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不挣钱,为何还有人坚守?这些原因值得深思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5 15:05 2

摘要:在当下,“种地不挣钱” 似乎已成为一个广泛流传的共识。农资价格一路高涨,从种子、化肥到农药,成本逐年攀升;而农产品价格却仿佛被施了定身咒,长期在低位徘徊。

在当下,“种地不挣钱” 似乎已成为一个广泛流传的共识。农资价格一路高涨,从种子、化肥到农药,成本逐年攀升;而农产品价格却仿佛被施了定身咒,长期在低位徘徊。

以粮食作物为例,近三年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的平均收购价格虽有波动,但总体涨幅极为有限。与此同时,农业生产成本却不断攀升,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持续上涨,近三年化肥价格平均涨幅达 20% 左右,机耕、机播、机收的费用也在逐年上涨。扣除成本(劳动力除外)后,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的利润微薄,辛苦一年的收入不及打工半个月。

那些经营规模相对较大的家庭农场、种粮大户或回乡创业者的情况也不乐观,多数也都处于亏损边缘,甚至濒临破产。即便如此,我们在乡村中依然能看到,无数农民依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执着地守望着那片黄土地。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缘由呢?

1、土地,是最后的生存保障

在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一些偏远之地,就业机会可谓少之又少。没有工厂的轰鸣,没有企业的入驻,农民若想挣钱,往往只能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轻易踏上这外出务工之路。

从家庭层面来看,许多农村家庭上有年迈的老人需要赡养,下有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顾,孩子上学的接送更是每日的必修课。这一系列家庭责任,使得不少农民无法远行。从个体角度而言,多数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缺乏专业技能,种地几乎是他们唯一熟练掌握的 “手艺”。还有部分农民,因身体存在各种疾患,肢体残疾或是有智力障碍,根本无法外出寻找其他工作。对于他们而言,土地便是最后的依靠。

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保障标准较低的当下,承包地更是农民最为重要的生存保障,是他们实实在在的 “口粮田”。虽然种地收入微薄,但只要有那么几亩地,哪怕只是粗放式种植,种个 “懒庄稼”,也起码能为家庭提供稳定的粮食、蔬菜供给。这既能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生活开支。无论市场如何风云变幻,时局如何动荡不安,种地始终是农民应对家庭经济风险的最后一道坚实防线。就像前几年疫情期间,大量务工人员被迫回流返乡,正是因为家中那几亩地的存在,让农民们心里有了底,农村的稳定也因此有了基本保障。

2、割舍不下的乡土情怀

土地,对于农民而言,绝非仅仅是生产资料那般简单,它承载着祖祖辈辈的生活记忆,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基,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强烈的依赖感。这种乡土情结和传统观念,早已深深扎根于农民的骨髓之中。

在农民眼中,那片承包地就是他们的家产,是财富的源泉。若将其弃耕,任其荒芜,内心实在不忍。土地,是他们最熟悉、最安心的 “工作场所”。放弃种地,就意味着要彻底告别熟悉的生活方式,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心理挑战。即便明知种地难以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他们也难以割舍这份对土地的眷恋。老一辈农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地荒了,心就慌了。” 在他们的认知里,只有守着这片土地,心里才踏实,生活才有盼头。这种对土地的深厚情感,是生长在城市中的人难以真正理解和体会的。

3、农业补贴的支持

为了鼓励农民种地,稳定粮食生产,近年来国家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农业补贴政策,诸如粮食直补、农机购置补贴、良种补贴等等。虽说每亩地的补贴金额不算多,但对于长期依靠土地生存的农民而言,这笔钱犹如一场及时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他们的负担。

以东北地区为例,不仅有针对小农户的粮食补贴、耕地保护补贴,还有专门的种植玉米或大豆补贴。不过,领取这些补贴有一个明确的前提条件,那就是土地必须耕种上农作物,一旦土地撂荒,补贴便与农户无缘。正是这样的规定,使得一些农户即便明知种地可能不挣钱,也依然会选择继续耕种。毕竟,一亩地一年几百元的补贴,累积起来也是一笔不容小觑的收入。

4、区域性产业结构的限制

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着显著差异,这对农民的种地选择产生着重要影响。在一些交通相对闭塞、产业基础较为薄弱的地区,种地几乎成为农民获取收入的主要甚至唯一途径。倘若放弃种地,一年的经济来源将会大幅减少,家庭生活将面临极大的困难。

所以,即便当年种植农作物因产量低、价格不理想等原因没有挣钱,农民们往往还是会选择继续种植。而在一些特色农业产区,情况则有所不同。当地通过发展特色种植,结合乡村旅游等产业,形成了 “传统农业 + 特色产业” 的复合发展模式。在这里,种地不仅能带来农产品销售收入,还能与乡村旅游相互促进,带动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农民的额外收入。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耕种积极性,使得他们更愿意在土地上投入精力和心血。

种地不挣钱却仍有众多人坚持,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实则是农民们在现实困境中的无奈之举,也是他们对土地深深眷恋的真情流露。它反映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紧迫性,以及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只有切实解决农民面临的这些问题,才能让他们真正从土地中获得更多的收益,生活得更加安稳、幸福。

来源:七点映象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