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个夏天她被捧上神坛,如今却神秘消失,“天才少女”姜萍新学期未返校,全家不知去向,甚至传言她已经退学在某个服装厂打工。
文|北什么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那个夏天她被捧上神坛,如今却神秘消失,“天才少女”姜萍新学期未返校,全家不知去向,甚至传言她已经退学在某个服装厂打工。
从全民偶像到销声匿迹,17岁女孩的命运为何如此讽刺,这背后是天赋的陨落还是精心编织的谎言被无情戳穿,这一切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曾经被无数镜头追逐被誉为“天才少女”的姜萍,如今仿佛人间蒸发,有传言说今年新学期她没有回到学校,而是去了南方的广东,在一家服装厂里成了一名流水线上的打工妹。
一个神话的诞生往往不是因为它有多真实,而是因为它精准地迎合了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渴望。
姜萍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份精心调配的完美配方,她的每一个标签都像是为了引爆舆论而生。
想想看一个来自江苏涟水农村的17岁中专生,专业是服装设计,却在一场全球顶尖的数学竞赛中击败了无数来自清华、北大、麻省理工的高材生,拿下了全球第12名的成绩。
这种身份上的巨大反差本身就是一枚重磅炸弹,足以炸开所有人的认知壁垒,故事里还有着最能触动人心的情感基石。
她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农家,父亲是巡逻员,一个月挣不到一千块钱,母亲在外打零工,她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
这样的出身让她的“逆袭”显得无比珍贵,仿佛是为所有在底层挣扎的人点燃了一束希望之光,公众的同情心和代入感瞬间被拉满。
更妙的是她那句“服装设计是PlanA,数学是PlanB”的个人陈述,这被迅速包装成一种超凡脱俗的理想主义,一个不为功名利禄只为纯粹热爱而探索知识边界的天才形象跃然纸上,这满足了社会对“纯粹天才”的所有浪漫想象。
于是一场全民参与的“造神”仪式开始了,官方媒体争相转发,她家那栋破旧的老屋成了网红打卡地,县城的商场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喜报。
甚至有企业家直接给她父亲塞上五千元的红包,在山呼海啸般的赞美声中,一个普通女孩被推上了神坛。
任何经不起推敲的神话都必然会暴露出裂痕,对姜萍的质疑最早并非来自网络喷子,而是来自数学圈内部。
这些专业人士的警觉不是出于嫉妒,而是源于一种无法被浪漫叙事所掩盖的冰冷的专业常识。
那个叫LaTeX的排版软件是数学物理等领域学者撰写论文的专业工具,一个研究生想熟练掌握,通常也得花上一到两年的时间。
而姜萍一个连自己电脑都没有、需要借用他人设备学习的中专生,是如何驾驭这个工具的?
阿里巴巴这场竞赛本身的赛制,初赛48小时开卷,没有任何实时监控,这种几乎不设防的规则,等于为所有想走捷径的人敞开了一扇方便之门,它考验的或许不只是智力,更是诚信。
当这些专业领域的疑点浮出水面时,更具颠覆性的证据也随之而来,有同班同学在网上晒出了姜萍的日常成绩单,那上面刺眼的数字与“全球第12”形成了荒诞的对比。
150分满分的数学试卷她考过83分,甚至还有不及格的51分,班里同学也说她的数学水平仅仅比班上少数几个人好,远够不上“天才”的边儿。
至此神话的逻辑链条已经彻底断裂,一边是需要深厚积累才能取得的竞赛成绩,另一边是平庸到甚至有些糟糕的在校表现。
这道巨大的鸿沟已经无法用“天赋”二字来填平了,以方舟子为代表的质疑者直言不讳,要么是老师代考要么是阿里炒作。
北大硕士赵斌更是放出狠话断言99.99%造假,并设下200万的对赌,起初这些声音被淹没在“你就是嫉妒”的骂声里,但事实终究比情绪更有力量。
2024年11月3阿里达摩院公布了决赛结果,那份长长的86人获奖名单里,没有姜萍的名字。
官方公告冰冷地确认她在初赛中接受了老师的帮助,违反了“禁止与他人讨论”的规则,一场持续了数月的闹剧终于落幕,幕布拉开我们看清了背后的操盘手与那个无辜的牺牲品。
关键人物是她的数学老师王闰秋,这是一个履历颇为拧巴的人物,本科毕业于一所二本院校,后来在江苏大学读了数学硕士。
他怀揣着进入重点中学的梦想,最终却只能在涟水中专任教,他自己也曾两次参加这项比赛,一次166名一次400名开外,这种怀才不遇的失落感很可能就是他铤而走险的动机。
他深知以一个普通中专老师的身份参赛,即便成绩再好也掀不起什么波澜,但如果把主角换成一个“17岁的中专天才少女”,故事的戏剧性和轰动性将呈几何倍数增长。
于是他注册了多个账号以不同身份提交答案,最终那份以姜萍名义提交的答卷获得了最高的名次,一个实现个人“曲线成功”的投机计划就此诞生。
而姜萍从头到尾都只是被老师推到前台的“工具人”,在舆论的巅峰期她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开直播接广告,始终保持着一种被动的沉默。
然而当骗局被戳穿,她却成了承担最猛烈炮火的那个人,她和她的家人成了这场风暴中最大的受害者。
父亲被辱骂母亲注销了社交账号,全家不堪网络暴力而被迫“消失”,老家的房子也荒废了。
那个曾经被视为希望的女孩,最终有可能背负着“骗子”的骂名被迫退学躲进工厂,她既是规则的破坏者,更是这场骗局里最可悲的牺牲品。
当一个老师的价值实现不再是通过教书育人,而是要靠制造一个轰动性新闻来完成时,这本身就是教育的悲哀,王闰秋毁掉的不仅是姜萍的人生,也玷污了“教师”这个身份。
让我们重新回归常识,承认天赋的稀有尊重专业的壁垒敬畏事实的严肃,让每一个普通人的努力都能在一个真实公正的环境里被看见,而不是被包装成一个虚假的神话,留下一地鸡毛。
大家对于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
来源:月亮湾探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