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秋国庆临近,走进华东某省会城市的大型商超酒水区,传统白酒货架前鲜少有人驻足,货架深处还摆放着2024年产的高端酒礼盒;与之形成反差的是,低度酒陈列区前不时有消费者停留,拿起果酒、气泡酒,在永辉、盒马等线下门店,梅见青梅酒更是成为今年酒水热卖单品。
中秋国庆临近,走进华东某省会城市的大型商超酒水区,传统白酒货架前鲜少有人驻足,货架深处还摆放着2024年产的高端酒礼盒;与之形成反差的是,低度酒陈列区前不时有消费者停留,拿起果酒、气泡酒,在永辉、盒马等线下门店,梅见青梅酒更是成为今年酒水热卖单品。
这种冷热不均的场景,正是2025年双节前酒水市场的真实写照,也折射出酒商群体面临的经营困境。
纵观近年的双节市场,酒商的日子一年比一年难:2023年千元高端酒遇冷,线下客流锐减,厂家稳价措施收效甚微;2024年“旺季不旺”成常态,价格倒挂从高端蔓延至中端,中低端酒的微薄增长难抵整体颓势。2025年双节临近,库存、价格、需求的三重压力叠加,让酒商的经营更显艰难。
01 2025双节:酒商陷“三重困境”
2025年双节前,酒商的困境呈现全链条特征。中国酒业协会6月发布的《2025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显示,上半年超58%经销商库存同比增加,行业平均存货周转天数突破900天,存货量同比激增25%,从茅台、五粮液等名酒到区域中小品牌,普遍面临库存积压,大量资金被占用,不少中小酒商现金流濒临断裂。
价格倒挂持续吞噬利润空间。超50%经销商、零售商遭遇价格倒挂,且幅度较2024年扩大明显,飞天茅台散瓶批发价跌破1850元,800-1500元价格带受高端酒降价、中端酒挤压双重冲击,500-800元产品动销最差,部分经销商“卖一瓶亏一瓶”,甚至难以覆盖物流、仓储等基础运营成本。
市场需求萎缩让高端酒失势。今年禁酒令新规落地后,商务宴请、企业礼赠等核心场景需求减少,团购渠道近乎停滞;婚宴场景单桌用酒档次下降,500元以上产品多被200-300元性价比产品替代。线上电商低价分流进一步加剧线下压力,多数门店只能靠低价光瓶酒维持基本客流。
02传统路径失灵,低度酒饮成新方向
当前白酒行业进入“政策调整+消费转型+存量竞争”深度调整期,多家机构预测,价格倒挂、销量下滑的局面将长期存在,传统“品牌溢价+渠道压货”的增长模式彻底失效。头部酒企的数字化转型投入高、见效慢,中小酒商难以复制;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线上模式,也因缺乏专业团队和流量支持,难以形成有效增长,寻找新赛道成酒商唯一出路。
传统酒饮全品类陷入低迷:2024-2025年,白酒行业营收增速降至1.7%,葡萄酒销量、销售额双降,啤酒行业增长平缓且利润压缩,黄酒受地域限制发展滞缓。与之相反,低度酒饮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达74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5%。
随着90后、00后成为消费主力,消费主权转向消费者,消费需求呈现年轻化、个性化、悦己化特征,反映在酒饮领域则是低度化、健康化、口感精细化趋势,果酒、精酿啤酒、气泡酒等品类顺势崛起,为酒商提供了新的破局方向。
03低度酒饮:酒商突围的“新希望”
面对低度化消费趋势,酒企率先开启转型:五粮液推出29度低度白酒“一见倾心”,主打商务轻社交场景;古井贡酒上线26度“年份原浆轻度古20”,瞄准年轻女性消费者;泸州老窖也计划推出28度国窖1573,适配夏季餐饮场景。除低度白酒外,酒企还积极布局新兴品类,试图通过多元化布局抢占市场。
从市场表现来看,低度酒饮各品类均展现出强劲增长力。
精酿啤酒领域,2019-2023年年复合增长率达17%,远超传统啤酒行业的增速,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300亿元,国内领军品牌优布劳凭借2000多家线下门店,实现年销袋装精酿超1亿袋。
青梅酒赛道,梅见表现尤为突出,2025年1-7月实现了逆势同比增长超20%,部分商超和即时零售渠道增长了86%。相比于其他低度酒饮,12度的梅见酒体度数适配多数人群,酸甜口感既能解辣解腻,又适配火锅、烧烤、家宴等多元场景,成为消费者在白酒、啤酒之外的第三选择。一位与梅见合作的经销商表示,梅见销量火热带来的是动销的快速周转,“梅见周转快,只有两个月,库存负担小,不仅不压货,反而提升了资金周转的效率。”
气泡酒市场同样长势喜人,会稽山气泡黄酒(品类)营收同比增长60.47%,茅台悠蜜蓝莓气泡酒线上首发24小时GMV达35万元,气泡米酒、气泡果酒等小众品类也开始涌现,吸引年轻消费者关注。
2025年双节对酒商而言,既是“生存大考”,也是转型的关键窗口。传统白酒缩量竞争已成定局,低度酒饮则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酒商唯有放下传统思维,主动拥抱低度化趋势,才能在行业调整中站稳脚跟,抓住未来增长的机遇。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