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认识了一位道医,和他聊天就像上了一堂干货满满的课,无奈内容太多,一下子吸收不来,只好慢慢回忆。
最近认识了一位道医,和他聊天就像上了一堂干货满满的课,无奈内容太多,一下子吸收不来,只好慢慢回忆。
道医经常拿中医和西医比较,他说并不排斥西医,例如肾结石太大还是建议去碎石,肾衰竭了还是去透析,但西医也有很多局限,将人类的疾病分得越来越细,雅称为“精准医疗”。
而中医呢?不仅仅把人看成一个整体,还将人与天地看成一个整体。
在《黄帝内经》中,黄帝与岐伯的对话,处处体现了整体的思想——“天人合一、阴阳平和”。
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还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的“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加上《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以及《灵枢·邪客》中的“人与天地相应也”。
不难看出,《黄帝内经》里的养生治病之本,就是“阴阳平和”。
纯粹干货可能比较难理解,讲个故事吧。
一对结婚的对象,十年都无法生育,这对夫妻跑遍省城所有大医院,男女双方检查结果都很正常,数据很漂亮。但无论如何努力,两个人就是怀不上。
这对夫妻找到了这位道医,道医一把脉,原来是男方肾虚。
注意,中医的肾不等同于西医的肾,中医上的肾,更像是身体里超级重要的“能量站兼总调度室”。
我们的肾,为何有两个?有些人切除了一个肾依然能活?是不是两个显得有点多余?还是以防万一?
众所周知,肾为先天之本。
其实,在中医看来,肾有两个,那是一个主管身体的生长发育,另一个主管人类的生殖功能。也就是一个肾阴,一个肾阳,主管生长发育的为肾阳,主管生殖功能的为肾阴。
如果小孩肾阳不足,生长发育就出了问题,如晚熟、营养不良等;如果成人肾阴不足,生育就出了问题,导致不孕不育。
无论肾阳还是肾阴,主要都靠肾精维持;肾阳不足或者肾阴过盛为阳虚,肾阴不足或者肾阳过盛为阴虚。
那么,这对夫妻谁有问题呢?
道医看看男的,男的赶紧问:“难道我那方面不行?”还没来得及回答,女的就抢着说:“他哪能不行,生猛得很。”
注意,肾不好不等同于那方面不行,那方面好不等于一定能生育。
最近《九儿》这首歌又火了,看过电视剧《红高粱》的都知道,九儿被她爹卖给一位肺痨的地主儿子当媳妇,好给地主家传宗接代。
编剧估计是听过民间故事,所以编进剧里了。果然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其实肺痨的男人那方面可能不行,但还是有生育能力的。
然而,电视剧里却上演土匪头目余占鳌,将九儿掳进了高粱地里,怀上了龙凤胎,继承了地主家产的传奇故事。
这就是普通人的刻板印象,觉得身体弱的男人没有生育能力。
前面说了,人有两个肾,一个主阴,管生育;一个主阳,管发育。只有阴阳平和,这个人才是健康的。如果切了主阴的肾,即使这是个健美先生,也可能无法生育;如果切了主阳的肾,即使这是个柔弱的男人,也可以生一堆。
当然,世事无绝对,凡事有万一。
这里,又想起了朋友说起他参加过抗美援朝的爷爷,炸得只剩下半边了,还生了七八个孩子,而那些看似健康的却生不出一个。
现在,终于知道怎么回事了。
上面那对夫妻,不是女的不行,也不是男的不行,而是男的肾阴失调了。因为这位男士的职业是主播,天天晚上直播到凌晨两三点,损伤了肾阴的“精元”。
一个精子能不能跑进去卵子里,靠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最后跑进卵子的“冠军”,肯定是“精元”最强的。
那么为何有些胎儿还是有问题?这里面太复杂了,得另外探讨。
这对夫妻找到了问题所在,首先得将肾阴补回来。我们一直强调“补阳”,其实也不能忽略“滋阴”。尤其是进入秋冬后,得收敛阳气,滋补阴气,否则人会出现亢阳病症,而且阳极必衰,这是物极必反的原理。
肾除了生长和生育,肾还主藏精,所以也靠它滋养各个脏腑,就像给各个部门提供物资支持一样,让心肝脾肺这些脏腑都能好好工作。要是肾里的精不足,其他脏腑也会受影响。
另外,肾和骨骼紧密联系。肾好,骨头就结实,运动员的肾功能一般都不错,所以活力满满地在赛场上奔跑跳跃。
肾还和头发相关,肾精充足,头发就乌黑亮丽。要是肾出问题,就可能白发、枯发、脱发。
故事讲完了,你是不是要问:“那怎么补肾?”
一般养生博主都列出一堆方法,不好意思,这里不大有。因为必须得辨症治疗,这个方子好,这个食材好,不见得就对你好,还可能害了你。
很多人听了这个好就去试这个;听了那个好就去试那个,试来试去,时间、金钱、精力浪费不说,还搞坏了身体。
所以咨询怎么调理的朋友,麻烦去找线下正规医生。自从学了《黄帝内经》,更不敢随便下诊断了,因为人是一个整体,治病只能治局部。
所以神医扁鹊说自己不是上工,因为比他更厉害的两位哥哥,早把疾病扼杀在摇篮。学习养生,学习中医,就是为了预防疾病。
补肾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绝非吃一两种“神药”就能一劳永逸。结合《黄帝内经》,我们应该这样养肾:
法于阴阳——顺应天时
四季养肾,重在冬季——《素问》认为“冬三月,此谓闭藏”。冬季与肾相应,是藏精补肾的最佳时节。冬天应该早睡晚起,避免大量出汗,以免阳气外泄。
每日养肾,重在亥子时——晚上9至11点(亥时) 是三焦经当令,晚上11点至凌晨1点(子时) 是胆经当令,阴气最盛的时候,请务必养肾阴,熬夜是耗伤肾精的第一大杀手。
《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黑色入肾,多吃黑色食物确实是简单有效的食补方法,但前提是先养好脾胃,否则吃再多也无法吸收。
不妄作劳——日常注意
《黄帝内经》强调,“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是半百而衰的重要原因,所以要量力而行。
而“久立伤骨”,肾主骨,长时间不动也会伤肾。现在写文章,我尽量控制时长在一个小时内,而且半个小时坐着,半个小时站着写,写完要去养花逗鸟。
叩齿吞津: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津液乃肾精所化,吞津能回滋肾精。
提肛运动(撮谷道):吸气时收缩肛门和会阴部,保持几秒,呼气时放松。随时随地可做,能升提阳气,固精益肾。
按摩涌泉穴:脚底前三分之一凹陷处的涌泉穴,是肾经的起始穴。每晚睡前用热水泡脚,有引火归元、滋补肾水之效。
传统功法:练习八段锦(如“两手攀足固肾腰”)、太极拳、五禽戏(模仿鹿的动作)等,都能通过导引气机,强健腰肾。
好了,今天的文章如何?
不再是干巴巴的道理,其实当初“弃医从文”,就是想要讲好故事,现在“亦医亦文”,可能更容易接受理解。本来想当一个文化博主,结果读到《黄帝内经》时后台提示需要认证,好吧,读完内经,还想继续回到文化这方面。
不过,其实一点也不冲突,身心和谐,才能阴阳平和,医好身体,治愈内心,才能走得更远。
希望看完此文的朋友,都能身心康健。
来源:百合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