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munications | 植物在干旱恢复过程中的转录组重编程和免疫激活机制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2 21:56 1

摘要:所有生物,从单细胞微生物到复杂多细胞生物,都会经历应激。从应激中恢复的能力是决定生物整体韧性的基本特征,然而应激恢复的研究仍很不足。为探究植物如何从干旱中恢复,我们对中度干旱后再复水15分钟起的精细时间序列进行了RNA测序分析。我们发现,干旱恢复是一个快速过程

所有生物,从单细胞微生物到复杂多细胞生物,都会经历应激。从应激中恢复的能力是决定生物整体韧性的基本特征,然而应激恢复的研究仍很不足。为探究植物如何从干旱中恢复,我们对中度干旱后再复水15分钟起的精细时间序列进行了RNA测序分析。我们发现,干旱恢复是一个快速过程,涉及数千个恢复特异性基因的激活。为了捕捉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叶片不同细胞类型中的快速恢复响应,我们在干旱恢复开始时进行了单核转录组分析,发现了一种在不同细胞类型中独立发展的细胞类型特异性转录状态。为进一步验证干旱恢复过程中观察到的细胞类型特异性转录变化,我们采用多重误差荧光原位杂交(MERFISH)进行空间转录组分析,揭示了恢复诱导的基因表达程序在拟南芥叶片组织中的解剖定位。此外,我们发现恢复诱导的免疫系统激活是自主发生的,并在拟南芥、野生番茄(Solanum pennellii)和栽培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cv. M82)中增强了对病原体的抗性。由于再复水会促进微生物增殖从而增加感染风险,干旱恢复诱导的免疫激活可能对植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至关重要。这些发现表明,干旱恢复伴随一种预防性防御响应,揭示了不同植物细胞类型中促进应激恢复的复杂调控机制。

干旱是影响植物生长和农业产量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以往研究多集中于植物在干旱胁迫下的响应机制,但对于干旱后恢复过程的理解仍很有限。传统的抗旱基因工程往往导致植物在正常条件下生长受损,限制了其应用。因此,研究者转向关注植物在干旱后的恢复能力,认为恢复能力是衡量植物整体抗旱性的关键指标。

通过高时间分辨率的RNA-seq分析,发现在再水化后6小时内,有超过3000个基因特异性表达,这些基因在干旱期间并不差异表达。

这些基因可分为早期恢复诱导、晚期恢复诱导和再复水下调三类。

生理指标快速恢复

气孔导度在复水15分钟内就开始恢复,60分钟内完全恢复,而叶片相对含水量(RWC)的恢复较慢。

细胞类型特异的转录重编程

使用单核RNA-seq(snRNA-seq)和空间转录组(MERFISH)技术,发现不同细胞类型(如表皮、叶肉、筛管等)在恢复过程中出现特定的“恢复细胞状态(RcS)”。

这些RcS亚群高表达与免疫、应激响应、代谢和细胞壁修饰相关的基因。

干旱恢复诱导免疫(Drought Recovery-Induced Immunity, DRII)

在复水后15分钟内,免疫相关基因迅速上调,且该响应在无菌条件下依然存在,说明是植物内在的预防性免疫反应。

在拟南芥和番茄(野生和栽培种)中,短期干旱恢复后接种病原体(如Pst DC3000和Xanthomonas perforans),植株表现出更强的抗病性和更低的细菌载量。

CAMTA转录因子可能调控RcS状态

CAMTA1在干旱早期被诱导,可能抑制RcS相关基因;再复水后其抑制被解除,允许这些基因迅速表达。

三、研究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一种先前未被认识的植物响应机制:干旱恢复不仅是一个生理复原过程,还会触发一种细胞状态特异的、快速的预防性免疫激活(DRII)。这种免疫响应在再复水初期迅速启动,帮助植物在恢复期抵御可能因湿度增加而暴发的病原体侵袭。该机制在拟南芥和番茄中均保守存在,且不依赖ABA信号通路。研究强调,作物的抗旱育种不应只关注耐受性,还应重视其恢复能力, Targeting recovery-specific genes 可能为培育抗旱且快速恢复的作物提供新策略。

原文链接:

来源:老钱的科学大讲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