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德国高端汽车制造巨头奥迪,以一种略带讽刺意味的方式,通过一封名为《分手快乐》的电子邮件,公布了与公司工会共同商定的裁员蓝图,预计到2029年,将在德国本土缩减大约7500个工作机会。
奥迪裁员7500人,与员工签订“N+10”赔偿协议!
失业君小编 | 文
Anurag Jamwal | 图
近日,德国高端汽车制造巨头奥迪,以一种略带讽刺意味的方式,通过一封名为《分手快乐》的电子邮件,公布了与公司工会共同商定的裁员蓝图,预计到2029年,将在德国本土缩减大约7500个工作机会。
这场被德国舆论界冠以“汽车业史上最大规模劳资谈判”之名的较量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其提出的“N+10”补偿计划。依据协议条款,员工每服务一年即可获得一个月薪资的补偿,外加10个月的固定赔偿金;若员工当场签字确认离职,还将额外收获3个月的薪资奖励。
以一个拥有10年工龄的员工为例,其总赔偿金额将高达23个月薪资(10+10+3)。这一标准不仅远超中国常见的“N+1”或“N+3”模式,即便是与奔驰中国此前创纪录的N+9标准相比,也高出了40%之多,充分展示了德国工会组织在集体议价方面的强大实力。
这一慷慨的补偿方案,既是德国工会力量博弈的成果,也体现了奥迪对于“社会责任感”的坚守。公司承诺将就业保护计划延长至2033年,并维持原有的薪资增长计划,力求在裁员与员工权益之间找到平衡点。然而,这一举措也揭示了德国制造业人力成本高昂的困境——德国汽车业的平均时薪约为45欧元(折合人民币约350元),远超亚洲地区,成为企业寻求降低成本的关键因素。
本次裁员计划将波及奥迪全球员工总数的约9%,主要涉及行政管理和研发等部门,而非直接的生产线岗位。裁员行动将分阶段实施,预计到2027年将削减6000个工作机会,至2029年底再减少1500个岗位。
面对业绩持续下滑与转型道路上的重重挑战,奥迪公司被迫作出了大规模裁员的艰难决定。
2024年,奥迪的营收遭遇了8%的同比缩减,降至645.32亿欧元,营业利润更是暴跌38%,仅为39.03亿欧元,利润率更是低至6%。这一系列数据背后,是公司一次性重组支出的沉重负担,例如关闭布鲁塞尔工厂就耗费了23.77亿欧元,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奥迪的财务困境。
在中国市场,作为奥迪的最大单一市场,其销量也遭遇了10.9%的同比下滑,降至64.94万辆,营业利润更是缩水了28.8%,仅为6.51亿欧元,创下了五年来的新低。这一市场表现反映出奥迪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正在下降。
在电动化转型方面,奥迪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2024年,奥迪纯电车型的销量仅占整体销量的9.8%,即16.4万辆,且其增速明显落后于新兴电动车品牌。奥迪的电动化战略正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需要维持燃油车业务以维持利润,另一方面又要应对来自中国新能源品牌,如比亚迪、蔚来的激烈竞争。在中国市场,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接近50%,而奥迪在华的新能源车型占比却不足10%。
在全球范围内,奥迪的销量也呈现出下滑趋势。德国本土销量下滑了21.3%,北美市场下滑了13%,欧洲市场也下跌了5.9%。这些数据反映出传统燃油车市场的护城河正在逐渐松动。与此同时,宝马和奔驰的销量也分别下滑了3%-4%,BBA(宝马、奔驰、奥迪)三大豪华汽车品牌集体面临着“豪华光环”褪色的危机。
为了应对电动化研发投入的巨大压力,奥迪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投资350亿欧元,同时燃油车利润的不断萎缩,奥迪不得不通过裁员来节省成本,预计每年可节省10亿欧元。本次裁员的重点将放在行政与研发部门,旨在削减管理层级,提升决策效率。此外,奥迪还将关闭一些低效的工厂,如布鲁塞尔工厂,并将投资重点转向德国本土,计划投资80亿欧元进行技术升级,以加速PPE电动平台车型的量产。
深入剖析奥迪裁员决策的背后逻辑,失业君小编认为,奥迪优先裁撤非生产部门,旨在保留其核心的制造能力,同时这也映射出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传统汽车制造商正积极重构其研发体系,将宝贵的资源更加聚焦于电动化与智能化这两个关键领域。
奥迪此次推出的“N+10”裁员补偿方案,无疑为汽车行业树立了高标准的补偿典范,然而,其长期可持续性却备受质疑。德国模式中的高福利与高成本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这可能会迫使更多的车企将产能布局向东欧或亚洲等人力成本较低的区域转移。相比之下,中国的车企则更加依赖于政策性裁员或灵活用工模式,未来或许需要借鉴“体面裁员”的理念,以更好地平衡劳资关系,实现和谐共处。
奥迪采取的“左手裁员、右手投资”策略,即在裁员的同时承诺至2030年后将继续生产燃油车,无疑暴露了传统车企在面对转型时的摇摆不定心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造车新势力则通过全栈自研和精准的用户运营,实现了产品的快速迭代,证明了“彻底转型”或许比试图在旧有模式与新兴模式之间寻求平衡的“平衡术”更为有效。
奥迪将翻身的希望寄托于中国市场,与一汽、上汽两大汽车巨头合作投产了Q6L e-tron车型,并与华为携手开发智能驾驶系统,同时还推出了更加本土化的品牌“AUDI”。然而,奥迪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这些先进的技术储备转化为实际的市场份额?随着小米SU7等新势力车型以智能体验颠覆了BBA等传统豪华品牌的溢价能力,奥迪的“四环信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塑压力。
综上所述,奥迪裁员事件实质上是汽车工业百年变革历程中的一个缩影。当传统的机械制造逻辑被电动化与智能化所重构时,传统车企既要承受技术路线选择上的迷茫与困惑,又要在高昂的人力成本与巨额的转型投入之间小心翼翼地寻找平衡点。奥迪所推出的高额补偿方案虽然彰显了其对劳动者的尊重与关怀,但同时也折射出了转型成本的沉重与艰巨。对于中国市场而言,这既是本土汽车品牌崛起的绝佳机遇,也是跨国车企调整战略、寻求突破的试金石。唯有真正领悟到“豪华”的内涵已经从单纯的品牌溢价转变为全面的体系能力时,才能在这场汽车行业的深刻变革中幸存。
议
网友热议
@人在囧囧途puls(IP京):
奥迪裁员给的是N+10的补偿,我看大家讨论,基本分两拨人,一拨觉得外企平时待遇就好,另一拨说以前利润高嘛。其实这两点也不矛盾。
@勒贝孤山子2008(IP沪):
好多外资公司裁员或者撤厂的时候,给员工的补偿都挺丰厚的。这里头有个不咋说的原因,就是把这些钱换成美元打回总公司成本太高了,所以干脆给老员工多发点福利……
@Zeroyieler(IP苏):
这种补偿对那种快退休或者想提前单干的人来说,确实挺划算的,因为正常的N倍补偿,对中年人来说真的不友好,老年人被这么对待就更让人心里不舒服了,比如就差一年退休的那种……
@柏大叔Broda(IP粤):
其实奔驰中国、奥迪中国、大众中国这些,平时在咱们这儿的存在感都挺低的,销售啊、金融部门啊,工作也不是特别忙。所以我觉得这就是正常的为了省钱而裁员,没必要唱衰它们,虽然BBA在中国的市场确实是在下滑……
@郝裴裴Hopelff(IPHK):
过去高利润带来的强支撑,多说一句:现在买燃油性能车,那真的是赶上好时候了。
@@SerapHeng(IP鄂):
我挺好奇,日企、韩企,还有东南亚的公司,裁员的时候补偿是不是也这么给力?要知道亚洲可是最卷的了……
最后一条,
电车V5。
来源:汉语言文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