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第30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之际,由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和风湿免疫科牵头制定的《风湿免疫病患者结核病诊治及预防实践指南(2025版)》英文和中文版分别在Chinese Medical Journal和《中华医学杂志》上线。协和多学科团队基于二十余年临床研究,
在第30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之际,由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和风湿免疫科牵头制定的《风湿免疫病患者结核病诊治及预防实践指南(2025版)》英文和中文版分别在Chinese Medical Journal和《中华医学杂志》上线。协和多学科团队基于二十余年临床研究,完成了国际首部针对风湿免疫病患者结核病的筛查、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综合性临床实践指南,为临床实践提供了详细循证推荐和有力决策支持。
我国结核病负担居全球第3位。据估算,2013年我国结核潜伏感染率为20%,处于无临床症状的潜伏结核感染状态者中有5%~10%可能在一生中会发生活动性结核病,成为新的传染源。风湿免疫病以免疫功能紊乱为主要特点,多需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治疗。疾病本身和治疗药物都使得风湿免疫病患者成为结核易感人群,其感染和发病风险约为普通人群的2~5倍。两种疾病均可累及全身各组织器官,临床表现复杂,症状和体征多有重叠。二者合并时,鉴别诊断困难,死亡风险高。
指南通过专家访谈问卷征求意见,提炼了14条主要临床问题,结合循证医学证据及两轮德尔菲专家意见调查,给出25条指南推荐意见,并结合证据质量与推荐强度进行GRADE分级。
对于活动性风湿免疫病患者,尤其是需要长期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指南建议定期进行活动性结核病筛查。对于潜伏期结核感染筛查,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或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均可使用。有明确活动性肺结核接触史者,如无临床症状,建议在暴露8周后复测。为尽可能减少增强效应的影响,复测方法建议选择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
指南指出,活动性风湿免疫病患者如出现原发病不能解释的咳嗽、咯血、体重减轻、发热或盗汗等,或原发病不能解释的局灶性损害时,应警惕活动性结核诊断。如临床诊断为活动性结核病,应完成标准抗结核治疗。活动性风湿免疫病患者的结核病治疗原则与非活动性风湿免疫病患者相同,但需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并关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风湿免疫病患者结核病预防治疗方面,指南推荐了北京协和医院3HP(3HP‑PUMCH)方案等。指南通讯作者、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学系副主任、感染内科刘晓清主任医师介绍,3HP‑PUMCH方案是北京协和医院在WHO指南推荐方案基础上,根据中国风湿免疫病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特点,调整给药剂量和频次后的优化方案,能兼顾用药有效性和安全性,是北京协和医院牵头全国13家综合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专科医院等,历时二十余年临床研究的智慧结晶。
指南计划在3~5年内,按照国际指南更新流程对推荐意见进行更新,为相关医护人员提供参考。
共同通讯作者:刘晓清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内科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内科学系副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卫生健康委抗菌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第八届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第三、四届主任委员,中国防痨协会理事。指南的科学性、透明性和适用性评级工作组(STAR)执委会委员,感染性疾病学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医学研究方法》第一版、第二版主编。
共同通讯作者:赵 岩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初级保健基金会风湿免疫学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人卫标准临床专科知识库风湿免疫学主编。
来源:北京协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