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们常说:中国没有世界上最好的球队,却有着世界上最好的球迷。但所谓“世界上最好的球迷”却丝毫没有被珍惜。印象里,这已经不知是第几次中国球员粗暴对待球迷了。前有“摊手哥”嘲笑球迷挤地铁,中有国家队大佬对球迷怒目威胁,后有“憨厚哥”讽刺球迷“拧灯泡”,还有随处可见
又见中国球员对球迷“贴脸开大”,甚至欲殴之而后快。我有点出离愤怒了,颇有点“三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之感。
人们常说:中国没有世界上最好的球队,却有着世界上最好的球迷。但所谓“世界上最好的球迷”却丝毫没有被珍惜。印象里,这已经不知是第几次中国球员粗暴对待球迷了。前有“摊手哥”嘲笑球迷挤地铁,中有国家队大佬对球迷怒目威胁,后有“憨厚哥”讽刺球迷“拧灯泡”,还有随处可见的“你行你上啊,不行就别BB”之类的问候...,这一次终于进化到要对球迷动手了。
在屡屡遭受精神和人身羞辱之后,中国球迷的正常反应不应该是唾骂一句:“球技不见涨,脾气倒是越来越大!老子不看了,爱咋咋地!”然后弃中国足球而去吗?
然而可怜之人必有可悲之处。诡异的是,被嘲笑“挤地铁”和“拧灯泡”之后,上港球迷依然场场爆满;被“瞪眼怒视”之后,国家队主场依然是人满为患;被差点群殴之后,可以预见的是,国安球迷下场比赛依然会不离不弃。。。这让你感觉,中国球迷TMD丝毫没有自尊,简直卑微到了尘埃里、无可救药。
中国球迷为什么这么不被球员尊重?一方面在于自己非要去当“舔狗”,上杆子贴人家的冷屁股,自己就表现的不自重;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球迷并不是中国球员的衣食父母,人家没有动机去尊重你。这一点和欧洲等足球发达国家完全不同。在欧洲,球迷是俱乐部收入的生命线。体现在:一是比赛日收入:包括季票、单场球票、球场商品(食品、饮料、纪念品)的购买。对于许多俱乐部来说,这是一笔巨额收入。球迷的上座率直接反映了俱乐部的受欢迎程度和财务健康。二是媒体和商业收入:庞大的球迷群体是俱乐部签订天价电视转播合同和商业赞助(球衣赞助、官方合作伙伴)的基础资本。赞助商看中的正是球迷背后的巨大市场。
简而言之,在欧美,球迷是球队的亲爹和上帝,球员还不得好好供着,哪里敢恶语相向?更别说动手了。
而在中国,俱乐部的收入严重依赖母公司的输血和商业赞助,后者又往往与母公司业务关联。因为种种原因(其实主要就是中国球迷不太舍得为球队花钱,如果你不太服气,请问你买过球队至少一件正版球衣吗?),比赛日收入和电视转播收入占比极低。因此,俱乐部的运营重心是满足母公司战略(如品牌宣传)或地方政府需求,而非服务球迷。球迷的经济重要性被极大稀释,当然没人拿球迷们当根葱了。
在一段关系中,如果你不能提供经济价值,就必须提供情绪价值。在中国,球迷的作用其实主要是给球队提供情绪价值,所谓“赢了一起狂,输了一起扛”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你不舍得给球队花钱,还要时不时的批评球员的表现,同时还要对方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这不是天方夜谭吗?
所以,中国球迷请摆正自己的位置。球队赢了,大家一块儿乐呵乐呵;球队输了,大家拍拍屁股各回各家。在私底下怎么骂都行。但千万别堵着球员的微博和宾馆骂街,省得自取其辱,这样对大家都好。
来源:体育迷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