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生儿出生后,医院开展足跟血检查中常常会建议新生儿进行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简称SMA)筛查。可是很多的家长都不了解这种疾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SMA,提升对它的认知,做到早筛查,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其实在
导语
新生儿出生后,医院开展足跟血检查中常常会建议新生儿进行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简称SMA)筛查。可是很多的家长都不了解这种疾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SMA,提升对它的认知,做到早筛查,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其实在众多罕见病中,SMA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虽然它的名字听起来有些陌生,但实际上,SMA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罕见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据估算,我国新生儿SMA患者每年新增1200人,存量患者约3万人。
什么是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
SMA遗传方式
SM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果一个人携带有缺陷的基因但不表现出症状,那么他们就是“携带者”。在人群中,大约每40-50人就有1个是SMA致病基因携带者。当两个携带者生育孩子时,就会出现以下几种遗传概率:
这种遗传方式使得一些看似健康的夫妻,也有可能生育出SMA患儿,这也凸显了携带者筛查的重要性。
SMA发病类型
SMA患者的起病年龄差异很大,从出生前到成人期都有可能发病。临床上,根据起病年龄、运动里程碑及病情进展程度,SMA分为五型:
图片来源:脊髓性肌萎缩症遗传学诊断专家共识
SMA诊断方法
临床评估: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史和查体进行初步判断。SMA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为肌无力,有时还能观察到舌肌纤颤、手震颤等症状。比如,新生婴儿吸吮无力、身体松软;6个月大的孩子不能独坐;6 - 18个月大的孩子运动发育落后,到了站和走的年龄却不能独站独走;早期运动发育正常,但行走能力衰退等,这些都可能是SMA的信号。
临床检测:SMA患者的血清肌酸激酶(CK)值正常或轻度升高,绝大多数患者不超过正常值的10倍。肌电图提示神经源性损害。
基因检测:这是诊断SMA的关键方法,患者基因检测显示SMN1外显子7纯合缺失或SMN1复合杂合突变,阳性结果可确诊SMA。不过,当基因检测阴性结果时,还需行肌电图及肌肉活检等,以帮助诊断与鉴别诊断 。
SMA治疗手段
1、诺西那生钠、利司扑兰及基因替代治疗等,SMA进入精准治疗时代。
诺西那生钠(nusinersen,spinraza)注射液是首个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SMA的药物,用于治疗各型SMA患者。该药物需要鞘内注射,终生用药。秉承着“每一个小群体都不应该被放弃”的理念,2021年国家医保局专家对诺西那生钠采购进行“灵魂砍价”,该药从70万元一针的天价降至3.3万元每针的采购价格,并于2022年1月正式进入新版国家医保目录,给SMA患者及家庭带来了希望。
2、康复训练、呼吸及营养支持为主的综合治疗。
SMA预防措施
SMA属于携带率高、发病率高的致残致死的严重性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一旦发病给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和经济上的负担,有进行早筛查的必要性。“防”比“治”更有意义。
一级预防:
针对高危人群(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或者本身就是携带者的夫妻)和一般人群进行孕前携带者筛查,必要时进行干预(三代试管技术),避免SMA出生缺陷的发生 。
二级预防:
通过产前诊断减少SMA患者的出生。如果夫妻双方都是携带者,孕期可以进行羊水穿刺、绒毛取样等产前诊断方法,检测胎儿是否携带致病基因,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三级预防:
通过对新生儿筛查,实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在新生儿出生后,进行足跟血筛查,能够及时发现SMA患儿,尽早开始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虽然是一种罕见病,但它离我们并不遥远。通过了解SMA的相关知识,我们不仅能够提高对这种疾病的认识,还能在生活中给予患儿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稿件:新生儿科 彭峰
编辑:宣传统战部 张明月
初审:宣传统战部 张驰、滕菲
复审:宣传统战部 李明松
终审:宣传统战部 郑莉莉
﹝作者﹞
新生儿科 彭峰
擅长新生儿及儿童呼吸道系统和消化道系统疾病,擅长婴幼儿湿疹等过敏性疾病,婴幼儿腹泻乳糖不耐受,过敏性肠炎,感染性肠炎,新生儿黄疸、常见婴幼儿皮肤疾病,儿童保健,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常见疾病。
详细介绍
副主任医师,吉林大学儿科学医生硕士。现为新生儿科副主任,从事新生儿科临床工作20年,临床经验丰富,现担任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分会第三届、第四届营养专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新生儿专业青年委员。吉林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吉林妇幼保健协会新生儿专业分会秘书长兼常务委员。吉林省妇幼保健协会儿科保健专业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吉林省妇幼保健协会儿科专业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生命科学学会东北中西医结合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专家。吉林省儿童死亡评审专家。长春市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主持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在国家级医学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