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众的认知中,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往往充满奇幻色彩。但是,历史上真实的李靖,既不是陈塘关总兵,也和《封神演义》毫无关联。他的真实身份是大唐开国名将。
李靖碑拓片(资料照片)。 受访者供图
姓名:李靖碑
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出生时间:唐朝
出土地:礼泉县
年龄:1300余岁
户籍登记时间:1975年
现住址:昭陵博物馆
本报记者 张琪悦
在大众的认知中,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往往充满奇幻色彩。但是,历史上真实的李靖,既不是陈塘关总兵,也和《封神演义》毫无关联。他的真实身份是大唐开国名将。
在昭陵博物馆内,李靖碑被悉心安置在室内展厅。步入展厅,李靖碑格外引人注目,柔和的灯光照在这块承载千年历史的石碑上。
3月19日,导游张涵站在碑旁,向游客娓娓道来:“大家眼前的这块李靖碑,历经岁月沧桑,见证了李靖波澜壮阔的一生,也承载着大唐的辉煌与荣耀。”
游客围聚在石碑前,端详碑上斑驳的字迹。来自山西的游客李璇感慨:“没想到文物背后藏着如此真实的历史。”
李靖碑碑额。 本报记者 张琪悦摄
壹 波澜壮阔的传奇人生
李靖,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人,隋唐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出身陇西李氏,家族的军事传统和文化氛围,为其成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家庭的熏陶下,他深入研习兵法,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理论知识。
李靖初仕隋朝,担任马邑郡丞。隋末乱世,李渊在太原起兵,李靖敏锐地察觉到这是改变天下格局的大事。他原本打算向朝廷告发李渊,但在途中被李渊的军队所擒。
临刑之际,李靖高呼:“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李世民见他言辞慷慨,相貌奇伟,便将他收归麾下。从此,李靖开启了为大唐南征北战的传奇人生。
武德年间,李靖转战巴蜀、荆襄、江陵,直至岭南,为唐朝平定各地割据势力立下汗马功劳。他协助赵郡王李孝恭南平萧铣和辅公祏,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攻打萧铣时,李靖趁长江涨水、敌军疏于防备之际,迅速出击,一举攻克江陵,平定了江南地区。此后,他又招抚岭南诸部,使唐朝的统治得以在南方稳固。
贞观年间,李靖达到了军事生涯的巅峰。贞观三年,他担任定襄道行军总管,统领诸将北征东突厥,率精骑三千,夜袭定襄,使颉利可汗部惊溃。随后,他又奔袭阴山,一举灭东突厥,使唐朝疆域自阴山北直斥大漠。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解除了东突厥对中原的长期威胁,还让唐朝的国威远扬四方。
后来,李靖再次挂帅出征,西破吐谷浑。他克服了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敌军的顽强抵抗,深入敌境,大获全胜,为唐朝彻底解决了吐谷浑的滋扰问题。
李靖一生征战无数,为唐朝的建立、开疆拓土和稳定立下了不世之功。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智慧,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靖才兼文武,勇敢善战,在治军、作战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他对军事理论的研究与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他编制的十条关于南方一统的策略,得到了李渊的高度评价。卓越的军事才能,使他获得了“大唐战神”的称号。
贞观二十三年,李靖患病,李世民亲临病榻慰问。见李靖病危,李世民涕泪俱下。同年,李靖溘然长逝,享年79岁。李世民下诏,册赠他为司徒、并州都督,赐班剑、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谥号“景武”。
李靖碑。 本报记者 张琪悦摄
贰 跨越千年的历史
李靖碑,也被称为卫景武公碑,刻于唐显庆三年,原存于礼泉县烟霞乡官厅村西北李靖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馆。
石碑高427厘米,下宽128厘米,厚42厘米,气势恢宏。碑额篆书“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司徒卫景武公碑”,点明了李靖的身份和地位。
碑文共39行,有部分磨损,当前保存的文字有2000余个。碑文详细记述了李靖的生平事迹、军事成就和品德风范,是研究李靖和初唐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碑文开篇追溯了李靖的家族渊源,强调了他出身名门的背景。接着,详细叙述了他在唐朝建立过程中的历次征战,从平定南方割据势力到北伐东突厥、西征吐谷浑,展现了李靖卓越的军事才能。
在记载李靖的军事成就时,碑文着重强调了他的智慧和果敢。例如,在夜袭阴山的战役中,李靖“以奇制胜”,趁敌军不备,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摧毁了东突厥的主力部队。这种“兵贵神速”的战术思想,在碑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碑文还记载了李靖在军事制度和管理上的创新。他在担任兵部尚书期间,改革府兵制,提出“以法治军”的理念,使唐朝军队纪律严明,战斗力更强。
除了军事方面的内容,碑文还对李靖的品德和为人给予高度评价。碑文称李靖“性沉厚,每与时宰论政,必弘大体”,展现了他的沉稳和大度。
“李靖碑的历史价值不仅在于它为研究李靖提供了一手资料,还在于它从侧面反映了初唐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碑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唐初的边疆局势、军事制度、外交政策以及社会文化氛围。可以说,这是一座跨越千年的历史丰碑。”昭陵博物馆宣教部主任巩书茶介绍。
近年来,昭陵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对李靖碑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和评估,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定期对石碑进行清洁和保养;加强对石碑周边环境的监测,控制温湿度、光照等因素,为石碑创造了一个适宜的保存环境。
文物保护专家还对李靖碑的修复工作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尽管目前没有大规模的修复,但针对石碑上的一些轻微损伤和字迹模糊的部分,专家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了修复。例如,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碑文进行扫描和修复,尽可能地还原碑文的原貌。
叁 大唐风华的不朽见证
李靖碑的碑文由许敬宗撰文、王知敬书写。
许敬宗是当时的弘文馆学士,其文章辞藻华丽,为李靖碑的内容增添了丰富的历史信息。王知敬是初唐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婀娜多姿,有北派风格,使李靖碑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李靖碑是王知敬楷书的代表作品,堪称书法艺术一绝。”巩书茶介绍,王知敬在书法上融合了欧阳询之清刚严谨、虞世南之腴润典雅和褚遂良之流媚风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通观此碑,每一个笔画都富有力度和节奏感,起笔、行笔、收笔都恰到好处,展现了书法家精湛的技艺。
碑文中的横画,起笔时往往藏锋逆入,然后中锋行笔,收笔时顿笔回锋,显得沉稳而有力。竖画则挺拔劲健,如苍松屹立,给人以坚定之感。
在结体方面,碑文端庄大方,参差错落,自然生动。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关系处理得十分巧妙,整个碑文浑然一体。同时,碑文中的一些字在笔画的伸展或收缩上,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增加了书法的艺术感染力和趣味性。
李靖碑的书法风格既体现了初唐书法的共性,又具有独特的个性。
它继承了魏晋以来书法的传统,注重笔法和结构的严谨性,又在风格上有所创新,展现了唐代书法的雄浑大气和开放包容。
历经千年,李靖碑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损伤。碑的下部凿损过甚,许多字迹已经模糊不清,给后人解读碑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即便如此,上部保存较好的碑文,依然为研究李靖的生平事迹和初唐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它记载了李靖的传奇人生,展现了唐代书法艺术的卓越成就,也承载了人们对英雄的敬仰和对历史的记忆,是大唐风华的不朽见证。”巩书茶说。
李靖,初唐名将,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赫赫战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千年时光流转,与他相关的李靖墓和李靖故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成为重要遗迹。
李靖墓位于礼泉县。作为昭陵陪葬墓,它有着独特的构造,由东西并列的3个高大夯土堆组成,远望仿若山脉起伏,居中部分高12米,东西两侧各高9米。其特殊的造型并非偶然。据《旧唐书》记载,唐太宗为表彰李靖在征服东突厥和吐谷浑战争中的功绩,特意将墓冢修建成东突厥铁山和吐谷浑积石山的模样。
李靖故居位于三原县城北4公里处的鲁桥镇东里堡,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原名李氏园,又称唐园,俗称东里花园,坐北向南,占地1.79万平方米,整体呈现明清风格,采用对称式结构布局。园内以“关中八景”为蓝本,巧妙设置楼阁、假山、鱼池等景观。
李靖故居历经多次变迁与修缮。清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均有整修,清末严重损毁,后又重修。1992年,李靖故居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被列入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
(本报记者 张琪悦整理)
来源:西安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