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年前,我们的客户主要是中石化、宝钢这样的大型工业企业。主要用于流程工业的测量控制,如测温度、测压力、测流量。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的产品也应用于智能装备、智慧城市,甚至是关乎民生的咖啡机、智能马桶里。”
站在风口,如何破解管理难题?如何让分散的数据流动起来,助力业务增长?
万讯自控用自身二十年摸索数智化转型的实践,为正在谋求降本增效、转型升级的制造企业,提供了一份真实而有力的答案!
风口来了,既幸福也烦恼
“十年前,我们的客户主要是中石化、宝钢这样的大型工业企业。主要用于流程工业的测量控制,如测温度、测压力、测流量。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的产品也应用于智能装备、智慧城市,甚至是关乎民生的咖啡机、智能马桶里。”
说这话的,正是万讯自控的掌舵人、万讯自控总裁傅晓阳。随着各行各业对“智能”的强烈追求,让这家以研发和技术立身的自动化仪器仪表制造企业,踏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巨大的市场机遇推动产品边界不断拓展,从服务工业配套延伸至与智慧城市,以及一些越来越广泛的新领域。
然而,尽管应用场景千差万别,技术路径各不相同,但底层逻辑始终如一,就是传感器、信号处理和算法这些“根技术”。正如傅晓阳比喻,我们是卖面粉的,有的客户拿去做馒头,有的会去做面包,应用场景广泛。
按理说,风口来临,求之不得。但在这份幸福背后,却隐藏着始料未及的烦恼。
仪器仪表行业具有典型的多品种、小批量特征。以流量测量为例,参数组合可达上亿种,能衍生出海量的仪表型号。面对如此高度的多样性,生产和运营的复杂度也随之飙升。每个客户的需求各不相同,BOM、工艺路线、交付周期均需单独定制,生产资源必须灵活调配。然而,需求又常常变动,导致计划节点与人、机、料、法、环等生产要素频繁错配,节奏频频被打乱。
为了应对挑战,万讯自控先后上线了PLM和MES系统,试图打通从选型、研发到制造的全链条管理。可新问题也接踵而至,特别是各系统间数据标准不统一,信息孤岛严重,数据难以在模块间顺畅流转。
更棘手的是,非标定制的生产模式,每一张订单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导致排产必须完全按单执行,无法实现标准化调度,使得公司运营难度和成本成倍上升。
常言道,大机会背后往往藏着大挑战。在这场幸福与烦恼的碰撞中,万讯自控究竟要如何破局?
20年数字化之路:从“上系统”到“用数据”
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从2006年起,万讯自控开启了一段长达20年的数字化建设征程。当时,他们的目标很清晰,就是借助信息化工具,将从客户需求到研发、采购、生产、仓储、服务的全链条经营活动串联,实现各关键环节专业、高效、一致的协同运转。
在系统选型之初,公司秉持一个明确原则:要选,就选对伙伴。与优秀者同行,才能走得更远。基于这一理念,万讯自控选择了用友作为长期合作伙伴。二十多年来,用友不断进化,其U9 ERP现已升级为U9 cloud,通过持续迭代,也反哺了万讯自控管理水平的提升。
从CRM到ERP,从MES到PLM,万讯自控用十年时间,将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逐步装进系统,实现了业务的全面数字化。但傅晓阳深知,这仅仅是第一步。因为,要让企业更好,关键就在于让数据自己说话、驱动业务运转。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21年。这一年,万讯自控自研的ESIP——企业服务集成平台正式上线。它如同一张无形的网,将内外部系统、供应商与客户等组织、企业员工与外部合作伙伴、生产物料、测试设备、各类业务活动六大核心要素紧密连接。
“最初,我们想象中未来的目标是每天跨系统处理6万条数据。如今,平台一天交互数据的峰值已突破25万条,增长超过4倍,超过900个智能服务在各系统间自动协同”,傅晓阳感慨道,“数据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会说话、能决策、可驱动增长的核心资产。想想看,这其中真正的潜力,远超想象。”
现在,依托ESIP平台,万讯自控已构建起一张贯穿全业务流程的数字化协同网络。具体来说,就是以用友U9 cloud为核心,整合销售、人力、财务、资金、采购、质量、生产、库存、需求计划等关键模块,形成统一的数字底座;该底座与PLM、CRM深度集成,并通过ESIP打通MES、WMS、OA等外围系统,实现数据无缝流转与业务高效协同。
你会发现,万讯自控这一阶段的数字化建设虽不追求高大上,却走得扎实而稳健。不仅有效破解了多品种、小批量带来的管理复杂性,更为企业迈向更高阶的数智化奠定了基础。
我们选择用友,正是看重其长期的行业积淀与持续不断地技术创新,这确保了U9 产品体系的成熟与可靠。——万讯自控 傅晓阳
制造业三大核心能力一一筑牢
多年来,万讯自控始终在探索数字化的价值。依托U9 cloud,公司重点构建了三大核心能力,为集团整体运营效率提升和管理优化提供了支撑。
第一, 集团财务一体化管控。
万讯自控搭建了统一的集团化财务管控平台,实现了财务管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且显著增强了跨分子公司之间的财务协同能力。目前来看,经营数据更加透明、可追溯,还有效降低了财务风险。
第二,研发设计制造一体化。
在数据层面,万讯自控建立了统一的数据基础体系,涵盖统一的编码规范、标准化物料库、知识库,以及参数化BOM设计库,实现核心数据的集中管理与高效复用。
在流程层面,基于U9+PLM构建的IPD管理体系,打通了市场到研发到生产再到产业链的全链路协同。市场端可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研发端能高效开展个性化设计,生产端则通过U9 与MES的深度集成,实现销售、研发、制造的无缝联动。这样做,大幅缩短交付周期,减少资源浪费与库存冗余。
第三,精细化成本管控。
在制造业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的今天,万讯自控深知,真正的降本增效不能靠口号,必须建立一套精细化、可量化、可执行的成本管理体系。而这套体系的落地,离不开U9 cloud这个“数智制造成本管理专家”的深度赋能。
自引入U9起,万讯自控便构建起了覆盖全业务的成本管理框架。其中,最具突破性的成果,是实现了全维度自动经营核算,也就是从部门到个人,从收入、利润、费用到应收、库存,从销售、研发、生产到职能岗位,所有成本相关要素均被纳入系统,实现全价值链的自动化核算。
事实上,成本问题,本质是管理问题,而管理的第一步,就是看得见。过去,成本分析依赖跨部门手工取数,耗时耗力且易出错;如今,U9 cloud通过强大的数据集成能力,自动生成多维度成本看板,问题出在哪,为何发生,如何改进都一目了然,真正实现数据驱动管成本管理。
管理软件看似雷同,但真正让U9 cloud与众不同的,是它让数据易得,这是AI创新的基础。——万讯自控 傅晓阳
智能融入业务,模型驱动决策
在傅晓阳看来,AI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概念多么前沿,而在于能否真正融入场景,帮助业务增长。他说,无论是AI还是BI,其核心都应聚焦一点: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让模型驱动决策。
因此,依托U9 cloud的数据分析与AI建模能力,万讯自控打造了多个紧贴业务实际的智能应用场景。
比如,在采购环节,他们实现了采购交货期的动态计算与智能更新。过去,MRP中的交货期依赖人工维护,通常一年仅更新一次,不仅耗时耗力,且准确率低。如今,U9 cloud可自动提取供应商的历史交货数据,结合内置算法模型,实时生成动态交货期,并自动回写至MRP。这一应用不仅减轻了人工负担,更提升了供应链的响应速度与计划准确性。
又如,在付款环节,U9 cloud实现了银行承兑汇票的智能匹配。基于数学模型,系统优先从企业资金池中自动匹配可用票据完成支付;若无合适票据,则无缝切换为网银支付。同时,采购人员在请款环节仍可灵活调整结算方式。该应用显著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了财务成本。
实际上,这两大智慧应用,正是U9 cloud在AI融入场景方面的探索成果。傅晓阳形象的说:“让我们睁开眼,让我们手牵手,让我们勤四体,让我们不智障。” 这短短十几个字,是他对企业智能化最朴素也是最深刻的思考。
不过,要实现这样的智能化,企业也必须夯实自身能力基础,傅晓阳认为关键在于两点:一是构建开放且支持建模开发的技术平台,让AI能力可扩展、可定制;二是打造专业的信息交互平台,打通内外部系统与数据流。
总之一句话:唯有实现万物能通,才能做到数据易得,进而实现建模简单,最终完成驱动可达!
我们的发展与用友的进步同频共振。正是基于这份深度信任,双方才能长期携手共进。——万讯自控 傅晓阳
以数智化拓宽组织能力边界
傅晓阳常说,心有多大没用,边界有多大,舞台才有可能多大。这正是万讯自控战略与组织建设的核心逻辑。在他看来,战略容易被模仿,可组织能力的构建绝非朝夕之功,而恰恰这决定着企业能否持续领跑。
那么,突破组织能力的边界,就需要借力数智化工具,这已达成各界共识。正如以 U9 cloud为核心管理平台,正是万讯自控破局的关键。“这套系统通过领先的数智化架构,将组织能力边界足足拓宽了10 倍,让我们战略落地的效率大幅提升,真正促进企业把舞台搭建得更广阔,为长远成功筑牢了根基。”
在中国制造业全力冲刺降本增效、加速转型升级的今天,U9 cloud的价值更显珍贵。
它不喧嚣,却至关重要;不张扬,却无所不在。通过万讯自控的实践可证明:U9 cloud以扎实的整体性能力,毫无保留的融入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得更加稳健。
未来,中国制造要在全球竞争中持续突破,需要的正是这样可靠、可拓展、真正懂制造的数智底座。而U9 cloud,正是这其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
来源:首席信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