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别样红丨鞍骨为弦奏千年牧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哈孜塔依·哈木扎的马背匠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7 11:04 1

摘要:在一间马鞍制作工作室里,未经加工的原木被切割成木板,再按照精准测量的数据组合成梯形框架,经过反复敲打、调整和锉削,最终成型为马鞍。

哈孜塔依·哈木扎在经开区(头屯河区)东南沟村工作室制作马鞍。(全媒体记者唐红梅摄)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唐红梅)在一间马鞍制作工作室里,未经加工的原木被切割成木板,再按照精准测量的数据组合成梯形框架,经过反复敲打、调整和锉削,最终成型为马鞍。

48岁的哈孜塔依·哈木扎的工作台上,小型切割机、电钻、锥子、锉刀、扳手等工具分门别类地摆放着。经过他的双手,一块块普通的木板蜕变为精美的马鞍,每件作品都如同工艺品般精致。

哈孜塔依·哈木扎是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西湖街道东南沟村村民,也是新疆哈萨克族传统马鞍制作技艺的乌鲁木齐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的手艺源自家族传承,其祖父曾是当地有名的马鞍匠人。

自去年起,哈孜塔依·哈木扎频繁出现在毗邻的马家庄子村新疆骏驰腾昊马文化产业园。在这里,他一边观察赛事用马的体形特征,为定制马鞍积累数据,一边通过现场演示向游客讲述马鞍文化的历史脉络。

3月24日,记者走进哈孜塔依·哈木扎的工作室,近距离观察这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将传统技艺与现代马文化产业相结合,在传承与创新中守护着马背民族的文化记忆。

原木涅槃

从天山白桦到马背瑰宝

哈孜塔依·哈木扎从小把马当成朋友。他说,策马扬鞭、驰骋草原,是牧民的生活方式,骑在马背上视野辽阔了,也能更大范围地认识世界。

人们都说,人靠衣裳马靠鞍。

“我以前看爷爷做马鞍的时候,做一个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哈孜塔依·哈木扎拿着手中正在打磨的马鞍说,马鞍必须与马背极致地贴合,一副好的马鞍,不但能让人坐着舒服,也不会在长途中对马匹的脊背造成损伤。

“不同类型的马鞍制作,工艺程序的复杂程度也不一样。”哈孜塔依·哈木扎说,要做一个好的马鞍,从原料采集、加工程序、制作手法、产品样式都有方法和标准,用料也十分讲究。

在哈孜塔依·哈木扎的展示厅,既有适合老人的马鞍,也有适合孩子和妇女的马鞍,还有成年男性使用的马鞍,每一个都工艺讲究,且独一无二。

就拿鞍板和鞍桥来说,这是制作马鞍的关键步骤,角度、弧线直接决定马鞍的形状,稍有误差就会摩擦马背,所以每个制作环节都得精益求精。

哈孜塔依·哈木扎从小就接触到各种马,11岁开始跟着爷爷学做马鞍,37年来,他制作的马鞍都是纯手工,无需任何模具,凭眼力和经验,对一匹马所需鞍子的角度、宽度、弧度等判断八九不离十。

哈孜塔依·哈木扎说,过去的马鞍制作都是土办法,不是榔头敲就是铆钉,制作存在一些弊端,难免会造成马不舒服,或是人不舒服。现在工具多了,设备齐全了,加上长期改进和创新,马鞍可以兼顾安全、舒适和美观。

技艺交响

木工与皮艺的千年协奏

常言说,行里出身,自带三分。

通过哈孜塔依·哈木扎工作台上林林总总的工具不难看出,制作马鞍要集木工工艺、金属工艺、刺绣工艺和皮件编织等技艺于一身。

就拿皮具马鞍来说,它由鞍架、皮具构成,需要采用雕刻等工序,哈孜塔依·哈木扎也经常向其他非遗传承人请教,或与他们合作完成。

“我们做非遗传承的,也需要与时俱进。”哈孜塔依·哈木扎说,以往农村都是土马,马背都很窄,现在改良过的马,马背都很宽,马的骨架不一样,马鞍的规格也在发生变化。

马鞍制作完成后,还要在马背上测试、调整,才能使用。

“以前可以靠经验,现在必须精细化。”哈孜塔依·哈木扎说,他会根据测量好的马背宽度、厚度与马的高度,一点点反复调整马鞍骨架的形状,以达到马鞍与马背的完美贴合。

“在测试马鞍骨架和马背弧度的角度偏差、宽度、长度、高度细节之后,把数据记下来,有一点点误差都要再调整。”哈孜塔依·哈木扎说,看似简单的步骤,极其考验耐心。

马鞍不只是一个鞍子,还有相关辅助用具,才能构建起相互关联的马具系统,包括鞍垫、鞍花、马镫、马鞭等。

“如果说以前马鞍是牧民的刚需,现在更多是一种文化传承。”哈孜塔依·哈木扎会说,马鞍还需要兼具绘画、镶嵌饰品、编带等元素,每一个配件都有独特的功能和审美,即便小到一粒鞍花,都有自己的文化和故事。

传承的温度

老匠人手中的新传承

哈孜塔依·哈木扎在一刀一刻,一凿一锉间诉说着他与马鞍的故事,他手上的老茧磨了一层又一层,可见他对马鞍的情感,也印证着坚持不懈的工匠精神。

如今,不仅乌鲁木齐农牧村的牧民找他定做马鞍,还有昌吉、吐鲁番、阿勒泰等地的牧民慕名而来,他还带动了村里的村民参与加工小部件、剪皮子、缝制等工序,带动村民增收。

2023年,东南沟村党支部书记叶尔不拉提·阿吾汗拜了解到哈孜塔依·哈木扎对马鞍的热爱后,在村委会腾出来一个区域,作为他的马鞍工作室和陈列室,不仅支持他制作各类马鞍,还通过挖掘村里的绣娘技艺,展示手工艺品,并与马家庄子村的马文化产业园形成联动,参与推广马文化。

走进东南沟村村委会的文化展示中心,展示着哈孜塔依·哈木扎搜集来的马鞍等老物件,绣娘们制作的马鞭、毡房、冬不拉工艺品、装饰画、小马和骆驼玩偶摆件等文旅产品,经常有游客前来参观和选购。

今年,马文化产业园计划举办48场比赛,经开区(头屯河区)鼓励和支持农牧民参与到马匹养殖、马术培训、赛马直播等产业链中,希望将传统赛马文化与现代旅游业、农牧业深度融合,开辟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新路径。

哈孜塔依·哈木扎最近还在制作马鞍钥匙挂件、摆件等工艺品,打算本周末马文化产业园举办赛马比赛时,带去推广,让更多马鞍作为旅游产品被游客带走。

“制作马鞍是我的乐趣,也成了我生命里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哈孜塔依·哈木扎说,希望更多游客能了解马鞍的历史,也希望更多人爱上马文化,传承马文化。

来源:新疆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