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问发展的一个有趣之处就是“最前沿”与“最简单”相连通,数学家经过长年累月的思考,所研究的最难之处,其思考方法却与小学生的思考方法相似。现代数学的思考方法(仅指思考方法)与小学生所学习的数学非常接近。
数学到底是什么?
数学及其思想是如何从古代、中世纪、近代一路走向现代的?
这其中经历过怎样的转折?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数学的发展脉络?
学问发展的一个有趣之处就是“最前沿”与“最简单”相连通,数学家经过长年累月的思考,所研究的最难之处,其思考方法却与小学生的思考方法相似。现代数学的思考方法(仅指思考方法)与小学生所学习的数学非常接近。
远山启在其《数学与生活》系列中非常注重不同数学领域、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是既有知识之间逻辑推理的联系,也有历史发展的先后承继的联系,让读者对数学产生可亲近感。
新书《数学与生活5》更是延续以往风格,着眼于数学思考方法的历史发展,引导读者对数学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数学与生活5:数学的历史、现代与方法》
作者 | [日]远山启
译者 | 武晓宇
01
数学的变迁
数学一直在变化,我想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这将非常有助于各位理解数学,弄懂数学究竟是什么。
或许有人纳闷:“数学真的在变化吗?”这里说的“变化”,其实是数学在“容貌”上的变化。虽然数学的本质没有改变,但其“容貌”在从古代到现代的历程中产生了诸多变化。了解这些变化,将能更好地从本质上理解数学。
在所有学问中,数学恐怕是最古老的一门学问了。早在几千年前人类文明刚刚开始的时候,数学这门学问便已萌芽。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真可谓源远流长。
为了考察跨越几千年的数学历史,我们最好将其划分为几个时代,这样会比较方便。本书的划分方法并非学界定论,而是我根据数学的发展做出的划分。我认为这种划分方法能让各位更好地理解数学“容貌”的变化。
我将数学的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近代、现代四个时代,并将在后文中分别说明数学在这四个时代是如何变化的。
古代数学,是指古代文明时期诞生的数学。古代文明是指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这些文明以农业为中心而诞生。这个时期的数学,现在多出现在小学数学的课程中。在古代与中世纪的交替之际,古希腊人开辟了全新的数学,之后数学就进入了中世纪。在漫长的中世纪时期,为数学史划分出下一个时代边界的是17世纪的笛卡儿。大家可能都非常熟悉,笛卡儿构想出了坐标,而这就是近代数学的开端。近代数学从17世纪持续到19 世纪,而从20世纪起,数学就进入了现代数学的阶段。
现代数学是进入20世纪之后的数学,是数学史中最新的那一段,也是数学发展的前沿。正因为如此,有些读者可能觉得,现代数学的思想相当难,不是一两天就能理解的。但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数学反而比古代、中世纪、近代的数学更好理解,因为它有更加接近常识的一面。
从20世纪开始的现代数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其思考方法(仅指思考方法)与小学生所学习的数学非常接近。也就是说,“最前沿”与“最简单”相连通,这也是学问发展的一个有趣之处。数学家经过长年累月的思考,所研究的最难之处,其思考方法却与小学生的思考方法相似,真是有趣。
现代数学中的很多构想,比如集合,已经逐渐进入了学校的数学教科书中。而对于这些内容,一些学生家长当年上学时可能根本没学过,当孩子问家长相关内容时,家长也就不知如何应对。本书或许也能对这类家长有所帮助。
古代数学其实并没有数学中常见的“定理—证明”体系,可以说是非常经验性的东西。古代数学时期的著作,现在留存不多。这些书中会有一些名为“定理”的“一般性法则”,但这些所谓的“定理”并不是以“证明”的形式产生的。古代数学的著作,其形式多是收录很多问题,并记录这些问题的解答方法。
02 古代数学——古埃及、中国
想了解古代数学,其实只要回想一下小学的算术即可。公元前三四千年时,古埃及的数学书记录的便是这类内容。这些数学书的各章记载了相似的问题,并讲述了问题的解法。此时的数学书没有记录“一般性法则”,而是通过让研读者不断解题,最终自行获得一般性的解法。
另外,中国有本较为古老的数学书叫《九章算术》。这部数学书总共由九章构成,故得其名。《九章算术》具体的成书年代不详。据研究者的推测,其内容原本大约出现在中国的战国时期,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焚书坑儒,《九章算术》这类数学书也未能幸免。在秦之后的汉代,有人搜集了散落在各地的残章,重新整理、增补,编纂出了《九章算术》。中国有很多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是其中较为古老的一部,其写作方式也与我们前文提到的相同:它没有使用“定理—证明”的体系,而是收录许多类似的题目,然后记录这些题目的详细解法。值得一提的是,与同时代其他地方的数学著作相比,《九章算术》的内容是最先进的。
《九章算术》第八章的题目为“方程”。这便是现在数学中经常使用的“方程”的术语起源。由此也可以看到,“方程”可谓历史悠久的古物。“方”是“比较”之意,“程”则指大小,也就是“量”之意。也就是说,“方程”即“对量进行比较”。现在的方程其实也有这层含义,即“对等号左右两边的量进行比较,使其相等”。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一次方程。《九章算术》非常系统地记录了这类方程的解法。但即便是《九章算术》这样优秀的数学著作,也没有使用“定理—证明”的体系来撰写,所以我之前才说古代数学是经验性的。
在当时,《九章算术》是为官吏(政府的工作人员)学习数学而编写的。之前我们提到过的古埃及的数学书也是如此。这类书相当于现在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参考书,而不是大众读物。也就是说,如果不掌握这些书上的数学知识,那么当时政府的工作人员就无法顺利完成工作。例如,计算田地的面积就需要掌握四边形、三角形、圆面积的相关知识。而且,在古代数学中,出现过即便从现在的角度看,水平也相当高的数学内容。例如,在古巴比伦的数学中,出现过现在的二次方程的解法。
数学究竟是如何发展出这些内容的呢?
我认为是当时的社会发展对数学提出了这种程度的要求。例如,维持国家的运转需要有效的行政系统,那自然就需要建立税收系统。另外,修建道路、兴建治理河流的水利工程以及建造金字塔之类的大型建筑,这些都需要管理者具备相当高水平的数学知识。
由此可见,数学果然不是头脑中单纯的思维游戏,它的发展是在社会发展需求的刺激下产生的,在古代文明时期尤其是这样。
在以农业为主的古代文明国家中,还有一门学问与数学一起获得了发展,那就是天文学。古代天文学的发展,绝不是因为古代人出于乐趣去眺望星空,而是为了满足农业上的需求。
对于农业而言,了解气候,也就是了解季节之事是最重要的。我们现在都知道,一年有365天,但古时候的人们最初并不知道这一点,这其实是长时间观星而得出的结果。如果不明白这一点,那么人们就无法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播种。了解时节变化,把握季节更替,对于农业国家而言至关重要。即使到了现代,虽然住在城市里的人已不用再过多关注季节变化,与播种之类的事情也渐行渐远,但对于依旧从事农业的人而言,不了解季节之变可以说就无法生存。所以,以农业为主的古代国家,其天文学自然会得到发展。
天文学的发展中会出现计算方面的需求,而这则会刺激数学的发展。可以说,这是数学发展的基础。古代数学的“容貌”,大致就是如此了。
03
古希腊数学与泰勒斯
古代数学进化到下一阶段,其契机来自古希腊文明。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文明登上历史舞台。与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不同,古希腊的农业并不繁荣,出产的农作物多是橄榄、葡萄等。
古希腊以商业贸易为主,即将橄榄、葡萄等产物用船卖到地中海附近的地区。也正因为如此,古希腊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也不同于之前那些以农业为主的文明古国。
各位读者可能在课堂中听说过古希腊的七贤之首泰勒斯(约前624 —约前547)。泰勒斯常被称为古希腊哲学的开山鼻祖,他其实也是古希腊数学的开山鼻祖。另外,据说泰勒斯还是一位商人,头脑非常好,做生意做得也挺成功。
那个时期的古希腊人会频繁到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做生意,得益于此,古希腊人也学习了古代数学的成果。之后,古希腊人用一种全新的思考方法将数学推进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种新的思考方法是什么呢?那就是古代数学中所欠缺的“证明”。
泰勒斯本人并没有撰写过任何著作。在那个时期,人们似乎并不把写书看作了不起的事情。当时的著书者,多被世人看作二流之人,而非一流。例如,耶稣本人没有写过书,释迦牟尼也没有。佛经多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对其说教的记录。苏格拉底(前470 — 前 399)自己也未曾写书,其话语大多由他的弟子柏拉图(前427 — 前 347)以“对话”的形式记录下来。中国的孔子也是如此,《论语》也是由其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论而写成的。在那个时期,伟大的思想家自己都不怎么写书。
泰勒斯也是此类“不著书者”之一。他思考的事情,以及他是如何思考的,也都是由他人记录下来的。当然,这些记录中也包括他对数学的思考。据说,泰勒斯的数学成就之一便是提出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即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换言之,如果三角形的两个角及其夹边确定,那么这个三角形便确定了。泰勒斯最先提出了这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并对其进行了证明。
其实,泰勒斯之所以会提出这个定理,与他所从事的生意有很大的关系,或者说和他父亲是往返于地中海的商人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想通过海岸线上的两点来判断在近海上航行的船只的位置,那么就可以使用这个定理。例如,可以测量陆地海岸线上的两个点分别到船只方位的角度,知道了这两个角度以及两点间的距离,便可以确定一个三角形,也就可以确定船的位置。另外,据说泰勒斯还证明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泰勒斯将“证明”一词带到了数学中。此后,“证明”,即“描述一般性法则,并对其进行证明”,成了数学中不可或缺之物。从这层意义上说,古希腊以前的数学与古希腊之后的数学,可谓大不相同。就这样,古希腊人开辟了数学的新时代。
《数学与生活5:数学的历史、现代与方法》
作者:[日]远山启
译者:武晓宇
走向现代数学的通道:一本书讲明现代数学的本质和意义,读懂百年数学。高中生应该人手一册。现代数学的“通关地图”:针对数学教育中的“知识碎片化”问题,独创性地用“结构”(群/域/拓扑空间)串联现代数学核心领域,通过同构、同态等统一视角,将离散的代数、几何、分析知识整合为有机体系。本书是关于“数学是什么”的通俗科普读物。作者着眼于数学思考方法的发展,将数学划分为古代数学、中世纪数学、近代数学、现代数学,以生动的讲述方法清晰呈现了数学的发展脉络,并结合日常经验讲述了诸多数学概念与思想的来源与发展。此外,本书还通俗地讲述了现代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与方法,引导读者对数学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数学与生活》系列
作者:[日]远山启
译者:武晓宇等
勾勒数学“通关地图”,开创数学“全局认知 ”
生活故事 诠释小学至大学数学的原理与精髓!
人性思维 消解“应试数学”带来的数学恐惧感!
《数学与生活》:五年级以上中小学生,生活与数学的紧密结合
《数学与生活2:要领与方法》:五年级以上全体学生,数学学习法、思考法
《数学与生活3:无穷与连续》:初中以上,无穷、极限、微积分等概念入门
《数学与生活4:函数》:初中以上,函数入门
《数学与生活5:数学的历史、现代与方法 》:初中以上,高中生和大本阶段尤其需要好好读
来源:新发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