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亿美元年薪挖一个人?” 硅谷的这条消息,让不少人惊掉了下巴 —— 扎克伯格(大家常叫 “小扎”)为了从苹果挖走一名华人工程师,居然开出了这种 “天价”。
美国科技大 V 的帖子::
“我们会在人工智能领域击败中国,因为我们的中国人比他们的中国人强多了。”
“2亿美元年薪挖一个人?” 硅谷的这条消息,让不少人惊掉了下巴 —— 扎克伯格(大家常叫 “小扎”)为了从苹果挖走一名华人工程师,居然开出了这种 “天价”。
这位被争抢的工程师叫庞若鸣,上海交大本科毕业,之前在苹果带着近百人团队搞 AI 核心技术,是苹果 “Apple Intelligence” 的幕后功臣。
更让人关注的是,不光庞若鸣,最近 Meta(小扎的公司)挖来的 11 个 AI 顶尖人才里,7 个都是清北交科(清华、北大、上海交大、中科大)毕业的华人。
这哪是 “挖人”,简直是把全球 AI 圈的 “中国大脑” 半壁江山都挪到了 Meta。
中国最聪明的这群人,正在美国科技圈被抢着要,背后藏着的不只是高薪,更是全球 AI 竞争的核心逻辑。
一、2 亿美元年薪,挖的不是 “普通工程师”,是苹果 AI 的 “半条命”
很多人觉得 “2亿美元年薪太夸张”,可了解庞若鸣的履历就知道,小扎花的不是 “冤枉钱”—— 这个人手里攥着苹果 AI 的 “核心技术密码”,挖走他,相当于给 Meta 的 AI 研发开了 “快车道”。
庞若鸣可不是刚入行的新人,在谷歌待了 15 年就已经是 “技术大牛”:他牵头搞的 Babelfish/Lingvo 框架,现在是谷歌 AI 芯片(TPU)最常用的 “深度学习地基”,全球无数科技公司做 AI 模型都得靠这个框架。
2021 年苹果把他挖过去,直接让他当 “基础模型团队负责人”,近百人的工程师团队全归他管,苹果手机里能聊天、能识别图片的 “Apple Intelligence”,背后的 AI 核心骨架(就是 “基础模型”),全是他团队一点点搭起来的。
有业内人说,苹果 AI 能撑到现在没掉队,庞若鸣的团队至少占了 70% 的功劳。
小扎为啥非要抢他?因为 Meta 现在急着补 AI 的 “短板”—— 之前 Meta 的 Llama 系列 AI 模型,在性能榜单上已经掉了队,而庞若鸣既懂 “怎么搭 AI 的核心骨架”(基础模型研发),又懂 “怎么让 AI 落地到手机、电脑这些设备上”(工程化能力),这种 “理论 + 实战” 双强的华人人才,在美国科技圈找不出几个。
更狠的是,小扎给的不只是年薪,还有股票、项目主导权,甚至承诺让他直接对接最顶级的算力资源(比如 Meta 新建的数据中心)。
对庞若鸣来说,这比在苹果 “受委屈” 强 —— 苹果内部早就吵翻了,有人想放弃自研 AI,直接用 OpenAI 的第三方模型,他带团队拼了几年的成果眼看要白费,小扎的橄榄枝自然没法拒绝。
二、苹果和 OpenAI 慌了:被 Meta “按着头” 抢人,连反应时间都不给
庞若鸣被挖走,最慌的不是普通人,是苹果和 OpenAI。
这两家公司最近被 Meta 搞得手忙脚乱,连 “留人” 都成了难题,完全是 “被动挨打” 的节奏。
苹果这边,庞若鸣一走,整个 AI 团队直接 “塌了半边天”。
他的副手上个月已经离职,好几个核心成员也跟着去接洽 Meta,苹果连夜把团队拆成 “多层汇报制”,临时把两个华人经理推到一线救场,可再怎么调整,核心技术人才没了,之前规划的 AI 新功能(本来 6 月要发布的)也只能搁置。
更要命的是,苹果内部本来就有分歧:一派想坚持自研 AI(庞若鸣是核心支持者),另一派想直接买 OpenAI 的技术,现在庞若鸣走了,“自研派” 彻底没了主心骨,以后苹果的 AI 可能真要 “靠别人” 了。
OpenAI 的日子更不好过。
小扎挖人的手段特别 “狠”—— 给 OpenAI 员工发 offer,只给几小时考虑时间,连跟主管商量的机会都没有。
OpenAI 的研发负责人吐槽自己 “昼夜不停跟要走的人聊天”,招聘负责人更是直接发文骂 Meta “不道德”。
为啥这么慌?因为 OpenAI 正忙着搞 GPT-5(能同时处理文字、图片、视频的 “全能 AI”),而 Meta 挖走的毕树超、任泓宇这些华人,全是之前 OpenAI 的核心:毕树超是 GPT-4o 语音功能的负责人,任泓宇搞出了好几个 GPT 的轻量化模型(比如 o1-mini)。
这些人一走,GPT-5 的进度肯定要受影响。
更惨的是,OpenAI 本来就没赚钱,去年光给员工发股权激励就花了 44 亿美元,比全年营收还多,现在 Meta 用更高的钱抢人,OpenAI 根本扛不住这种 “烧钱大战”。
三、7 个华人占 11 席:清北交科打底,他们是全球 AI 的 “核心推手”
Meta 这次挖来的 11 个 AI 顶尖人才里,7 个是华人,而且几乎全是国内清北交科本科毕业的 —— 这不是 “巧合”,这群人能被美国大厂疯抢,靠的不是 “运气”,是实打实的 “技术硬实力”,每一个都是全球 AI 爆款产品的 “幕后推手”。
他们的成长路径特别像 “复制粘贴”:先在国内顶尖高校打基础,比如庞若鸣读上海交大,任泓宇、赵晟佳是北大的,毕树超、常慧雯(团队里唯一的女生)是清华的;然后去美国 MIT、斯坦福这些名校读硕博,跟着 AI 领域的顶尖教授做研究;毕业后进谷歌、OpenAI 这些大厂历练,最后被 Meta 用高薪挖走。
关键是,他们不是 “打工人”,是 “项目主导者”:任泓宇是 GPT-4o 和多个 mini 模型的联合创建者,用户用 GPT 聊天、写东西,背后就有他设计的算法;毕树超之前在 OpenAI 管多模态训练,GPT-4o 能听懂语音、生成图片,他是核心负责人;余家辉更厉害,在谷歌 DeepMind 搞过 Gemini(谷歌的 AI 模型),到了 OpenAI 又主导了 GPT-4o 的视觉架构,相当于让 AI “学会了看世界”。
黄仁勋(英伟达 CEO)之前说过一句话:“全球 50% 的 AI 精英是华人,他们的归属决定技术霸权归属。” 现在看确实没错 —— 不管是 OpenAI 的 GPT、谷歌的 Gemini,还是苹果的 AI,核心模块的研发里都有华人的影子。
这些人在国内打下的数学、计算机基础(比如清北交科的本科课程,光线性代数、概率论就要学两三年),到了美国又接触最前沿的技术,刚好踩中了 AI 爆发的风口,成了各大厂抢着要的 “香饽饽”。
顶尖AI研究人员的原籍国,图源:MacroPolo
看到这么多华人在国外被抢着要,有人会担心 “人才流失”,可换个角度想:这些人能被美国大厂用天价争抢,恰恰证明了国内基础教育的实力 —— 清北交科这些学校教的数学、计算机基础,是他们能在 AI 领域立足的根本。
而且现在不少华人人才也在 “回流”,比如有的从 OpenAI 离职后回国创业,有的去国内大厂搞 AI 研发,把国外的经验带回来。
对想搞 AI 的国内学生来说,这也是个启示:不用盲目羡慕 “出国拿高薪”,先把国内的基础打牢(比如学好数学、练好转码能力),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有真本事才会被重视。
毕竟,AI 是 “靠技术说话” 的行业,中国最聪明的这群人能被美国疯抢,靠的不是 “身份”,是 “实力”—— 这种实力,始于国内的课堂,成于全球的历练,不管在哪,都能发光。
来源:狐狸先森讲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