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嚣张了!5月12日,墨脱公路上一救护车鸣笛求让道,不少人救人心切紧急避让。
太嚣张了!5月12日,墨脱公路上一救护车鸣笛求让道,不少人救人心切紧急避让。
谁料到了景区,车上下来的竟是两男一女在打卡拍照!
更令人愤怒的是,当众人质问时,一名白衣男子不但不认错,反而扬言"欢迎举报"。
如今,官方通报来了,这个胆大包天的"救护车游客"究竟是何方神圣?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5月12日这天,墨脱公路上排起了长长的车龙。
突然,一辆挂着三亚牌照的救护车,开着警铃、打着红蓝灯从远处驶来。
看到这一幕,自驾游的车队立即靠边,为救护车让出通道。
然而,当车队抵达瀑布景区时,眼前的一幕让所有人傻眼了。
那辆刚才还在狂按警笛的救护车,此刻却悠闲地停在景区停车场。
更令人气愤的是,从车上下来的并非医护人员和伤患,而是两名男子和一名女子。
三人有说有笑地拿着相机四处拍照,完全是一副游客打卡的模样。
博主大洋逮着旁边的游客一问,对方直翻白眼:
“哪是什么救人,刚听他们说拉警报就是好使,一路畅通!”
车队成员面面相觑,虽然心中有些愤怒,但大家都没多说什么,继续自己的行程。
不料,半小时后,当车队在狭窄的山路上缓慢前行时,身后又传来熟悉的警笛声。
回头一看,正是那辆"旅游救护车"又追了上来,依旧闪着灯,按着喇叭,要求让路。
这次情况更糟,前方是一辆大货车占据了大半个车道,根本无法避让。
而救护车却不依不饶,持续鸣笛,车队后方一辆车里的小孩被吵醒,哇哇大哭起来。
看到这一幕,大洋的心中也一股子气,直言要给他们上一课。
于是,大洋带着几个司机直接把车横在路中间,将救护车拦下。
车队成员将救护车拦下后,清楚地看到前排坐着三人组合:两名男子和一名女子。
那位女士穿着一条超短裙,坐在中间位置,这装扮显然与急救任务格格不入。
"请问你们为什么要一直鸣笛?是有什么紧急情况吗?"车队领头人礼貌地询问。
没想到,车内三人不但没有解释,反而摆出一副爱理不理的姿态。
这时,其他被警笛声吵得不堪其扰的车主也纷纷围了过来,场面一度紧张。
对于他们一直鸣笛求让道的行为,不少人当即要求他们出示证件。
眼看着他们一直不拿出证件,周围人你一言我一语地指责他们滥用警笛的行为。
就在这时,一名身穿白衣的男子从救护车上跳下来,双手叉腰,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
"我开着救护车去旅游,这事归公安机关管,不归你管好不好?"
白衣男子声音洪亮,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傲慢,"我欢迎大家去举报我!"
围观群众被这番话激怒了,七嘴八舌地指责起来。
白衣男子不但不认错,反而更加嚣张:“我可是应急救援队的!抗震救灾你去了吗?”
他本想拿着这层特殊身份压人,没想到周围群众立即有人表示自己参加了抗震救灾。
白衣男子眼看着吃瘪了,着急表示自己可是个退伍军人,似乎他就该享有特权一样。
眼看争执越来越激烈,有人拨打了报警电话。
不久,两名交警骑着摩托车赶到现场。
令人意外的是,刚才还趾高气扬的白衣男子立刻蔫了,说话声音都变小了许多。
交警检查了救护车的证件后,发现这辆车确实存在违规使用警报器的行为。
"按规定,这种情况要处以罚款并拆除违规装置,"交警严肃地说,"请跟我们去一趟交警队。"
面对交警执法,刚才还趾高气扬的白衣男子瞬间蔫了,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耷拉着脑袋。
最终,司机被罚款200元,驾照扣2分,那个惹了众怒的警报器也被当场拆除。
车队领头人全程目睹了这一切,拍下视频传到网上后立即引爆舆论。
事件发酵后,顺着车牌和白衣男子的嚣张劲,网友们迅速挖出了白衣男子的身份。
原来他竟是经纬航空医疗西藏站负责人,难怪能拥有急救车的操控权。
虽然他确实参与过地震救援工作,但这次的行为却引发了公众对其职业操守的强烈质疑。
随着舆论持续发酵,海南省三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不得不出面发布通报。
原来,那辆挂着琼B牌照的车辆,根本不是正经的急救车。
而是专门转运非急症患者的“生意车”,三年前就被派驻到了外地。
现在是由西藏经纬航空医疗急救服务有限公司管理使用。
如今它顶着救护车的壳子,在墨脱公路上耀武扬威,彻底把“救命车”变成了“特权车”。
官方通报直指问题本质:这辆救护车在墨脱县肆意鸣笛、滥用警报的行为完全违规。
事态严重,卫健委出手整治,勒令涉事公司暂停营业。
同时对旗下所有车辆展开地毯式检查,绝不姑息这种害群之马。
事件曝光后,急救行业的老司机们也坐不住了,纷纷现身说法。
正规救护车必须安装GPS定位和三个监控摄像头,医护人员必须穿着统一制服。
严禁跨区执行任务,更不允许在返程时鸣笛。
“我们执行完任务,返程连警报声都不敢多响一声,生怕耽误真有急病的人!”
有急救经历的人在评论区写着。
别人都是争分夺秒守护他人性命,可这三个人倒好,拿救命的警报当旅游BGM!
许多网友认为,对此类行为的处罚过轻,应该直接扣12分,罚款2000元,情节严重的甚至应该拘留。
因为这起事件,不仅仅是交通违规,更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救护车的警报声本应是生命守护的信号,而非某些人谋取便利的工具。
每一次不必要的鸣笛,都可能导致公众对真正紧急情况的麻木。
这起事件也为急救行业敲响了警钟,如何加强管理,如何重建公众信任,如何确保急救资源用在刀刃上,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毕竟,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信任比速度更重要。
参考文献:
1.长江日报:《三亚通报 “救护车拉警报开道旅游”》-2025-5-14
2.新民晚报:《一救护车在西藏拉警报开道旅游!被质疑公车私用,多方回应》-2025-5-13
3.上游新闻:《一海南牌照救护车在西藏墨脱无任务拉警笛还停车拍照?当地警方:已处罚教育》-2025-5-13
来源:星揽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