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夏夜里的雨,淅淅沥沥敲在纸坊法庭的窗玻璃上。二楼办公室的灯光穿透雨幕,映照着桌前那个俯身阅卷的身影——张博飞揉了揉太阳穴,指尖划过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这本子,从执行转岗到法庭时便开始用了,法条批注、案情思考、乡俗理解,又塞进了各色便签,鼓鼓的像刚出锅的馍馍。
夏夜里的雨,淅淅沥沥敲在纸坊法庭的窗玻璃上。二楼办公室的灯光穿透雨幕,映照着桌前那个俯身阅卷的身影——张博飞揉了揉太阳穴,指尖划过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这本子,从执行转岗到法庭时便开始用了,法条批注、案情思考、乡俗理解,又塞进了各色便签,鼓鼓的像刚出锅的馍馍。
这位青年人,法袍尚且带着新布料的挺括,裤脚却已经习惯了田埂的泥泞。就在几小时前他还蹲在稻田里,让一对争吵了三年的叔侄握手言和——这份土地,自带香气,给人以力量。从雷厉风行的执行者,到心怀温度的裁判者,这场转型,他走得扎实而坚定。
从执行到法庭
“执行是兑现正义的结果,审判是塑造正义的过程。” 这句话写在张博飞笔记本的扉页上。
2024年6月调任至纸坊法庭后,很快他便意识到,这里的工作远不是敲敲法槌那么简单——这里的纠纷藏在田埂的界碑里,躲在屋檐的阴影中,缠在乡亲们的家长里短间,得融进去、趴下去才能看得清楚。为了弄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弯弯绕,他跑了六个行政村,拉着村支书一点点补课;为了吃透光伏板安装的遮光标准,他揣着政策文件,跟施工队一起蹲在房顶上比比划划;为了理清合伙人间的糊涂账,他请来会计事务所的朋友,陪着当事人把一书包的单子对账到凌晨……
“张法官办公室里的灯,总是灭的很晚。”书记员小王带着佩服。那盏灯下,生硬的法条,变成乡亲们能听懂的方言;复杂的程序,化作田埂上能落地的方案;乡俗民约,转为化解纠纷的牵引绳。
灯,就是路。
厂房中的调解
“医药费你们是给了,可这仨月不能干活,家里的秋播都耽误了,误工费、护理费总得算算吧?”
“我们喊的是老梅,他自己找的你,工钱也是你们均分,这咋能全赖公司?”
2024年冬天,一起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张某经过朋友介绍,共同为万祥公司卸货,工作时不慎发生意外,被货物砸到摔伤,双方因赔偿金额的问题争执不休,闹到法庭。
庭审结束后,张博飞没有直接判决,而是分别给双方当事人打了电话:他为张某分析了如坚持鉴定所需的时间成本,又释明了公司所需承担的法律责任,“要是走鉴定,伤残等级、误工期这些,鉴定费得五千往上,时间也不会短。这些时间,张大哥养伤干不了活,万祥这边也得搁着心思,耽误招工卸货,划算不?”“都是镇上的人,张大哥和张大姐平时搭伙干活,谁家有事不帮衬?万祥在这儿开了五年,镇上多少人在这儿挣过零花钱,真闹僵了,伤的是和气。”调解说的都是实在话,双方情绪有所缓和。张博飞约了双方当事人一起勘验现场,厂房内光线较差,也未见其他照明设备,“卸货这活儿,万祥作为用工方,得提供安全的场地和条件;张大哥干活时也得留心,双方都有份责任。”
经过三个小时的拉锯,最终双方都松了口,万祥公司同意一次性支付误工费、护理费等共计一万元,当场微信转账,张某自愿放弃其他诉求。“这事了了,但咱得说透。”张博飞转头对公司负责人说,“以后招临时用工,得看看场地安全不,最好给工人们都上份短期意外险,花不了几个钱,待人周全,心里踏实。”
屋檐下的平衡
2025年开春,满硐镇杨楼村,阳光在老杨家成了“稀罕物”。邻居老王新装的光伏板挡住了阳光,阴影盖着院子,老杨说“不拆干净,谁也别过了!”两家吵吵不停,最终闹上了法庭。
“光伏板确实遮挡了光线,但全拆了,老王十几万的投入就打了水漂,光伏也是国家执行清洁能源的政策啊。”张博飞蹲在老杨家院子边观察、边思索,同时,打开了手中关于光伏产业的政策文件。
“农村光伏板安装高度不得超过1.5米,且不得影响相邻采光。”这是文件的规定,可张博飞知道,乡土的“采光”从来不能只看数字,更应考虑“前邻压后邻”的面子问题。
于是他找到老王,从改建花销、诉讼成本、邻里关系、村建传统等多角度进行解释,说服老王同意降低光伏电板高度;然后又从国家政策、光电产业优势、农村增收致富途径等方面征求老杨的理解;最后又联系光伏公司的技术人员,和他们一起研究改建方案,通过综合测算,后排光伏板可降低三十公分,既不影响发电,又能大幅度减少对阳光的阻隔。就这样,张博飞多管齐下,最终促成双方和解,既让老王家保了“伏电”,又完美的给老杨家送来了“阳光”。
从2024年6月到法庭,张博飞已经办结案件337件,调解成功217起,服判息诉率95%以上,无一改判、发回重审。
夏季的雨来了,张博飞撑着伞,前往赵屯村,那里还有别的案子要调解……
雨打湿了他的裤脚,浆水往下滴着,像在乡村的土路上写着什么。 有些答案,注定在路上。
风过槐树叶,远处,稻田里泛着青,吹起的雨滴落在脸颊上。张博飞的身影消失在雨幕里,那把伞,像是这,希望的土地上,移动的莲。
来源:济宁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