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有多贵?一起来挖国宝里的“黄金”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2 19:53 2

摘要:你是否以为,金黄色是只专属于太阳的璀璨?小颜想告诉大家,答案远不止于此哦。它更像一位藏在时光里的 “闪光精灵”——有时静卧在青铜器的繁复纹路间,沐浴着岁月的暖阳;有时轻裹在丝绸的经纬交织里,安然枕着时光入眠;有时还会悄悄栖落在古建筑的琉璃瓦上,俏皮地眨着亮眼。

潮新闻客户端 罗欣 张冰倩 邵卓越 杨硕星

颜色里的中国

嘿,读者朋友们!小颜又来啦!

你是否以为,金黄色是只专属于太阳的璀璨?小颜想告诉大家,答案远不止于此哦。它更像一位藏在时光里的 “闪光精灵”——有时静卧在青铜器的繁复纹路间,沐浴着岁月的暖阳;有时轻裹在丝绸的经纬交织里,安然枕着时光入眠;有时还会悄悄栖落在古建筑的琉璃瓦上,俏皮地眨着亮眼。从祭祀礼器到日常织物,从皇家宫殿到文人园林,金黄色是先民对天地的敬畏,是王朝对秩序的构建,是匠人对技艺的追求,更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审美与哲思。

叮——探秘之旅即刻启程!快跟上小颜的脚步,一同解锁金黄色里沉淀千年的秘密吧!

服饰篇:织进衣袂的“黄金星光”

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古代皇帝的龙袍并非一开始就确定为黄色,而是历史、文化与制度长期作用的结果。

最初帝王袍服色不固定,依“五德始终说”观点,王朝更替对应五行相克,五德各有专属服色。秦始皇定秦代周为“水德克火德”,因五行中水对应黑,故秦帝袍服以黑为尊。汉代初属水德,亦尊黑;汉武帝时改定汉为“土德”(土克水)。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政权的频繁更迭,“五德始终说”应用混乱,但黄色的“中央土德”象征仍然在不断强化,北魏孝文帝在改革时,就规定帝王祭地礼服为黄色祭袍,虽然此时还没有禁止官员用黄色,但黄色已经成为皇权的优先色

清 明黄色缎绣金龙朝袍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那黄色真正成为帝王袍服的法定专属色是从哪个朝代开始呢?答案是唐朝!唐代国力强盛,需通过服饰等级强化中央集权,而黄色自汉代后已积累中央土德与皇权关联的文化认知,因此顺理成章地成了最佳选择。《新唐书·车服志》中记载着:“武德四年,始著车舆、衣服之令……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此处的赤黄即赭黄是一种偏赤的黄色,明确将其定为皇帝专用色,官员、百姓穿赤黄即为僭越,可处流放三年的惩罚。唐代虽定黄色为皇家色,但“黄色+龙纹”的“黄袍”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而宋代则是黄袍“色”与“纹”彻底绑定的关键时期,公元960年,赵匡胤借陈桥兵变被士兵披“赭黄五爪龙袍”拥立为帝,这就是“黄袍加身”的故事。此事件让“黄色龙袍”等同于天子的认知从制度层面深化至文化层面,成为全民共识。登基后,赵匡胤进一步规范制度,将明黄定为皇帝专属色,赭黄降为亲王用色,同时规定龙袍必为九纹五爪。明清两代则在唐代禁黄令和宋代龙袍定型的基础上,构建了更精细的黄色等级体系与龙袍规范,让“黄色龙袍”成为皇权的绝对象征。

上衣胸前金正龙

袖端行龙

今天小颜就要带大家近距离围观一件超厉害的清代龙袍,它就藏在故宫博物院里,名叫“明黄色缎绣金龙朝袍”。(如图),别小看这件衣服,它可是皇帝在重大典礼、祭祀祖先时才穿的顶级礼服,在皇帝的所有衣服里等级最高,因此所使用的黄色也是高纯度的明黄,这种明黄特别纯、特别亮,就像正午的太阳那样耀眼,一看就充满皇家气派!再仔细看看这件龙袍的细节:明黄色的缎面上,居然绣了足足43条金龙!上衣的柿蒂形纹样中,前后及两肩各绣一条金正龙(如图),它们身姿挺拔,好像随时要腾空而起;袖子末端各有一条“行龙”(如图),姿态灵活,仿佛在欢快游动;腰帷处绣有5条行龙,衽(rèn,也就是衣襟)部绣正龙一条,襞(bì)积处(为衣服褶皱)则藏着22个圆圆的“正团龙”(如图),就连下裳的前后,也各有1条正龙、5条行龙(如图),简直是“龙的乐园”!

襞积处团龙

下裳正龙和行龙

更惊艳的是,这些金龙都用赤圆金线勾了边。金线的光泽映着明黄色的缎面,只需微微一动,那流光便顺着衣料漫开,满幅的华贵仿佛要挣脱织物的束缚,尽数倾泻出来。而且绣工更是精妙绝伦,繁复的针法下龙鳞层层叠叠,片与片的衔接清晰得能辨出纹理;龙须纤若游丝,垂落间似有微风拂过,下一秒便要轻轻飘动;就连环绕周身的祥云,也绣得如云絮般轻盈舒展,色彩由浅及深晕染开来,过渡得浑然天成,不见半分刻意。

明黄本就是象征尊贵的色彩,当它与这般精湛的绣工、丰美的纹样相融,便成了皇权最鲜明的印记,将千百年间沉淀的历史厚重与文化意蕴,都稳稳承载在了这一方织物之上。

【小小设计师】

看完刚才龙袍从丝线到华服的精彩制作过程,是不是已经被那些精致的传统纹样深深吸引啦?现在小设计师们最爱的服饰DIY环节就要开启,快来动手给自己设计一件超酷的专属黄袍,为它添加上你喜欢的色彩与图案吧!

建筑篇:缀在檐角的“金色剪影”

嘿!小伙伴们,想象一下,你举着手机在故宫自拍,镜头刚对准屋顶,突然一片金灿灿的光芒撞进画面,差点晃花眼!先别揉眼睛,这可不是现代网红款“土豪金”。在古代中国,这种晃眼的金黄色,是皇帝专属的顶级特权色,简直就是写在屋顶上的 “权力密码”!想知道为什么紫禁城的屋顶像铺满了凝固的阳光?为什么天坛的金顶仿佛能戳破蓝天吗?今天,小颜就带大家化身建筑侦探,一起破解中国古代建筑上那抹最耀眼、最神圣的金黄色。准备好,让我们穿越回那个金光闪闪的权力中心吧!

第一站:北京天坛祈年殿——戳向天空的金色太阳

01

祈年殿

仰望天坛祈年殿(如图),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直指苍穹、沐浴在日光中的鎏金宝顶。这里曾是明清皇帝办顶级仪式的地方——每年来此祭天祈福,盼着风调雨顺、老百姓能安居乐业。那耀眼的金顶,稳稳立于湛蓝如洗的琉璃瓦之上,犹如一颗凝固的太阳。在古人心中,这纯净夺目的金色尖顶,绝非普通装饰。它象征着帝王作为天子的独特身份,是人间与浩瀚天宇沟通的至高象征。金光熠熠的宝顶,仿佛汇聚了来自上苍的光辉,无言地诉说着帝王代天理政、肩负万民福祉的神圣使命。它不仅是建筑的最高点,更是“君权神授”这一古老信念,在天地间留下的一个璀璨印记。

第二站:故宫太和殿——铺满“凝固阳光”的屋顶

02

太和殿

再来看故宫太和殿(如图)的屋顶——那可不是普通的瓦片,而是铺满了一整片凝固的阳光!这就是超有名的明黄色琉璃瓦,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顶配中的顶配,也是皇帝独有的专属色号!为啥它能这么闪?秘密藏在“釉”里!不是简单刷层漆,而是靠“窑变”的魔法。工匠先用特殊黏土做成瓦坯,晾干后,再全身浸泡一层矿物秘方釉药(主要含铅和铁),送进窑里用1400℃高温烧制。高温让釉料熔融、发生化学反应,最终冷却形成玻璃质的光滑表面和独一无二的明黄色。这颜色纯净稳定,哪怕风吹雨打几百年,也不会褪色!

虽然叫“琉璃金瓦”,但里面没黄金哦!它的金色光泽完全来自那层神奇的釉。古人用智慧和技术,模拟出了黄金般永恒、尊贵的光辉。每片琉璃瓦的大小、弧度、角度都是精确计算、统一烧制的,像乐高积木一样严丝合缝地拼接,才能形成那完美流畅、气势恢宏的“金色海洋”效果。

在明清两代,明黄色是皇帝专属色。太和殿是紫禁城最核心、等级最高的建筑,它的屋顶必须是最尊贵的颜色。普通官员和老百姓如果用这种黄色,那可是要掉脑袋的!正如上文中的五行,黄色对应“土”,位居中央,象征稳定、包容和至高无上的权力。而皇帝是“九五之尊”,居中统治天下,用黄色屋顶再合适不过!

【小科普】斗拱

逛故宫、天坛时,你有没有留意过屋檐下那层叠起来的木架子?别小看它,这可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担当—— 斗拱!它就藏在柱子顶端和大屋顶之间,由一系列标准化的木块(“斗”)和弓形悬臂(“拱”)通过精密榫卯结构层层交叠、向外挑出组合而成,宛如在屋檐下编织了一朵立体的木构之花。它不仅是力学的杰作——如同精妙的弹簧系统,通过构件间的缝隙摩擦与弹性变形,巧妙地化解地震能量,保护主体框架;更如同无数只向上托举的巨手,将千钧之重的深远屋顶传递下来的压力,分解、传导至下方的立柱,解决了大屋顶悬挑的难题。更有意思的是,在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里,斗拱还是建筑的“身份牌”,木块大小、向外挑的层数越复杂,建筑等级就越高!就像紫禁城太和殿,它的斗拱足足有十层,那繁复的模样,不就是在无声宣告“皇权至高无上”吗?

古画篇:晕在绢上的“金箔暖意”

刚破解完建筑屋顶上的金色秘密,是不是还没看够那抹耀眼的黄?别着急,咱们这就把侦探镜头转向博物馆——那里藏着两幅超神奇的古画,画里藏满了太阳的碎片。它们就是金黄色的!小颜继续带大家一起挖出这些金黄色的小秘密,出发啦!

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局部) 51.5×1191.5cm 绢本 故宫博物院藏

首先,让我们走进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中,一探那“阳光披风”的真面目。《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长卷有11米多呢!想象一下,把十张课桌连起来那么长的画卷上面画满了青山绿水,是不是很壮观!(如图)在这幅宏伟的山水长卷里,金黄色就像调皮的小精灵,一会儿跳到山尖,一会儿落在岸边,到处“撒欢”。画家王希孟用了一种叫作石黄的天然矿物颜料,它的色彩纯正、细腻柔和,遮盖力特别好,且不容易褪色,所以《千里江山图》虽然已经近一千岁了,画里的金黄依旧亮亮的,一点都没“掉色变老”!王希孟可聪明了,他在画《千里江山图》时,先用赭石在绢上打好底色,再用石黄和头绿在绢的正反两面反复罩染,就像给画穿衣服一样,一层叠一层,才画出这么好看的色彩。这种技法在北宋徽宗年间,可是宫廷画家的“独家秘籍”呢!远远看去,《千里江山图》中的群山就像披着金黄的小披风,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仿佛下一秒就能看到小鹿踩着金黄的草地跑过去。那些金黄色的线条和斑点,让整幅画更加生动,充满了生命力。

宋 佚名 榴枝黄鸟图 24.6×25.4cm 绢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看完了大气的山水,咱们再来瞧瞧另一幅藏着金黄秘密的古画——《榴枝黄鸟图》(如图)。画面上,一只羽毛金黄的黄鹂鸟停在石榴枝上,嘴里叼着一只小虫子,看起来正准备回去喂它的宝宝呢。石榴枝上挂着胖乎乎的石榴,有的石榴笑开了嘴,露出里面一颗颗火红的籽,而石榴皮的边缘,被画家轻轻涂上了淡淡的金黄,像给石榴裹了一层甜甜的蜂蜜。

榴枝黄鸟图局部

最有趣的是停在树枝上的小黄鸟,它的羽毛不是单纯的黄,而是带着一点细碎的金光,只要小鸟在枝头动一动,羽毛就会“晃”出星星点点的光,仿佛在跟我们打招呼:“快看!我的金黄小外套是不是超酷?”画家画这只小鸟时,手法可细致了:先用淡赭(一种浅褐色)和黄色轻轻晕染小鸟的身体,再拿粉白颜料细细勾描羽毛和喙爪,把小鸟的立体感拉满。这种画羽毛的技法叫“丝毛”——用细细的笔,一根一根勾出羽毛,就像妈妈给你梳头发那样轻柔,所以小鸟看起来毛茸茸的,好像伸伸手就能摸到!黄鹂鸟身体的黄色部分,则是用藤黄加白色调和出来漂亮的粉黄色先来平涂,然后用藤黄色一层“统染”、一层“分染”。就这么层层叠加,小鸟的羽毛才显得又立体又生动,仿佛下一秒就要扑棱着翅膀飞走啦!

器物篇:凝在器身的“黄金印记”

读者朋友们,咱们的黄色探险之旅来到最后一站——藏着黄金魔法的器物篇啦!想知道两千多年前的铜马,怎么披上永不褪色的“阳光金纱”吗?好奇会吞烟雾的长信宫灯,为何能历经千年依旧金光闪闪吗?快跟着小颜一起推开这扇鎏金大门,看看古代工匠如何让冰冷的金属,绽放出穿越时光的温暖光芒!

西汉 鎏金铜马 藏于陕西茂陵博物馆

在陕西茂陵博物馆的展柜里,立着一匹“金色骏马”——西汉鎏金铜马(如图),它是以当时大宛国产的汗血马为原型精制而成。马体长76厘米,通高62厘米,浑身铜铸鎏金,抬头翘尾、四腿笔直,那精神劲儿,好像下一秒就要跳出展柜,重现当年在草原上飞驰的荣耀。最神奇的是它的外套,不是普通铜器的暗褐色,而是一层亮晶晶的暖黄色,就像裹了件阳光织的金纱!这层金纱可不是随便涂的,藏着工匠的五步鎏金魔法秘方:第一步先给铜马“洗澡”,把表面的坑坑洼洼和油污磨干净;第二步将金箔剪碎,再与汞按一定比例混合加热,使其充分相熔,金箔熔化成金泥;第三步是用毛刷把金泥均匀涂在铜马身上,还能画出复杂的花纹;第四步是将涂好金泥的器物进行烘烤,汞会像水汽一样悄悄跑掉,只留下纯金牢牢粘在铜器上;最后还要用硬度高的玛瑙压子轻轻打磨,让金层更亮、更闪。正是这五步精细工艺,让铜马的鎏金层既能防生锈,又能一直闪着光,历经两千多年依然熠熠生辉。原本暗沉的铜器瞬间变得贵气十足,这是古代工艺与智慧的完美结合。

西汉 长信宫灯 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在河北省博物馆里,还藏着一件会“呼吸”的环保灯——长信宫灯(如图),它不仅靠黑科技惊艳众人,更将鎏金工艺的美融入每一处细节,妥妥的实用与颜值双冠军器物。整体造型是一个跪坐着的宫女双手执灯的形象,铜像体内中空,其中空的右臂与衣袖形成铜灯灯罩,可以自由开合,燃烧产生的灰尘随着热空气的推动徐徐上升,沿宫女右臂袖管不断进入灯体内,在灯体内部形成烟灰,不会飘散到周围环境中,避免了室内空气污染。经过几千年的岁月,人们在看到它的第一眼时,无不惊叹它的光彩,而这种光彩的秘密还是鎏金魔法。小颜来揭秘工匠选鎏金工艺的原因:第一,黄金在古代是极其稀有的,给宫灯鎏金,一下就显出它的尊贵;第二,黄金的“保质期”超长,能长久保持迷人的金色光泽;第三,黄金特别“听话”,易于塑造出各种形状,装饰效果极具魅力。也难怪这盏长信宫灯,既是“环保小能手”,又是“鎏金美展品”。

从汉代的鎏金铜马到长信宫灯,鎏金工艺就像一位“黄色魔法师”,让冰冷的器物有了温度。下次去博物馆时,记得找找那些金光闪闪的宝贝,说不定你还能发现小颜没讲到的金色秘密呢!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