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月初的车站与机场,涌动着送别的人潮。有的孩子和父母有说有笑,几人手里都提满了行李;有的孩子和爸妈依依惜别,一步一回头。
九月初的车站与机场,涌动着送别的人潮。有的孩子和父母有说有笑,几人手里都提满了行李;有的孩子和爸妈依依惜别,一步一回头。
但人群中,还有一些特别的身影:
有父母一起送孩子上学,却坐在候车室长椅的两端——原来,两人已经离婚,但两人都不想错过对孩子的送别。
图源小红书@与宁同行
这一幕戳中了很多网友,有个高赞评论感慨:
“他们没有因为离婚,而对你不闻不问,没有把他们认为对方的错误迁怒在你头上,他们一样的关爱你。
这种父母比不离婚但是家里吵得天翻地覆的,还守着一张结婚证做给外人看的那些父母好太多了。”
而在这个评论的下方,很多网友深有同感。就像最近脱口秀演员小奇提到自己的父母:
离婚后,爸妈两人都没有同时出现过,两人会刻意不见面,“交接”自己的时候,妈妈会等爸爸走了再出现。
所以离婚后能一起送孩子上学的父母,真的很难得。而开学路上,也有一些只有父母一方、甚至自己单独上学的身影。
有孩子被爸妈双方送上大学,始终拥有父母的关注与爱,“父母离婚了,他们依然是我的家人”;
有孩子受不了家中无休止的争吵,早早逃回学校,从手机中得知父母离婚的消息。“终于等到解脱了”;
有孩子和妈妈两人一起走上大学路,从小被单亲母亲抚养长大,在妈妈的爱中与破碎的家庭和解,“她用爱弥补了我所有可能存在的缺憾。”
他们的故事,是三类离婚家庭孩子的缩影。在这个开学季,我们走进他们的故事,看到这些孩子在离婚家庭里历经种种,也看到他们依然努力探索着让自己更加幸福的可能性。
候机大厅里,小梅正靠在行李箱上刷手机,眼角的余光能同时瞥见连排座椅两端的父母。
爸爸坐在靠窗的位置,手里捏着给小梅买的芒果干,仔细浏览过敏源说明;妈妈坐在另一侧走廊旁,手机镜头对着小梅:“记录一下我们宝宝第一次出远门上学。”
父母离婚后的这些年,他们的状态始终如此,保持距离又彼此在场,不错过小梅成长的每一个阶段。
“爸爸说他和妈妈还是朋友,只是不做夫妻了。他们说我想去哪住就去哪住,无论和谁生活在一起,他们都不会离开我。”
对小梅而言,“离婚”没什么可怕的,选择跟妈妈住以后,爸爸每周三晚上会来接她吃晚饭;妈妈从不会在她面前说爸爸的坏话,父女二人出门玩,她也非常配合。
小梅考上重点高中那天,父母一起去开家长会,分坐在教室的前后排,却在散会后同时走向坐在学生区域的小梅,接过书本又递来奶茶;
甚至在她高中毕业后第一次谈恋爱时,爸爸妈妈也只是提醒她“注意感情的真诚和自己的安全“,对她保持最大程度的尊重。
这次送小梅去上海读大学,也是父母共同提议的。出发前,小梅从父母各自的新家庭里收到了自己的礼物,这是她与父母的新伴侣一直以来的相处模式。
“他们的伴侣都很友善,但是我很清楚,爸爸妈妈都在努力维护属于‘我们仨’的空间,既不强迫我融入新的‘家庭’,也不因为新的感情而稀释对我的关注。”
值机时,爸爸坚持要帮她托运行李,妈妈则在一旁整理她的登机牌,两人默契地避开了肢体接触,却在转身时同时叮嘱:“到了记得发消息。”
坐在飞机上,小梅看着窗外迅速缩小的城市,想起自己在初中作文里写的:“我的家没有散,只是分开成了两块,连接着我手里的线。”
她望着云层外的阳光,心里一片澄澈。小梅知道,父母的离婚不是结束,而是选择用另一种方式守护她的成长——
他们没有让她做“选择题”,没有让她背负怨恨,只是用各自的方式告诉她:爱可以有很多种模样,即使不做夫妻,也能共同托举孩子的人生。
这或许是离婚家庭最理想的相处范本:父母的分开没有变成孩子的“被撕裂”,反而因为彼此的克制与尊重,让孩子依然能完整地感受爱。
真正伤害孩子的从来不是“离婚”本身,而是离婚前后父母的互相诋毁,甚至是把孩子当筹码的算计。
当父母能体面地告别,能在孩子面前守住一份温情,也许孩子们就能在“两个家”的呵护里,长出温和而坚定的模样,仍能对亲密关系保有最本真的信任。
2收到父母离婚的信息“解脱”后依然迷茫九月初的大学宿舍楼道,还残留着暑假的空荡。拒绝了父母送她去车站的提议,这个暑假,千雪有一半时间都和留校实习的室友一起度过。
“父母每天都在吵架,吵了十几年,我受够了夹在他们中间,也对剑拔弩张的家庭氛围烦不胜烦。”暑假刚过半,千雪就逃回了学校。
不是不想家,是实在受不了父母变本加厉的争吵——从“谁藏了私房钱”到“谁对孩子不上心”,那些翻来覆去的指责里,早已没了爱意,只剩下消耗。
临走前,妈妈红着眼问她:“真不等开学再走?”千雪摇摇头,一个人拖着行李箱上了出租车,没有回头。
“我知道妈妈在身后看着,但我更清楚,再待下去,我会和父母一起被拖进情绪的泥潭。”
回到学校的第一周,千雪和室友每天同时起床,她去图书馆,室友去上班。室友下班后总会带回来一些小吃水果,而千雪则负责从食堂打包饭菜。“就像我们是一家人一样,但比起我爸妈的婚姻,这样的友情关系才更健康更难得。”
又一次宿舍大扫除,千雪把最后一件衣服挂进衣柜时,手机屏幕亮了。妈妈发来微信,说他们去了民政局,已经提交了离婚材料,冷静期就开始分居。
千雪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慢慢蹲下,几乎快笑出声。笑容还没消失,眼泪已经顺着脸颊流下来。
这个消息,她等了太多年,久到以为会永远困在父母无休止的争吵里。
“在我的记忆里,家从来不是避风港,而是战场。每次争吵到最后,父母总会把我拉到中间‘评判’对错。”
她从小就学会了察言观色,会在爸爸摔门而去时默默收拾碎片,会在妈妈哭着埋怨“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离婚了”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假装听不见。高考填报志愿时,她故意选了离家最远的城市,就是想离这场“战争”远一点。
宿舍里的风扇嗡嗡转着,千雪在对话框里敲出“知道了”三个字。妈妈很快回复:“你别担心,我和你爸以后不吵了。”千雪忽然觉得讽刺,那些年她求着他们“别吵了”,他们从不听,如今终于不吵了,却是以这样的方式。
她点开爸爸的微信,聊天记录还停留在“生活费收到了吗”,犹豫了很久,终究没发消息。她不知道该对爸爸说什么,是该问候他是否还好,还是该抓住机会抱怨自己早就受够了?
傍晚,室友带着外卖回来,见千雪坐在床边发呆,问她怎么了。千雪摇摇头:“我爸妈离婚了。”室友愣了一下,随即说:“那你以后不用再听他们吵架了,挺好的。”
千雪点点头,心里确实有种解脱的轻松,但更多的是迷茫——以后放假该回哪个家?过年时要不要组织一场“家庭聚会”?他们老了以后,自己该如何平衡对两人的照顾?
这些问题像藤蔓一样缠绕上来,让她意识到:父母的离婚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复杂关系的开始。
千雪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的教学楼,晚霞把天空染成橘红色。她想起高中时写在日记本上的话:“如果他们分开,我会不会开心?”现在有了答案:开心是真的,迷茫也是真的。但她知道,比起在争吵中消耗,这样的结局或许更好。
至少,她有机会学着重新定义“家庭”,学着在破碎之后,拼凑出属于自己的相处模式。
许多离婚家庭中的长期争吵,对孩子造成了极大的隐形伤害。比起“离婚”这个结果,父母常年的互相攻击、把孩子当情绪垃圾桶的行为,才是对孩子最深的剥夺。
当孩子在父母“要不要离婚”的拉扯中耗尽心力,当“为了你才不离婚”的道德绑架成为常态,他们对亲密关系的认知早已蒙上阴影。这些孩子对父母婚姻的洒脱中,藏着太多被迫成熟的无奈,而他们的迷茫,也提醒着父母:
离婚前后的情绪处理,同样需要小心翼翼,别让孩子在“终于结束”的轻松里,还要独自面对关系重构的茫然。
3从未缺席的送学是单亲母亲的全心付出所乘车次的检票口已经不再排队,阿云接过妈妈手里的背包,看着她鬓角的白发,听着耳边那些熟悉的叮嘱。六年里的每次开学,阿云都是在这样的场景里前往学校的。
他的父母在他三岁时就离婚了。模糊的记忆里,有爸爸摔门而去的背影,有妈妈抱着他哭的夜晚,但更多的是后来的平静——
妈妈在超市做收银员,每天早出晚归,却从不会忘记给他准备早餐;他在学校被人欺负,妈妈在办公室里和对方家长据理力争,不让他再受一点委屈;填报大学志愿时,妈妈说“你想去哪就去哪,妈妈都支持你”。
而爸爸,更像是个“熟悉的陌生人”。每年能见上一两面,大多是在亲戚的聚会上,爸爸会塞给他一个红包,问几句“学习怎么样”,然后就陷入沉默。
阿云曾经恨过他,“我以前恨他缺席家长会,恨他不知道我读几年级,恨他在妈妈最辛苦的时候从未伸过手帮忙。”
阿云的生活曾经被这份怨怼占满,直到有次听到爸爸在电话里被领导训斥,举着手机的男人对着空气唯唯诺诺,让他觉得索然无味:
“我不在乎他是不是爱我了,他连自己的人生都搞不定。”
这次开学,妈妈依然坚持送他到车站。候车时,妈妈犹豫再三,告诉他爸爸上周来了一通电话,问阿云什么时候开学。
阿云愣了一下:“他为什么不自己打给我?”听到他骤然冷淡的语气,妈妈叹了口气,却最终没为阿云的父亲开脱。
“我妈妈肯定也知道,我不是原谅了爸爸,只是懒得费力气去恨他。与其把心力浪费在怨恨上,不如多珍惜身边的人。”
“有些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有些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但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虽然摊上这样不负责任的父亲,但好在有最爱我的妈妈,她用完整的爱,给了我完整的童年。”
火车开动时,阿云给妈妈发了条消息报平安,然后点开爸爸的微信,犹豫了很久,发了句“我开学了”。没过多久,爸爸回复了一个“好”,后面跟着一个红包。
阿云没有收红包,只是收起了手机——或许,这就是他们能找到的、最合适的距离。
在单亲家庭长大,阿云的母亲用爱弥补了所有可能发生的缺失。父亲的缺席固然是遗憾,但母亲的稳定陪伴与积极引导,让他没有在“被抛弃”的阴影里沉沦。
阿云的“释怀”,不是对父亲的妥协,而是与自己的和解。父母的婚姻失败,不代表孩子不值得被爱,在生命中有些人的缺席不是因为“你不好”,而是他们本身就不具备爱的能力。
这种认知,恰恰是很多离婚家庭孩子最需要的“底气”:无论父母的关系如何,你都值得被好好爱着,而你也有能力去爱别人。
小梅在机场的阳光里感受着“两个家”的温暖;千雪窝在宿舍的小床上,在迷茫里迎接关系的新起点;阿云在母亲的一次次的挥手里与过去和解。
三个关于送别与远行的故事,三个年轻人的成长心事,勾勒出离婚家庭孩子可能走过的轨迹。
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影响,或许并非由“离婚”这个事实决定,离婚前后的家庭氛围、父母的相处模式、对孩子的引导方式,也在共同塑造着孩子“往前走”的行为模式。
那些在争吵中耗尽心力的孩子,需要的不是“为了孩子不离婚”的牺牲,而是“即使分开也要体面”的成熟;
那些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需要的不是对缺席一方的怨恨,而是“有人在用全部爱你”的笃定。
父母的分开,不该是孩子对爱认知的终点。即使离婚了,父母也能用尊重与克制告诉孩子,爱可以是温和的放手,而稳定的爱能治愈所有缺失。
父母或许无法控制婚姻的走向,但可以控制自己的言行——不在孩子面前诋毁对方,不把孩子当情绪垃圾桶,不强迫孩子选边站,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在悄悄塑造着孩子对“爱”与“被爱”的理解。
这才是离婚家庭给孩子最好的“爱的教育”,也是孩子们在未来,经营自己幸福的起点。
来源:新东方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