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说夜郎丨“万里寻亲”黄向坚的《盘江铁索桥》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2 22:26 1

摘要:公元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的时间点,即明崇祯十七年,皇帝朱由检自缢,是为明朝亡。这一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并攻入北京,因此也是永昌元年。同样这一年,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建立清朝,是为清顺治元年。还是这一年,另一支农民起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公元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的时间点,即明崇祯十七年,皇帝朱由检自缢,是为明朝亡。这一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并攻入北京,因此也是永昌元年。同样这一年,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建立清朝,是为清顺治元年。还是这一年,另一支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西”,改年号“大顺”,因此又是大顺元年。这一年明朝亡,清朝立,但明王朝南方的半壁江山基本还在,因此朱家的皇子皇孙们,朱由崧(年号弘光)、朱聿键(年号隆武)、朱以海(年号监国)、朱聿鐭(年号绍武)、朱由榔(年号永历)先后建立政权抗清,史称南明。直到18年后的公元1662年,清康熙元年,永历十六年,朱由榔被缢杀于昆明,南明退出历史舞台。南明时期的云贵,作为抗清最后的大本营,旗号虽然是朱由榔的永历政权,实际控制者却是张献忠大西军余部孙可望、李定国等人。清军南征的步伐,造成明代众多官员在多方军政势力包夹中滞留云贵,是联合起义军反清复明,还是闲云野鹤一走了之,需要艰难抉择。

苏州举人黄孔昭,明末一位普通官员,当年赴京吏部谒选,得任云南姚安军民总管府大姚知县,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携夫人“万里投荒赴任”,未及一年便改朝换代,与家乡断联,了无音讯,滞留大姚县西北白盐井(今石羊镇),教书为业。其子黄向坚,字端木,号存庵,效仿《二十四孝》朱寿昌弃官寻母事迹,清顺治八年(1651年)十二月一日,从苏州启程,踏上万里寻亲之路。历经千难万险,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五月十五日,抵达白盐井与双亲重逢。同年仲冬十一月,黄向坚侍奉双亲从云南启程,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六月返回苏州。回乡后,黄向坚根据沿途所见所闻,写成《寻亲纪程》《滇还日记》,又绘制大量写实山水画传世,命名万里寻亲图,其中便有途经盘江铁索桥的记录和画作。

据《寻亲纪程》载:“自进关来,凡过郡、县、卫、所,开路广阔,每十里立塘,以次验票稽察,无票即系奸细,致行人裹足。次盘江,波涛汹涌,两崖拔壑,陡峙铁索架桥,素称险厄。过此,盘诘最严,亦入滇一要害处也。”即身处南明乱世,进出关口卫所需要通关文牒,“验票稽察”。一路走来,盘江铁索桥“盘诘最严”,查验严格。黄向坚还特别提到“把隘将士姓潘,系泰州人”,算江苏老乡。

黄向坚《寻亲纪程》还描述了经过黔西南地界的艰苦情形。过了铁索桥,即朱家民修建的盘江新城,崇祯皇帝赐名连云城。顺次到盘江“旧城”,当年徐霞客曾宿此。出城后“负雨疾走”,后“息海马庄,乏米,不得饱餐”,海马庄即今光照镇凉水营、哈马一带。一路上行,到“安南卫”,今晴隆县城。出城往西,“历老鸦关”,今晴隆二十四道拐。再西行,“登江西坡,过普安州”。江西坡即今普安县江西坡镇,普安州治为今盘县老城关镇,这个路线和旅行家徐霞客如出一辙,只是徐霞客游记中,在江西坡与普安州之间,还提到经过新兴所(安南卫下属卫所,今普安县城),黄向坚则遗漏未提。继而向西“至亦资孔”,滇黔路上重要的驿站,今属盘州红果。“时遇”当地人在“递送军粮”,最后达云贵交界“滇南胜境坊”。胜境关位于今云南富源县城东南,根据故宫博物院现存黄向坚《滇南胜境坊雪景轴》,画作上清晰显示建有一座牌坊。过了胜境关,“与目相易”,两省风物不同也。

作为寻亲路上最重要的桥梁之一,黄向坚重点着墨,目前现存二幅《盘江铁索桥》。一幅藏于苏州博物馆,一幅藏于贵州省博物馆。两图都是从盘江的西岸关岭一侧,画向东岸的晴隆。苏州博物馆《盘江铁索桥》收录于万里寻亲图册,画家视觉位于铁索桥南,尺寸与A4纸尺幅相当。画中山势巍峨,河水湍激,城门坚固,铁索桥横卧江面,江中乱石锋利密布,宛如船帆。黄向坚题跋:“盘江界黔地,源出吐蕃。水势奔涌,沸声如雷,不能施舟楫。昔尝絙铁索梁,以通往来,不致望洋而叹。当日伏波南征驻此,尚有铜柱卓立于城隅。”跋文中的“吐蕃”,指的是云南。贵州省博物馆藏的《盘江铁索桥》,画家视觉位于铁索桥北。直幅,高107.5厘米,宽49厘米。画面恢弘,山路盘绕,连云城墙修建在江边陡壁,形成屏障。画中人持伞躬身,准备渡桥。黄向坚并识:“盘江波涛汹涌,向崖拔壑,陡峙铁索架桥,险厄甚于天堑,入滇要害处也。昔伏波征骑至此,城隅铜柱尚自卓立。渡此,凭不禁望洋而叹。若叠嶂层峦,深林古迹未可殚述,又岂笔墨所能图其万一哉!”

黄向坚两幅《盘江铁索桥》题跋内容,与《寻亲纪程》文字大同小异,都提到“伏波铜柱”,画中也确有,只不过黄向坚画得像桥头旗杆,用于给路人指引方向。另外,两图除“黄向坚印”“端木”铃印外,还有铃印“万里归人”,显然是黄向坚万里寻亲之后所作。

本文来自【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