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林清1918 年出生于日本大阪的一个小商人家庭,在家排行老三,后来一家人在大阪市开了一家小饭馆。 1937 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兵源匮乏,小林清接到“征召令”,被编入大阪师团第 37 联队第 1 中队第 3 小队,开始接受训练。
小林清1918 年出生于日本大阪的一个小商人家庭,在家排行老三,后来一家人在大阪市开了一家小饭馆。 1937 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兵源匮乏,小林清接到“征召令”,被编入大阪师团第 37 联队第 1 中队第 3 小队,开始接受训练。
1938 年春应征入伍,参加入侵中国的活动,来到山东烟台。在日本帝国主义思想影响下,他仇视中国,认为日本的入侵是“神圣”的。经过训练,他成为一名好战的机枪手,号称宁死不投降的武道士。 1939 年,完成训练的他被编入日本中国派遣军独立混成第五旅团,在中国青岛登陆,在山东地区负责扫荡任务。同年秋,他所在部队在昆嵛山下的村庄扫荡时遇八路军埋伏,战败后被俘虏。另一种说法是1940年,他跟随日军在胶东文登县扫荡,被飞石击中脑袋昏迷后成为俘虏。
起初,他对八路军充满抵触,不相信“不杀俘虏”政策,满脑子想逃走,甚至想杀死八路军干部、放跑日军俘虏,还认为日本发动战争是“自卫行动”。但在八路军的感化、教育及在工农学校的学习后,他逐渐认识到日本军国主义战争的非正义性,明白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巨大灾难。1941 年,他加入八路军。 1942 年,参与组建“在华日人反战同盟胶东支部”,并担任副支部长。他利用对日军的了解开展对敌宣传,瓦解日军战斗意志;还担任军事教官,教授八路军战士使用缴获的日军武器。
小林清用中文撰写《我的思想反省》,并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大众报》上发表。小林阳吉 提供
前排左二为在华日人反战同盟胶东支部副支部长小林清
抗日战争胜利后,小林清继续留在中国参加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内蒙古工作 20 多年,后被调入天津社科院,成为教授级研究员和市政协委员。 1981 年,他与日本的大哥取得联系,但面对大哥希望他回国的请求,他选择留在中国,并于 1983 年加入中国国籍。此后,他一生致力于中日友好事业,为两国人民的友谊做出重要贡献。1995年在天津病逝。
小林阳吉
小林清的长子小林阳吉,长期致力于传承和弘扬父亲的抗战精神,积极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多次参与中日友好活动,记录和传播包括其父亲在内的日本八路的抗战经历,呼吁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
他能用地道且流畅的中文交流,这源于他对父亲事业的传承以及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从小听父亲讲述在中国的战斗经历和与中国军民的深厚情谊,使他心中种下了对中国向往和热爱的种子。为传承父亲精神,他努力学习中文,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他曾为父亲撰写传记《生为日本人,死是中国魂》,以此纪念父亲不平凡的一生。
他担任日本椰子会(正式名称为日本八路军新四军战友会)事务局局长、副会长。该组织由参加过中国八路军、新四军的日本反战人士创立,创立时因规定不能用“八路军”和“新四军”字样,而“椰子”日语发音对应“八”和“四”,所以又称“椰子会”。如今老一代成员离世,组织宗旨是继承老一辈遗志,爱护和平,坚持日中友好。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相关场合,他用地道中文讲述父亲故事,让更多人了解“日本八路”群体的历史贡献,以及中日两国人民在抗战时期共同反抗侵略的情谊,强调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积极推动中日民间交流,组织文化交流活动,邀请中国艺术家、学者赴日交流,带领日本青年到中国参观学习,增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和信任,成为中日民间交流的新桥梁。
来源:大容视角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