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冬天的一个深夜,我在街角烧烤摊遇到了很久没见过面老张。他正蹲在火炉前翻动着烤串,冻得通红的手上贴着四五个创可贴。
去年冬天的一个深夜,我在街角烧烤摊遇到了很久没见过面老张。他正蹲在火炉前翻动着烤串,冻得通红的手上贴着四五个创可贴。
这个47岁的男人每天工作要16个小时,凌晨3点收摊后还要去菜场进货。可当我问及存款时,他苦笑着指指三轮车上褪色的二维码:"前天刚交完儿子补习费,现在余额就剩86块。"
凌晨三点,外卖骑手小李刚送完最后一单。他抹了把汗,手机显示本月收入9824元,可交完房租、车贷和老家父母医药费,卡里只剩23块钱。这已经是他连续第9个月透支信用卡。
在这个外卖小哥月入过万、00后主播年入百万的时代,仍有无数像老张这样困在越努力越贫穷的怪圈里。
在这个各行各业都能赚钱的时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起早贪黑却还是很穷?
经过200多例真实案例研究,我发现这种困境背后藏着三个被忽视的真相。
我家楼下修鞋的刘叔,二十年练就了五分钟补好鞋子气垫的手艺。可如今年轻人鞋子穿三个月就扔,他手艺再好也只能勉强糊口。
就像在快要停运的绿皮车上当乘务员,车技再好也追不上高铁。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现在赚钱的行业都有个共同点—离钱近。你看同样是服务行业,在养老院喂饭的护工月薪4000,在宠物店给猫洗澡的却能拿8000。不是后者更辛苦,而是宠物主比儿女更舍得花钱。
工地食堂的王姐,每天刷到的都是"九块九包邮"和婆媳吵架短剧。她不知道现在上海阿姨都在做"收纳师",帮人叠衣服一小时能赚300元,陪人聊聊天一个小时也能收入200元。
这种信息封闭式的自我麻醉,就像十年前的出租车司机,死活不相信有人会用手机叫车。
现在有个可怕现象:越是底层,手机里的世界越虚假。算法天天给你喂猪饲料,你看不到别人正在吃的牛排。等你知道自媒体能赚钱时,别人早就把金子挖完了。
快递站老周和95后小陈的故事特别典型,老周每天送200件快递,月入八千累出腰椎间盘突出。小陈承包三个驿站,雇人送货,自己搞社区团购,赚得是老周的五倍。
这就像挑水卖和修水管的选择,老周在很努力地挑水,小陈早就建起了自来水系统。
现在赚钱的门道,是要学会用别人的时间、平台的钱、新工具的技术来帮你赚钱。
如果一味地靠苦力赚钱,年轻的时候有身体资本,到老了却已经不行了,而且现在社会,年龄越大工作越不好找。
那么,面对这样的问题,普通人应该怎么做破局呢?
每年春节后问自己:我干的这行是在走上坡路还是下坡路?时薪有没有涨过物价?要是开滴滴的发现时薪三年没变,就该警惕了。
每天抽半小时看完全陌生的内容,工地大哥可以看看自媒体直播,保洁阿姨不妨刷刷新闻学习一些生活技巧,别让算法把你困在信息贫民窟。
从最简单的开始:送外卖的可以记下哪个小区独居老人多,转行做社区团购;开早餐店的把包子配方卖给预制菜公司。哪怕用抖音记录工作日常,都可能带来意外机会。
在城中村的夜宵摊上,我见过边炒粉边听商业课的大叔,也遇到过等单时背英语单词的骑手。他们让我相信:穷真的不是命,而是选择。当你开始用脑子而不是仅用体力赚钱时,破局就开始了。
记住,这个时代奖励的不是最辛苦的人,而是最会"偷懒"的人—那些懂得借力使力的聪明人。
来源:聚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