山南东道。梁州属山南西道,治所梁州;金州、商州属于山南东道,治所襄州(今襄阳)。
△ 唐十五道地图
但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安康郡(金州)、上洛郡(商州)被划到了京畿道,这是安康第一次和关中合为一个大区。
之后,两郡多次在隶属京畿道与山南东道之间摇摆,因为它们恰好处于两道的交界位置,随着全国政治和军事形势的变化,不断被调整。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长安发生兵变,德宗穿越秦岭,仓皇逃到梁州。为振兴朝廷,德宗改年号为“兴元”,并升梁州为兴元府。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以皇帝的年号作为地方政区的名字。
“兴元”之名持续很久,几乎把原来“汉中”的名字给淡化了。
前几年,汉中市开发文旅生态新区,起初就取名“兴元新区”,后来考虑到要聚焦于大汉文化品牌的打造,又改为“兴汉新区”。
唐朝之后,陕南的行政区划逐步向现代的格局靠近。
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宣武军节度使朱温篡唐,建立梁,北方黄河领域进入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时期,而南方长江领域也有多个政权割据,史称“五代十国”。
这期间,靠近中原的商州,陆续为北方五个朝代的辖境。而兴元府和金州先后隶属于前蜀、后唐、后蜀,直到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北宋灭后蜀,再次实现统一。
当时,兴元府的三泉县(今宁强县阳平关镇),处于入蜀要道,是朝廷控制川地的重要关隘,直隶首都开封,是中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直辖县。
△ 北宋,三泉县直属京师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再次划分大区,称之为“路”,全国共分15路: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湖南、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广东、广西。“陕西”首次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名称出现,源于它位于“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之西”。
今陕南三市分属三“路”:商州属于陕西路,最早投入陕西怀抱;兴元府属西川路(包括今四川省大部和汉中),也是历史传承;金州属京西路(包括今河南西南部、湖北北部、陕西东南部),从今天看地跨三省,并不科学,但北宋建都开封,区划是以京城为中心向外辐射。
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在镇压川峡地区的起义后,分而治之,将西川路分为益州路和利州路,兴元府属利州路,利州即今天的四川广元。
庆历二年(1042年),分陕西路为永兴军、秦凤两路,商州属永兴军路。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又分京西路为南北二路,金州属于京西南路。
也就是说,今陕南三市属于三个不同的“省”。
△ 北宋24路,汉中、安康、商洛分属3路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被金所灭,康王赵构建立南宋,中国再次进入南北政权对峙时期。秦岭南部是金和南宋的对峙之地,战事频繁。
商州最初被金所有,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年),商州知州邵隆大破金军,收复商州。但胜利只是和谈的条件,秦桧与金国达成和议,以商州鹘岭关为界,北边归金,南边归南宋,划属金州。
绍兴十三年(1143年),南宋将金州从京西南路分出来,划属利州路,安康与汉中又成了一家人。
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已灭掉金国的蒙古大举伐宋,攻占了汉中盆地,将利州路改为兴元路,治南郑。蒙古国还将金朝的京兆府路改名奉元路(今西安),商州属之。
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其中央行政机构“中书省”在各地设代理机构“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相当于一级大区建制。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设陕西行省和四川行省。
这时,兴元路划给了陕西行省,而不是像历史惯例那样划给四川。其目的是去掉四川的北部屏障,以防止蜀地割据。不过,沔州(包括今略阳、勉县、宁强)划给了四川,还不属陕西,以形成边界犬牙交错之势。
这次行政区划设置有划时代的意义,让汉中盆地首次与关中地区隶属同一个行政建制,陕南地区也随之诞生。
△ 元朝陕西行省南部
在元灭宋期间,因为战乱和屠杀,兴元路人口大为减少,从宋时的六万余户减少到二千多户。到元统一时,兴元路仅领四县(南郑、城固、褒城、西乡)三州(洋州、凤州、金州)。
金州更是被降为散州(相当于县级),原领西城、汉阴、洵阳、石泉、平利、上津六县全部撤销。已延续了数千年的西城县,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明朝建立后,改元朝的“路”为“府”,府下设州、县。同时,很多原来含有“元”字的地名不合适再用。奉元路改为西安府,“西安”之名由此诞生。而兴元路改为汉中府,再次恢复古名,同时也将原属四川的沔州划属汉中府。
明初,金州仍隶属汉中府,并陆续设置平利、洵阳、石泉、白河、紫阳等县,说明人口已恢复。万历十一年(1583年),一场洪水淹没了金州城,在城南重建后,取“祈望平安”之意,改名为兴安州。“金州”之名退出历史。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兴安州脱离汉中府,直属陕西布政使司,也是明朝陕西唯一的直隶州。
清朝建立后,采用省、府(直隶州)、县(厅)三级行政体制。康乾盛世时期,随着人口增加,平原的土地不够耕种,山区被大量开发,于是在新开发地设“厅”。今陕南位于周边山区的县,比如留坝、镇巴、镇坪、宁陕等,都是此时设置的。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兴安州升为兴安府,并新置附郭县来管理府城外地区,名为安康县,自唐肃宗时消失了1000多年的“安康”再次出现。
△ 清朝时的陕南,基本就是今天的三市格局
民国时期,废除清朝的“府”建制,并将州、厅改称县,形成“省-道-县”三级行政体制。于是,汉中府、兴安府被废撤,商州改为商县。陕南地区设汉中道,管辖该区所有的县。此前没有交集的商洛,也与“汉中”有了关联。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为了组织力量“剿共”,各省又分设“行政督察区”,以序数命名,陕南回到传统的三区行政划分:
第四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商县,辖7县:商县、雒南县、商南县、山阳县、柞水县、镇安县(1949年新置丹凤县);
第五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安康县,辖10县:安康县、汉阴县、洵阳县、白河县、平利县、紫阳县、石泉县、镇坪县、岚皋县、宁陕县;
第六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南郑县,辖12县:南郑县、城固县、西乡县、洋县、沔县、褒城县、宁强县、略阳县、凤县、镇巴县、佛坪县、留坝县(1958年撤褒城县,1961年凤县划属宝鸡)。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改行政督察区为分区,并以治所所在地冠名,陕南便分为汉中分区、安康分区、商洛分区。
之后又经历了“专区”“地区”的名称变化,陆续成为今天的三个地级市——汉中市(1996年设市)、安康市(2000年设市)、商洛市(2002年设市)。
我们可以注意到:因为民国时期废“府”,促使府的附郭县地位提升,这是安康市诞生的原因,不然就叫兴安市了。汉中也曾叫南郑专区,终因为没有“汉中”名气大,改了回来。商县则和最初的上洛县结合,成为商洛。
汉中:南郑县→汉中郡→梁州→兴元府→汉中府→南郑专区→汉中市
安康:西城县→西城郡→魏兴郡→金州→兴安州→兴安府→安康市
商洛:上洛县→上洛郡→洛州→商州→商洛市
如果现在有机会给三个市改名,你最想用回哪个名字?
来源:夹馍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