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都的营商环境特别好,我们把项目给过去,反馈非常及时,能节省一些反复修改的时间,政府对我们也关心,让我觉得是有被宠到。”在成都做动画的成都艾尔平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李姝洁说,动画相关的行业有很多同行已经来了,“我也在发自内心地推荐我们成都的营商环境。”
“成都的营商环境特别好,我们把项目给过去,反馈非常及时,能节省一些反复修改的时间,政府对我们也关心,让我觉得是有被宠到。”在成都做动画的成都艾尔平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李姝洁说,动画相关的行业有很多同行已经来了,“我也在发自内心地推荐我们成都的营商环境。”
市场经济是典型的“环境经济”,企业则有着最灵敏的“环境嗅觉”。哪里的发展环境好、营商环境优,企业就去哪里扎根。
去年,影目科技将总部搬到成都,签约到落地总共5个月,其间“提需求政府部门‘秒回应’”。
今年3月,MR(混合现实)企业幻景数研落户成都,从签约到落地全程不到两个月,还收到了政府部门量身定制的“机会清单”。
5月,泓力新能源(成都)的锂电池产品在新厂房顺利下线,距离2月项目签约仅86天。这种超常规推进速度的背后,是政企双方同心互信,共同打好了“提前量”。
企业用脚投票,城市活力涌现。背后始终是“营商环境,优无止境”的不倦攀登。
当然,知易行难。成都是怎样持续推进营商环境体系升级的?这就要从一项12字的常态化工作,和8个字的金字招牌说起。
这一年来,成都常态化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简称“进解优促”)工作,累计走访服务企业14.54万户,共收集诉求3.96万件,拿出真招实招,为企业协调解决问题3.93万件。
这一年里,成都不断擦亮“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营商品牌。一方面主动作为,精准服务;另一方面尊重企业、尊重市场,树立边界意识。
摄影:马骥(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成都全市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6181亿元,同比增长6.3%,较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连续四个季度上扬。
营商环境升级所带来的三个显著变化,成为了曲线上扬的推力——
企业心态变了,信心更足了,韧性更强了;
服务理念变了,沟通更畅了,政企双方更懂彼此了;
干事风格变了,创新精神与改革思维贯穿始终。
这些变化,归根结底是环境之变,发展之变。这股推力,也将长长久久推动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企业信心之变
从“不敢想”,到“不怕想”
进入三季度,“成都造”无人车企业迪立科技基于最近的发展态势,给自身制定了新的目标规划——
未来1-2年内在成都及周边城市投放200至500辆无人车,2026年计划完成成都及周边地区500个项目落地。
公司总经理孙劭恒告诉记者,以一辆无人车一年可为辖区创造200万元以上产值来测算,500辆的投放规模,迪立科技将在产业应用中形成数亿元级别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孙劭恒 王勤 摄
作为落地成都不足5年的初创企业,这样的目标,原来是“不敢想”,现在是“不怕想”。底气,则是来自于成都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常态化工作过程中,给予企业的支持与助力。
作为新生事物,各地自动驾驶的管理细则尚未明确,迪立科技的无人车落地难、准入难,面临多部门协调。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专班与武侯区共同推动多部门协同沟通,短短半个月便解决了准入问题。
紧接着,双方趁热打铁,企业通过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对接了近百个实际应用场景,落地进展顺利到“不可思议”。企业的信心,也在此期间稳稳地树立起来了。
政府部门的反应速度和服务水平,究竟能为企业带来多大的信心与底气?4天后将在成都露天音乐公园举办的“太空奇缘音乐节”里,就藏着答案。
曾经,公园内繁华热闹的舞台背后,一定程度存在着“审批部门多、审批流程慢、开票时间紧”的问题。审批时间越长,留给开票的时间就越短,影响票房的同时也增加风险。
成都城投露天音乐公园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代昕告诉记者,诉求提出后,金牛区行政审批局会同区文体旅局等部门,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创新推出演出活动审批“7日办结”,将审批时间缩短了一半。原本分散在多个部门的流程,也被整合到“一站式窗口”。
这样一来,演出方的烦恼被打消了,信心更足了,“我们也更有底气去跟国际国内一线、头部的演出方去洽谈项目。”即将举办的“太空奇缘音乐节”,就是“7日办结”的受益方。
企业的信心,是发展最宝贵的动能。
在“进解优促”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在“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营商环境品牌的建设中,蓉企被点燃的信心,激荡起发展的壮志豪情。
影目科技计划在未来5年内,依托其技术积累和链主企业的整合能力,打造百亿级AI+AR产业集群,推动成都成为中国乃至全球AI+AR技术创新的标杆城市。
沃飞长空则加快马力建设全球总部及生产制造基地,计划在成都未来科技城构建“研发-适航-生产-运营”全链路发展体系,打造国家级的eVTOL应用标杆场景,为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建设提供“成都方案”。
▲2024年12月12日,沃飞长空全球总部基地在成都未来科技城正式开工 资料图片
齐心协力,双向奔赴,一个个企业信心十足的“敢做敢想”,终汇成城市发展的大力量。
服务理念之变
化“被动”为“主动”,从“等待”到“靠前”
时至今日,“进解优促”工作的开展早已成为常态,“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这8个字,也早已刻成准则。企业信心之变的背后,政府部门的服务理念变了,干事风格也变了。
将这8个字拆解来看,“有需必应”不是“有求必应”,一字之差体现的是政府变“被动”为“主动”的“用户思维”。不是等着企业找过来,而是主动靠前服务,时刻关注企业需求。
“无事不扰”则是服务水平、服务能力的提质。政府部门减少非必要的调研、会议和评比检查,让企业能够集中精力抓生产、抓管理、抓市场。
一方面精准响应企业需求,一方面最大限度减少打扰。新型政商关系就是如此,“亲”则两利,“清”则相安。
成都是怎么做的?一是从“服务体系”入手。成都先后挂牌成立了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成都招商中心、成都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为企业对接资源、匹配场景。仅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成立以来,就开展了410多场民企服务活动,直接惠及企业14000多家。
二是让“沟通渠道”畅通起来。线下之外,成都开辟了高效的线上渠道,组建了24个政企工作联络群,搭建了“民企之声”线上通道等,让沟通和服务“永不断线”。
三则是完善“解决机制”。“收集-转办-反馈-问效”全流程优化管理,让“有需”必“有应”,诉求的解决形成严格的“闭环”。
据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在“进解优促”工作中,该局工作专班的“当日问题分发时间最晚‘纪录’是23点45分”。对于企业提出的难题,成都从制度上就明确了要“全流程闭环管理”,要“坚持问题汇总、研判、转办‘不过夜’”,还要“每日督办、每周通报、定期回访”。
为此,该局还专门打造了服务工业企业的调度平台——企业反映的问题没解决,系统自动给处长发短信提醒;如果还没有解决,则自动给局长、副市长发提醒短信,确保每个问题都有时间节点,每个环节都有责任人。
一年里,这套营商环境的打法,成都始终在动态升级。
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为记者讲述了一个细节,民企会客厅这项“招牌活动”目前已经举办了近70期,但从每期主题上来看,切口“越来越小”。
“主题”之变,恰好折射了服务之变。
早期,活动聚焦的是某一行业,或某一大类问题的面对面“解难题”,比如融资问题、场景落地等。但随着“解难题”质效的不断升级,服务工作越做越细,活动的主题如今“垂直又细分”。比如“数据资产化驱动业务创新”“绿色建筑政策落地”“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认定实物辅导”……“我们也测算过,通常10-15家企业参会的效果是最好的,既能精准分类,又能有效解题。”该负责人说。
另一方面,服务之变,也推动了政商关系之变。
数日前,四川创智联恒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海鹏遇到融资难问题,与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企服部沟通后,短短几天,就对接到了多家银行和投资机构。
而赵海鹏说,这已不是自己首次提出需求。在“进解优促”工作机制下,他在多个公开场合提出的需求和反馈,都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及时跟进和反馈。“正因事事有回应,我们才愿提需求,也敢提需求。”
唯有政企间形成互信关系,企业服务才能做进企业的心坎里。
改革思维之变
从“干不干”到“怎么干”,从“解难题”到“促发展”
改革是闯出来的、干出来的。突破惯例、打破常规,用制度创新解决共性问题,促进改革发展,这是成都“进解优促”工作开展过程中,收获的最大财富之一。
而反观之,其实“进解优促”工作,也正是机制创新、政策创新的高地,是成都深化改革过程中一块肥沃的试验田。
针对成都露天音乐公园提出的音乐演出项目的审批流程长、审批部门多的问题,金牛区除了针对性地解决了其演出项目审批困难之外,还专门印发《金牛区举办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审批“一件事”工作方案》,让原本分散在多个部门的流程被整合到“一站式窗口”,让受益方扩大到全区。
▲成都露天音乐公园 资料图片
针对成都米立方粮油贸易有限公司提出的“证照到期未延续而面临经营中断”的问题,青白江区开创了企业智能办理的新模式,构建许可证照全周期智能监管系统,实现证件到期动态监测与逾期风险自动提醒,并开发了“免填表自动办理”平台,为辖区企业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
针对部分货运企业反映的希望在城区道路支持合理通行,满足入城需求的问题,成都市交通运输局研判后,专门会同市公安交管等部门出台了《2025年度关于对部分货车采取交通管理措施的通告》,优化绕城高速以内货车通行政策。
这一系列的“微改革”切口虽小,但却都是未曾做过的突破,都是站在企业角度,以改革思维作出的创新。
以往,面对现实中的堵点、卡点,政府部门往往会向企业解释“为何行不通”。但如今,政府部门第一时间会先想“怎么干”,而非“干不干”。
“许多改革确实考验手艺,但事实也证明,办法总比困难多。”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于是,这一年里,成都的企业服务越做越细,越做越新。许多经验与做法形成制度,从眼下惠及一家企业,到长远惠及一类企业——
聚焦企业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需求,,解决的是基金投早投小能力偏弱、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
聚焦智能机器人缺场景的问题,成都先后两次开展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实景验证活动,将城市作为“试验场”,并形成常态机制,持续为全川、全国创新技术产品提供实景验证场景。
更加直观的成果是,针对这一年里企业反映的共性诉求,,精准回应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核心需求。
“未来,随着‘进解优促’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我们还会继续总结阶段性经验成果,形成制度举措。”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进解优促,“进”是方法,“解”是措施,“优”是保障,最终的目的是促发展。而在“一切皆可创新、创新创造一切”的理念之下,所有一线的难题,都变为改革的切口,变为发展的着力点。
一年不长,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成都还将持续用力,把服务做得更细,把细节做得更实。比如让“一企一策”覆盖更多企业、让资源对接活动对接更多资源、让政务服务流程更丝滑简洁……
最终的最终,在“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品牌之下,城市将搭建起一个“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生态系统,让企业茁壮成长,让产业万木成林。
封面摄影:马骥(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
编辑:张胤、朱孟玖
来源:柯子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