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国内诸多大城市纷纷通过文旅 IP、特色产业或精准营销 “出圈”,成都、西安、合肥等城市凭借鲜明标签成为焦点。而宁波,虽常年稳居新一线城市梯队,却显得格外低调。
近年来,国内诸多大城市纷纷通过文旅 IP、特色产业或精准营销 “出圈”,成都、西安、合肥等城市凭借鲜明标签成为焦点。而宁波,虽常年稳居新一线城市梯队,却显得格外低调。
宁波的崛起,始于其独特的地理禀赋 —— 三江口。甬江、姚江、奉化江在此汇流入海,既赋予其 “甬城” 简称,更奠定了 “港口城市” 的根基。
早在唐朝,宁波便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宋代时,与泉州、广州并称 “三大外贸港”,成为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时称 “明州”,明代为避国号讳改称 “宁波”,取 “海定则波宁” 之意)。
1842年《南京条约》后,宁波成为 “五口通商” 口岸之一,城市格局迎来重大调整:
三江口 Y 字形左半部分的明州古城(今天一广场周边)为传统核心,北边的江北区域则成为外商聚集的 “商埠区”(今江北老外滩),形成 “南城古、北城商” 的布局,与当时的上海颇为相似。
也正是从这时起,“宁波商帮” 开始崛起:大批宁波人涌入上海,涉足纱厂、五金、钟表等行业,“红帮裁缝” 便是服装领域的代表;航运领域更走出数代 “船王”。
宁波商帮的足迹远不止上海,北京同仁堂、青岛亨得利钟表、商务印书馆等知名品牌背后均有其身影。
民国末年,在沪宁波人占当地人口1/5,却贡献1/3经济体量;1940年后,不少商人将产业拓展至香港,包玉刚、邵逸夫等 “大佬” 皆是商帮延续。
这种 “走出去” 的基因,不仅影响了近现代中国经济,更孕育了宁波的 “四知精神”(知行合一、知难而进、知书达理、知恩图报)。
既蕴含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也彰显商人敢闯敢拼、反哺家乡的特质 —— 包玉刚曾联合50位宁波帮人士捐建宁波大学,便是生动例证。
如今的宁波虽曝光度不高,但经济实力不容小觑。2023年,其 GDP 突破1.8万亿元,位居全国第11位,距 “前十俱乐部” 仅一步之遥。
常住人口977.7万,逼近 “千万人口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7.4万元,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千人汽车保有量375辆,居民 “隐形富裕” 特质显著。
支撑这份实力的,是 “不偏科” 的 “361” 产业布局:培育3个万亿级、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及一批未来产业。
三大万亿级产业均紧扣城市基因:
数字产业专攻集成电路、光学电子等 “硬核” 领域,舜宇光学等上市企业为代表;绿色石化依托港口优势,拥有镇海炼化等顶尖企业;高端装备产业中,拓普集团等企业跻身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宁波的 “王牌” 当属宁波舟山港。2015年两港合并后,货物吞吐量连续16年居全球第一,2023年达13.77亿吨。
其优势在于 “互补”:宁波港擅长集装箱运输(全球第三),舟山港为深水良港可停靠超大型散货船,实现 “小件”“大件” 运输全覆盖,成为名副其实的 “全球第一港”。
全能:无短板的均衡发展
在新一线城市榜单中,宁波常年位居18名左右,五个核心维度(商业资源集聚度、新经济竞争力等)表现均衡,“城市枢纽性” 尤为突出。
生活中的 “全能” 体现在商业既接地气又有品质:天一广场商圈全国排名前25,老外滩、东部新城商业体功能完善;浙江第一家万达、盒马鲜生等均落地宁波,背后是强劲的居民消费能力。
民营活力:“生产 + 贸易” 双驱动的宁波模式
宁波民营经济贡献了85%的就业岗位、95%以上的上市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与温州、义乌的 “贸易驱动” 不同,宁波依托港口形成 “生产 + 贸易” 双驱动模式,民营企业更专注实业。
公牛集团深耕插座数十年成行业第一,舜宇光学从手机镜头拓展至车载、VR 领域。目前宁波 A 股上市公司达122家,数量浙江第二,多为深耕制造业的 “老兵”。
单项冠军:细分领域的隐形王者
宁波累计有104家企业获评 “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全国领先。
这些企业中,既有垄断中高端插座市场的公牛集团,也有深藏产业链的舜宇光学(手机镜头全球市占率1/3)、拓普集团(汽车核心零部件供应商)。
虽无头部整车厂,但宁波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庞大,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 “另类强者”。
宁波虽非 “网红”,却对年轻人极具吸引力:
“宜业”:制造业、数字产业等领域岗位充足,民营经济环境灵活;“宜居”:房价比长三角核心城市低,收入高、压力小,新旧城区兼具烟火气与现代感;“有未来”:宁波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院校实力雄厚,新建的东方理工大学瞄准未来产业,形成 “上学 - 就业” 闭环。宁波就像一位 “低调的学霸”,不事张扬却根基扎实。对渴望避开内卷、寻求稳健发展的年轻人来说,这座融三江之韵与港口之力的城市,是值得托付的 “宝藏之选”。
来源:动物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