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准确率超90%!脑机科技为“星星的孩子”点亮希望灯塔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7 11:05 1

摘要:孤独症一度被认为无药可救,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然而,随着一系列生物医药、脑机接口等技术的发展,“孤独症无药可救”正在成为历史,人类最终攻克孤独症不再是梦想。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晓慧 北京报道

每年的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日”,该节日的设立旨在提高人们对孤独症和相关研究与诊断以及孤独症患者的认识和关注。

有数据统计,我国孤独症的发病率达0.7%-1.0%,全国有超过1400万孤独症谱系障碍人群。其中,0至14岁的儿童有300万左右,且发病率呈提高之势。

孤独症一度被认为无药可救,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然而,随着一系列生物医药、脑机接口等技术的发展,“孤独症无药可救”正在成为历史,人类最终攻克孤独症不再是梦想。

成都前沿类脑人工智能创新中心针对孤独症诊疗难点,开展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其中电子科技大学徐鹏教授团队利用脑电网络分析技术,发展出首个“孤独症脑机辅助诊断系统”,诊断准确率超过90%,获批二类医疗器械。电子科技大学段旭君教授团队通过脑影像分析技术,发展了全球领先的“孤独症精准神经调控技术”在改善孤独症儿童社交、语言和行为方面有显著效果,治疗响应率超过80%。

加速推动“脑健康+人工智能”成果转化

近年来,阿尔茨海默、孤独症等中国脑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患者劳动能力的降低或失去,需要家庭和专业人员照护、治疗费用昂贵或难以治愈等问题,为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亟需有效的治疗手段帮助脑疾病患者恢复健康。脑科学也因此被社会广泛关注。

在所有科学研究之中,大脑是科学家们所知甚少的“自然科学最后一块疆域”。

在“健康中国2030”和“中国脑计划”等国家战略的加速推进下,中国已迎来脑科学高速发展的时代,为脑疾病的治疗带来更多可能。《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脑计划”等国家战略都将脑科学作为重要目标任务。

根据《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要“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积极发展个性化就医服务等规划”。社会的进步与繁荣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脑疾病患者的需求和权益,尤其是为社会贡献了青春和热血的中老年群体,迫切需要专业机构,为脑疾病患者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帮助更多人享有平等的机会、尊严的生活、更好的科技进步体验;而从健康人群的脑健康需求出发,社会也需要对积极发展个性化服务进行深入探索。

其中,“中国脑计划”提出,孤独症、心理障碍、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等脑疾病是首要攻克的目标,孤独症位列其首。

传统的早期孤独症筛查手段存在效率低等问题,医生的主观判断准确与否与其认知水平相关,孩子父母也有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误填量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引领一场新的康复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科技的力量正逐步突破传统界限,赋能残疾人及有特殊需求的群体,带来前所未有的希望与改变。

“2022年,通过与锦江区政府初步对接,我们决定将脑健康、脑科学的相关专家团队落户于此。”成都前沿类脑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主任冯睿表示,加速推动“脑健康+人工智能”相关科研成果转化,创新中心积极推进智能诊疗技术在孤独症、脑瘫、发育迟缓等儿童脑疾病康复中的先行先试,实现科技助残。

这些硬核科技的背后,是科技赋能助力残疾人康复,更多高科技产品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为康复人群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可能性。

诊断系统准确率超90%

那么,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运用于孤独症诊疗与康复阶段?AI技术如何有效地帮助孤独症患儿?

据记者了解,当前,我国主流的孤独症诊断方式是通过筛查量表,并辅以医生主观经验判断。为了提高诊断便捷性与准确性,成都前沿类脑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研发了基于脑电生物标记物技术的孤独症辅助诊断系统。

走进成都前沿类脑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立体“发展脑科学”现代造型标志、几台白色的设备映入眼帘,这里会集了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10余名专家教授,围绕孤独症等脑疾病开展智能诊疗技术的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

连接这套诊断系统的设备——无线干电极脑电记录仪,它的外形像头戴式耳机帽,这款设备通过柔性电极传感器,可识别脑电波在大脑执行不同任务时的变化。开始监测后,屏幕上脑电信息随着监测的进行有所波动,并在后台形成专业报告。

冯睿介绍,该评估系统由团队专家之一,电子科技大学生命学院脑机接口专家徐鹏教授的相关科研技术成果转换而来,结合深度学习、迁移学习、流形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手段,以大脑网络和其他源信号网络间异常作用信息为核心,建立了这套ASD(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早期诊断识别系统。

“整套系统由我们自主研发,与国内企业共同完成。通过深度学习,随着采集样本的不断上升,系统的准确率也会不断提高。”冯睿表示,早期诊断可以帮助孤独症患者获得早期干预,在终身康复中获得更好的效果。该系统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诊断准确率达到了91.67%,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而作为创新中心科研转换的另一项成果,同样由电子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段旭君团队通过构建孤独症患儿个体脑影像模型,精准地将经颅磁刺激脉冲作用于孤独症社交障碍环路个体靶点上,研发了“基于个性化脑影像分析的孤独症精准神经调控技术”。

截至目前,创新中心在成都延伸发展了两个康复机构。在四川省横向合作的医院和康复机构有将近20家,共计服务了2000余名孤独症患儿。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来源:华夏时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