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庙祀典在未有“四配”之前,原先有“十哲”。其后,颜子配享,补上曾子,曾子配享后,一说补上朱熹,一说补上子张,又嫌遗漏有若,两位皆属《论语》里的热门人物,最后补上子张、有若和朱熹,由“十哲”改为“十二哲”。
孔庙祀典在未有“四配”之前,原先有“十哲”。其后,颜子配享,补上曾子,曾子配享后,一说补上朱熹,一说补上子张,又嫌遗漏有若,两位皆属《论语》里的热门人物,最后补上子张、有若和朱熹,由“十哲”改为“十二哲”。
东侧北起为闵损(子骞)、冉雍(仲弓)、端木赐(子贡)、仲由(子路)、卜商(子夏)、有若(子若)。
闵损(子骞)——孝行闻名
闵损(前536—前487),鲁国人。字子骞,尤其以孝行闻名于世。有关他的孝行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着“鞭打芦花”的故事:闵损丧母后,其父又娶一妻,并生了两个弟弟,继母对闵损很不好。冬天做棉衣,继母给其亲生儿子絮丝棉,而给闵损絮芦花。闵损冻得拉车时常掉绊绳。他父亲不了解真情,因此便常鞭打他。棉衣破了,露出了芦花,他父亲终于得知继母虐待他,一怒之下,要赶走继母。这时,闵损却连忙替继母求情,劝父亲道:“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他的孝行感动了父母,也深得远近之人的赞赏。 闵损被追赠为“费侯”、“琅琊公”、“费公”。唐玄宗开元八年(720),诏为“十哲”之一,配祀于孔庙。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语录: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冉雍(仲弓)——以德化民
冉雍(前522年—不详),鲁国人。字仲弓,冉雍出身微贱,却品学兼优,是一个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人。多次受到孔子的称赞。孔子说:“雍也,可使南面。”又说:“犁牛之子騂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意思是说,他的父亲虽然身贱而且偷东西,却不能掩遮儿子的德行,想不得到重用都不行。冉雍曾担任季氏宰,问政孔子,孔子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仲弓即知贤才而举之。荀子曾说仲尼、仲弓为“大儒”,为“圣人”。唐开元年间诏为十哲之一。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语录:
雍也仁而不佞。
端木赐(子贡)——儒商鼻祖
端木赐(前520年—前456),卫国人。字子贡,家境富有,青年时即以经商著称。端木赐利口巧辞,博闻强识。孔子对他的评价是“辩人也,丘弗如也”,为孔子四科中的言语科的佼佼者。《左传》中记载了他多次代表孔子或鲁国到楚国、吴国、齐国从事外交活动,都不辱使命。在经商活动中也大获成功,以致于“家累千金”、“富比朱陶”。子贡被看作是历史上第一个儒商。他说:“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他积极宣传孔子及其学说,在传播孔子思想的方面,起了很大作用。所以太史公说:“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他和孔子的师生之谊超过了一般人,孔子死后,弟子均守墓三年而去,他则在孔子墓旁建草庐,又守墓三年才离开。清乾隆年间被定为十二哲之一。
语录: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仲由(子路)——勇敢正直
仲由(前542年—前480),鲁国卞(今山东泗水)人。字子路,又字季路,是孔子学生中“政事”科的高才生。幼至孝,百里负米养亲,是历史上二十四孝子之一。他豪爽勇敢,喜闻过,有政事才。后来被卫国聘为蒲邑(今河南长垣县)宰。子路治蒲3年,勤政爱民,兴水利,重农耕,以粟馈众,与民同苦,很受蒲人爱戴。孔子过蒲,三称其善。子路在卫国内乱中不幸被射杀。临死的时候,帽带被射断了,帽子掉到了地上,子路弯腰捡起帽子,说:“君子死而冠不免!”于是戴好帽子,系好帽带,英勇牺牲。唐朝被追封为“卫侯”,宋朝改封为“河内侯”,后又追封为“卫公”。清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语录: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卜商(子夏——仕优则学)
卜商(前507—不详),卫国人。字子夏,家境贫寒,从孔子学后,曾为莒父(今山东高密东南)宰。卜商以博学著称,他长于《诗》,深于《书》,明于《易》,著于《礼》。曾说:“君子学以致其道”,为孔子四科文学科的高足。孔子说他:“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无欲速,欲速则不达,见小得则大事不成。”孔子死后,到魏国西河(今陕西合阳一带)讲学,影响很大。相传有三百多人出自他的门下。魏文侯亲自向他问政,待以师礼。他为人勇武,性格爽朗,不但有武士之勇,而且有宰相之才。极好与比自己贤能的人结交,并擅长于主持礼节仪式。追封为“魏侯”、“东阿公”、“魏公”。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语录: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有若(子若)——强记好古
有若 (前505或518—不详),字子有或子若,后被尊称为有子。鲁国人。他刻苦学习孔子的思想,发扬“学而不厌”的精神,以火烙手,以防瞌睡,日夜攻读。他的孝悌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汉朝“举孝廉”时多以他的话为依据。他主张减轻剥削、寓富于民,成为后世贤相规劝帝王的名言。是孔子的晚年弟子。有若的相貌和孔子长得非常相像,当孔子去世以后,弟子们思念老师,就把有若当作老师一样对待。后被追封为“汴伯”、加封“平阴侯”。清乾隆年间升为十二哲。
语录: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西侧北起为冉耕(伯牛)、宰予(子我)、冉求(子有)、言偃(子游)、颛孙师(子张)、朱熹(元晦)。
冉耕(伯牛)——以德惠民
冉耕(前553—不详),字伯牛,鲁国人,以德性著称。曾随孔子周游列国,广施教化,为人所敬。鲁定公十年(前500年),孔子由中都宰晋升为鲁司空,冉耕继孔子任中都宰,以德惠民,以仁施政,政绩显著,深得民心。所治之地,“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中都成了其他诸侯国学习的榜样,并受到孔子的高度赞赏。。后来冉耕得了重病,孔子去看他,伤心地叹道:“亡之,命矣夫!”冉耕先后被封为“郓候”、“东平公”等唐开元年间诏为十哲之一,从祀于孔庙。清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语录:
路无拾遗,器不雕伪。
宰予(子我)——利口辩辞
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又名宰我。春秋后期鲁国人,以擅长言语而著称。列为孔门四科十哲言语科之一。宰予思想活跃,好学深思,善于提问,是孔门弟了中唯一一个敢正面对孔子提出异议的人。他指出孔子的“三年之丧”的制度不可取,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被孔子批评为“不仁” 。宰予昼寝,被孔子骂作“朽木”和“粪土之墙”。孔子从宰予那里改变了自己以往的不足,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后被追封为“齐侯”、“临菑公”、“齐公”。清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语录:
以言取人,失之宰予。
冉求(子有)——多才多艺
冉求(前年522—前489),字子有,又称冉有。春秋后期鲁国人,少学于孔子, 勤学 “六艺”,不尚浮华,孔子赞曰“求也艺”。同时以政事著名。孔子曰:“政事:冉有、季路”。他还善于理财,孔子曾称赞他:“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后被追封为“凃侯”、追封为“彭城公”、“凃公”。清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语录: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言偃(子游)——弦歌行政
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子游二十多岁就担任了“武城宰”,孔子到武城时,闻弦歌之声,开玩笑地说:“割鸡焉用牛刀。”子游曰:“从前我常听您说,群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孔子甚为嘉许。后被追封为“吴侯”、“丹阳公”、“吴公”。唐开元年间诏为 “十哲”之一。清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语录: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颛孙师(子张)——忠信楷模
颛孙师(前503—不详),字子张,春秋末期陈国人。他出身微贱,曾犯有罪行,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孔子死后,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他好学深思,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在忠、信的思想上深受孔子教育极深,把孔子关于忠、信的教导写在大带上,以示永远不忘,并在实践中收到明显效果,他卑视品德修养低下者,认为缺乏道德,行为不坚强,信仰不坚的人有了不为多,没有不为少。后被追封为“陈伯”、“宛丘侯”、“陈公”。清乾隆年间定为十二哲之一。
语录: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
朱熹(元晦)——理学大师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南宋著名理学大师。他对儒家学说融会贯通,主张用天命之主宰气质之性,存天理,灭人欲。注重“持敬”的涵养功夫,居敬穷理,以“仁”为修养的最高境界。影响了其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为了帮助人们学习儒家经典,他又于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刻印发行。这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四书”影响深远,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书,使儒家思想成为全面控制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他主持修复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书院在南宋盛行,几乎取代官学,这种盛况是与朱熹的提倡直接有关的。谥号“文公”。清代升为十二哲之一。在十二哲中,只有朱熹一人不是孔子弟子,可谓殊荣之至。
语录: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来源:砚尘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