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李嘉诚的《大公报》,为何这么有影响力?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6 19:19 1

摘要:最近,李嘉诚相关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其中 《大公报》 对李嘉诚“卖港口”套现的一系列批评更是成为舆论焦点。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批评李嘉诚的 《大公报》,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批评李嘉诚的《大公报》,为何这么有影响力?

最近,李嘉诚相关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其中 《大公报》 对李嘉诚“卖港口”套现的一系列批评更是成为舆论焦点。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批评李嘉诚的 《大公报》,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我特意深入探究了一番,才发现它真的大有来头。《大公报》堪称媒体界的传奇,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追溯到 1902 年创刊之际,那时的中国局势动荡不安,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在这样的白色恐怖之下,《大公报》 就如同一头勇敢无畏的雄狮,敢硬刚袁世凯,毫不畏惧强权,坚守正义的立场。

后来, 《大公报》更是喊出了 “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这一掷地有声的招牌口号。要知道,在那个军阀混战、金钱至上的年代,多少媒体为了利益纷纷倒向各方势力,而 《大公报》却坚定地表明态度:谁给钱都不跪,绝不随波逐流、丧失操守。在那样的环境下, 《大公报》能有如此坚守,绝对是全国独一份的存在,成为媒体行业的脊梁。

抗战时期, 《大公报》 又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报社工作人员扛着沉重的印刷机,随着局势的紧张开始全国逃难。在重庆大轰炸的极端危险情况下,其他报社可能都已停刊躲避,而 《大公报》却直接在防空洞继续办报,那头条标题 “血债血还!”,简短有力的三个字,饱含着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和对正义的强烈呼吁,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值得一提的是,范长江笔下记录红军长征故事的报道,最早也是从 《大公报》 这里开始传遍全国的。这在当时可是与如今的热搜话题一样备受瞩目,在信息传播相对有限的时代, 《大公报》凭借其广泛的影响力和权威性,让这些重要的信息传播得更加深远。

如今再看香港版 《大公报》,为何依旧保持这般刚正不阿的作风?这就要深入了解一下它的背景了。它是全港唯一一家被国徽挂在门口的媒体,这一标志象征着它独特的身份和使命。在香港回归之前,外界压力巨大,各种势力错综复杂,但 《大公报》 从未退缩,始终顶着压力大力宣传爱国思想,为维护香港地区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而最近它三次批评李嘉诚套现的行为,其实是延续了其百年的优良传统。遥想当年, 《大公报》 面对军阀毫不畏惧,坚决予以批判;百年后的今天,面对资本的种种举动,它同样秉持公正,大胆发声,坚决抵制不良资本行为。

不仅如此, 《大公报》的报道连国务院港澳办都给予支持转发,这无疑是对其权威性和公信力的极大认可。这就充分表明 《大公报》 的立场和观点是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是值得信赖的。

《大公报》既是我们传承百年的老字号报刊,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是香港舆论风向标,能够精准地反映香港地区的舆论动态和社会走向。不管网上舆论多么纷繁复杂、骂战多少,但只要 《大公报》 一出手发表重要观点和报道,其分量就不一样了,就连外媒都得重视起来,跟着查资料、做分析。

《大公报》这种犹如 “活历史” 般的底气,可不是一般自媒体能够比拟的。此次被 《大公报》 盯上,李嘉诚自然是面临着不小的舆论压力,不知又将如何应对这一局势呢?

来源:无为不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