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腾讯公益“久久公益节”迎来第11个年头。没有倒计时的喧嚣,没有刷屏的配捐攻略,这场曾以“99公益日”为标志的全民公益盛事,正悄然完成一次静水流深的转型——从一场集中爆发的“公益嘉年华”,走向贯穿全年、润物无声的“长期公益陪伴”;从依靠“短期配捐
2025年9月,腾讯公益“久久公益节”迎来第11个年头。没有倒计时的喧嚣,没有刷屏的配捐攻略,这场曾以“99公益日”为标志的全民公益盛事,正悄然完成一次静水流深的转型——从一场集中爆发的“公益嘉年华”,走向贯穿全年、润物无声的“长期公益陪伴”;从依靠“短期配捐”刺激捐款,投向更辽阔的公益图景——以捐赠人为核心、倡导多元参与、推动数字化赋能的可持续公益生态。
01
告别配捐:一场勇敢的“破”与“立”
自2015年启动以来,“配捐”作为99公益日的核心引擎,极大地激发了捐赠热情,推动中国互联网公益实现了从“小众”到“大众”的跨越。
然而,其局限性也日益显现。比如机构为冲刺配捐额度,集中资源于短期,影响项目运营节奏;存在部分项目套取配捐的现象。
2025年,腾讯公益取消久久公益节期间的短期配捐机制,更重视与长期扎根公益实践的伙伴们携手前行。这一转变的背后,是腾讯公益对自身定位的再思考。通过取消短期激励,引导机构深耕项目质量、提升运营能力,真正实现“公益可持续”。
02
四步支持方式,构建公益基础设施
为支持这一转型,2025年久久公益节围绕“倡导、动员、执行、服务”四大维度,推出系统性支持体系。
1、倡导——让公益随处可见
公益机构通过线上或线下形式讲述公益行动与相关社会议题,将公益理念、故事传递给公众。无论是线上视频号、公众号图文一起捐,还是线下宣传点位,都在让公益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2、动员——让参与触手可及
公益机构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发动志愿者和企业等搭建多样化参与场景,让公众都能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公众动员包括合作伙伴/执行网络、组织社群、劝募大使联动,受益方参与;线下募捐动员包括公众劝募活动、捐赠人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公益体验活动;企业资源联动包括捐赠动员、物资支持、场地支持、视频号传播、线下广告资源。更多元的参与场景,让每个人都能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加入。
3、执行——让公益过程真实可感
公益机构用数字化执行工具辅助项目执行,让捐赠人清晰看到公益项目的执行进展,让公益过程的每一步都有迹可循。数字化工具涵盖资金拨付、物资发放、服务执行、自有系统等多流程。
4、服务——让每份爱心都被珍视
公益机构为捐赠人提供爱心回礼、捐赠票据等回馈,通过服务传递公益的温暖。
03
“小红花码”上线:公益走进生活场景
2025年,腾讯公益推出连接线下公益场景的新产品——“小红花码”,公益进一步嵌入大众生活。
小红花码产品希望借助用户日常可见、可触、且恰当的线下场景引导用户一块做好事。用户扫码后,可以看到该公益场景下正在发生的好事行动,并自主选择一种或多种方式进行支持互动,包括但不限于扫码、捐款/月捐、报名线下活动/公益活动、写下小纸条等,并戴上小红花传播扩散。
小红花可以广泛应用于项目执行地、爱心企业/商家、公益活动现场,让公益“发生在身边”。
04
复杂背后的确定性:在变化中寻找优势
新规则的“复杂性”,也让不少机构感到困惑。全年行业资助计划——久久期间资助点5个,日常参与资助点16个;线上线下场景交织;工具多样;维度细分……但这恰恰反映出本次久久公益节的意图:鼓励各类公益机构结合自身的长期公益实践,为广泛的捐赠人提供线上线下的多元化公益参与方式。
通过精细化资助体系,支持不同类型的机构发挥所长,比如:擅长传播的机构,可聚焦“视频号+公众号”内容倡导;企业资源丰富的,可参与“企业一起捐”“门店公益”;扎根社区的,可通过“小红花码”开展线下活动。而规则的变化,也对公益机构及时应对的能力提出了要求。
久久公益节第十一年的转变,实质上是一场公益价值观的重塑,是公益初心的回归。
“久久”,不再只是9月的某一天,而是365天的温暖陪伴。
分享,点赞,在看;助力公益
来源:宽度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