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听他,讲述行军中的艰难困苦;听他,描绘野战中的惊险万分;听他,回忆老班长的温情照顾;听他,刻画剿灭敌军的奋勇争先。《致敬老兵》——这场在中国革命圣地延安举办的大型影像展览,是用镜头守护民族记忆的执着,是吾辈对当今时代下的责任与担当。
题记:一位延安籍摄影师镜头下的抗战老兵与时代责任——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将胶片从时光年轮倒退,定格在东经109.4,北纬36.6的延安八一敬老院,显影出他们——老兵!
听他,讲述行军中的艰难困苦;听他,描绘野战中的惊险万分;听他,回忆老班长的温情照顾;听他,刻画剿灭敌军的奋勇争先。《致敬老兵》——这场在中国革命圣地延安举办的大型影像展览,是用镜头守护民族记忆的执着,是吾辈对当今时代下的责任与担当。
01 红色摄影的传承,从斯诺到延安精神视觉传人
未名湖畔,苍松翠柏间,一方白色大理石墓碑静立,叶剑英题写的金字在阳光下流淌:“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斯诺用生命践行了“我爱中国,我愿在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的诺言。
他1936年前往陕北,在窑洞油灯下与毛主席彻夜长谈,用24卷胶卷记录下红军战士的身影,这些影像刺破了重重封锁,成为《红星照耀中国》中震撼世界的视觉证词。作为延安精神的视觉传人,我的镜头始终追随着这片土地的红色基因。当斯诺的《抗战之声》定格小号手谢立全的英姿,我的《致敬老兵》则聚焦那些历史见证者脸上的沟壑与勋章。
02 抗战老兵的影像记忆,守护民族的脊梁
党中央指出:“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作为一名长期记录抗战老兵的摄影师,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看着自己多年来拍摄的抗战老兵照片和收集的人生故事,思绪万千。在生我育我的这片红土地——延安,让我从小就有一个梦想,记录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抗战老兵,我像全国各地许多摄影师一样,长期跟拍抗战老兵,用光影展现老兵英姿。这也是我加入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时参加第一个会议时,汇报的:用影像来弘扬“延安精神”。
03 红色摄影的典范,用镜头传承红色基因
中国共产党的摄影工作者在抗战期间创造了大量经典影像,成为历史的可视化证明。例如,石少华1939年拍摄的《毛主席和小八路》生动展现了毛主席的平易近人和对基层战士的关爱。吴印咸拍摄的《白求恩大夫》记录了在简陋小庙中工作的白求恩形象。郑景康1943年拍摄的《打谷场上》反映了八路军第359旅在南泥湾大生产中的一个丰收场面......
红色摄影师的执着精神不仅体现在拍摄瞬间,更反映在对历史真相的长期追寻中。这是对先辈血捍山河的信仰之力的致敬,也是为汲取矢志奋斗的精神之光。我认为:“老兵在,历史就在;照片在,精神就在。”
04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红色摄影的当代价值
党中央在十五五规划中明确部署:“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要求“健全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
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这些影像资料正是十五五规划提出的“构建国家记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字化手段让红色基因永葆活力。
在数字化时代,我们通过高清扫描、云端存储、虚拟展示等技术,让这些珍贵影像获得新生,这正是文化数字化战略在红色资源保护中的创新应用。
05新时代的使命,影像叙事与民族复兴
作为国家文化公益基金的推广者与监管者,我深知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近年来,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活动,让中国传统文化与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党中央指出:“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觉醒和团结在今天仍然具有深远意义。十五五规划也明确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在这个伟大征程中,年轻人必须要有社会责任担当,为中国文化推广做出贡献。抗战精神与民族复兴在新时代“同频共振”,影像叙事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
80多年前,在内外交困的艰苦环境中,中国人民始终心怀必胜信念,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前赴后继,不怕牺牲,以3500万生命的沉重代价,最终战胜强敌。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但我们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我们必须传承抗战精神,为民族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斯诺精神的当代启示灼灼生辉:真实的穿透力胜过千言万语;人性的共通性让世界看见有血有肉的人;文化的摆渡者传播友谊的价值观。跨越时空,斯诺的镜头语言仍在启迪着我们——真诚是无需翻译的万国语,真实是穿透偏见的最强光。
当延河水流向新的黎明,宝塔山将见证更多镜头讲述这片土地的故事。 在镜头与镜头之间,在历史与未来之间,延安精神正以光的速度,抵达世界每一个渴望真相的心灵。镜头之下,历史与未来在此刻交汇。那些布满皱纹的面容、那些坚毅的眼神、那些标准的军礼,都在诉说着一个民族不屈的精神和一段永不被遗忘的历史。
作为这个时代的记录者和文化传承者,我将继续用镜头守护这些珍贵的记忆,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激励更多年轻人担当起社会责任,为中国文化的推广和传承贡献力量。
岁月的温柔,化成额头的丘壑;宝塔的巍峨,承载心中的志向。
理想,照进现实;吾辈,整装待发。
静默如歌,亦气壮山河。
文: 陈天一
摄影:陈天一
特约记者 颜大卿
来源:社会新阶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