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在华北与日伪军进行的艰苦卓绝斗争,而小说中的历史背景和很多情节,都源自该书作者李英儒的真实战斗经历。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前夕,《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通过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的牵线,采访
李英儒写作《野火春风斗古城》时期的一家三口合影。 李小龙 供图
作家出版社在不同时期多次再版《野火春风斗古城》。作家出版社 供图
从1955年开始创作,到1958年首次出版,《野火春风斗古城》成为几代人心中的红色经典,入选“百种经典抗战图书”“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等。
这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在华北与日伪军进行的艰苦卓绝斗争,而小说中的历史背景和很多情节,都源自该书作者李英儒的真实战斗经历。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前夕,《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通过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的牵线,采访了李英儒之女、导演李小龙。
作家的同事帮他誊稿子
在李小龙的记忆里,父亲李英儒写《野火春风斗古城》的时候,正是他工作最忙的时候。那时,他在解放军总后勤部宣传部分管总后大礼堂。
已年逾古稀的李小龙回忆说,当年才三四岁的她每次半夜醒来,都会看到父亲用长杆的蘸水钢笔在台灯下写作,笔杆碰墨水瓶口的声音在深夜听得很清楚。“爸爸怕台灯晃眼,就拿报纸把灯罩包起来。”李小龙告诉记者,李英儒写作的纸是一页一页的,有些纸上删删改改,还有蘸水钢笔留下的墨点。
“李部长,听说你写东西呢,咱们礼堂里有很多年轻人,你拿给我几页,我回去找人给你誊一誊。”礼堂的杨经理是李英儒家中的常客,这个场景李小龙还有印象。
一些儿时的记忆,直到成年后的一次机缘,才组成完整的拼图。
1984年,李小龙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解放军总政治部话剧团。一天,一位名叫狄凤荣的演员很热情地告诉她,自己原来是总后大礼堂的收票员。“你知道吗?我们不少人都帮你爸那本书抄过稿子。”李小龙有点吃惊。狄凤荣接着说:“大家都特别高兴,通过抄稿子提高了文化,还拿着誊写好的文章、看不清的地方去找你爸请教过。”
1958年,《野火春风斗古城》出版后,李英儒每天都能收到大量读者来信。李英儒曾谦虚地请大礼堂同事们提意见,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写东西最希望听到读者的反应,你们不论说的是什么,对我都是很宝贵的。”李英儒说。
1963年,由王晓棠、王心刚、王润身等主演的同名电影上映后风靡全国,李英儒收到的读者来信一袋又一袋。上世纪60年代中期,李英儒从总后调到总政,家也从北京万寿路搬到西单一带,“父亲当时很想把这些信都带走,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只带走了一部分”。
李小龙告诉记者,出版社的编辑也是家中的座上宾,父亲和他们谈得一高兴,就出去下馆子了。曾有一位编辑家里遇到困难,父亲问了对方住址后写了一张字条,告诉李小龙怎么坐车,用网兜装了两斤白糖和刚买来的茶叶,让她送给了这位编辑。而这样的活儿,李小龙干了不止一次。
小说很多情节源自真实经历
《野火春风斗古城》出版后,幼小的李小龙成了热心读者,不认识的字就盲猜。然而,李小龙原原本本地阅读这部作品,是李英儒1989年去世以后,特别是1994年她导演电视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之前。
“小说对情感的设计和描写,亲情的浓度高,典型性特别强。”说到小说中杨母跳楼之前与儿子杨晓冬诀别的情景,李小龙声音颤抖,有些激动。
“你说母子情哪里没有呢?杨母打定主意牺牲自己,让儿子没了这份挂念。因为她知道,不能让儿子在敌人面前作出选择。这既是人类共通的母子情,又是独属于战争年代,为了不丧家、不辱国,特别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受到日伪军更大的折磨。这些情节今天读来还是很动人。”李小龙认为,《野火春风斗古城》最大的魅力就在于用文学手法写出了中国人民为抗战舍己献身的精神。
在李小龙的眼里,父亲是一个故乡情结很重的人。而她也是在长大后,断断续续听父母讲战斗经历,才深深理解了这份感情。李英儒作品中的很多情节包括地名都源自他真实的战斗经历。
李英儒1938年在河北省清苑县参加八路军,当过独立团团长,编辑过军区小报《火星报》,是真正的“一手拿笔,一手拿枪”。1942年五一大“扫荡”后,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冀中军区同志们深知,“没有情报,我们就是瞎子和聋子”。就这样,李英儒被上级派回保定做地下工作,担任冀中军区情报站站长。他曾对子女回忆那段在狼窝虎穴中的战斗时光,“首先要能通过伪装生存下去,才能继续战斗”。在他的带动影响下,李小龙的奶奶等一家六口都参加了革命。
延续70年的出版情缘
《野火春风斗古城》1958年由作家出版社首版后,多个版本陆续推出。如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版。改编版、连环画版也陆续呈现,满足不同读者群体需求。
作家出版社和李英儒结缘,其实比《野火春风斗古城》更早。1954年,作家出版社就曾推出李英儒的长篇小说《战斗在滹沱河上》。这部作品同样取材于李英儒在冀中平原和晋察冀边区的战斗经历,讲述了冀中军民在反“扫荡”斗争中的英勇机智,可谓又一曲燕赵壮歌。
这种情谊跨越70年延续至今。2021年,作家出版社策划了“红色经典初版本影印文库”,其中将1958年《野火春风斗古城》一版一印图书进行了每页扫描精修,以精装带独立书匣的方式推出,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23年,作家出版社将《野火春风斗古城》纳入建社70周年珍本系列。
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介绍,作家出版社对新版的装帧设计进行了全面升级。“全套统一采用精装,封面绘制了一读者在水边树下阅读的场景图,旭日东升白鸽萦绕,棕咖色特种纸上采用烫金工艺,三面切口刷金边,与封面实现色彩和谐统一,暗合时光长河中经典永存。”
“参与红色经典出版,本质上是参与一场精神接力。我们不仅仅是在编辑一本书,更是以出版为媒介传递文化认同。”作家出版社当代编辑部主任姬小琴说,编辑的过程中也会梳理并思考革命经典如何与当下读者产生精神共鸣,这些问题必然会反映到编辑、版式设计、装帧工艺等诸多环节,以期以更易被当下读者接受的形式呈现出来,在传承中创新,在责任中成长,希望可以真正承担起“以文塑魂”的出版使命。
为记者此次采访牵线的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侯群雄,曾于2012年、2019年两度负责《野火春风斗古城》再版工作。他告诉记者,2012年11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将《野火春风斗古城》纳入“红色经典文库”出版。“图书出版后,我和李小龙老师前往保定一所学校参加图书推广活动,全校师生1000余人聆听了讲座,学生们对英雄的崇尚、对知识的渴求,令人动容,更让我深深感受到,经典具有永恒的力量,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出版好、传播好红色文学经典作品,就是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党的故事。”张亚丽表示,让一代代读者从经典文学作品中识得来时路,也更珍惜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来的幸福生活。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