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制全国6成蔬菜种子!为什么这里租金5000元/亩菜农也愿来种菜?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2 16:49 2

摘要:清晨,在元谋县的云南金诚种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智能化温室大棚内,紧密排列的“火神2号”番茄小苗犹如等待出征的方阵。随着工人将育苗盘搬上运输车,这些“绿色小兵”即将奔赴广袤田野。

图源:农民日报

“云南蔬菜一跺脚,全国蔬菜都要跟着地震。”未必真有这么夸张,但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云南菜在全国蔬菜中的重要地位。

为什么云南能在全国蔬菜市场拥有如此影响力?

种业破局:从“洋种子”到“中国芯”

要种出一棵好菜,源头在于有一颗好种子。

清晨,在元谋县的云南金诚种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智能化温室大棚内,紧密排列的“火神2号”番茄小苗犹如等待出征的方阵。随着工人将育苗盘搬上运输车,这些“绿色小兵”即将奔赴广袤田野。

图源:元谋发布

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的元谋县是“中国冬早蔬菜之乡”,也是我国“南菜北运”的重要基地。2024年,元谋种植冬早蔬菜面积15.91万亩,其中,番茄种植面积就占到了三分之一,是当地种植面积最大、产出效益最高的大宗蔬菜交易品种。

“‘火神2号’果实颜色红亮、外形饱满、口感香甜,很受市场欢迎,是我们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番茄种子之一。”云南金诚种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武成勇介绍,“要种出好菜,种子尤为关键。”

元谋的番茄种植始于上世纪60年代。“以前,种子大多依靠进口,价格不仅昂贵,供应还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武成勇说。

图源:元谋发布

为破解种业“卡脖子”难题,从20世纪70年代起,元谋县依托当地气候优势,从种子种苗入手,引进科研院所、种业企业入驻开展种子加代扩繁育制种工作。

在此期间,武成勇也找到了品质上乘番茄的“种业密码”。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共推出番茄新品种34个,每年可生产高档番茄种子50万袋。“种苗不仅满足了元谋市场,还推广到了省外。”武成勇说。

通过无数科研人员的创新攻关,元谋共培育出96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番茄新品种。如今,拥有“南繁育种天堂”美誉的元谋,蔬菜制繁种量占全国60%、云南省90%,并出口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图源:昆明市农业农村局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元谋种业的蓬勃发展,只是云南种业振兴行动的一个缩影。目前,云南建有国家良种繁育基地10个、制种大县2个、省级种业基地35个,200多家科研单位和头部企业在云南开展育种制种,年制种面积80万亩、产值达100亿元。

数字菜园:手机当“农具”,AI做“农医”

在曲靖市陆良县逸蔬鲜蔬菜产业园中,生产部主管周俊的手机突然震动,智能化蔬菜管理APP显示“C地块土壤湿度降至55%”。他轻点屏幕,滴灌系统即刻喷洒出芝麻粒大小的水珠,在洋蓟上均匀“着陆”。

图源:人民网 云南

“小时候父辈种菜浇水全靠经验,浇多了会烂根,浇少了长势不好。”周俊感慨,有了这些数字设备,就像是给菜地请了个“家庭医生”,每株洋蓟的“喝水量”都能用精准的数据呈现出来。

作为云南省常年蔬菜优势产区,近年来,陆良县锚定“现代农业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和高端食品加工基地”的发展定位,把蔬菜产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首位,开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周俊和团队顺势而为,在基地搭建起水肥一体化设备,用上了物联网等先进技术。通过手机,能实时看到地块的温度、湿度等数据,轻触屏幕,就能为地块灌溉、施肥……手机成为新“农具”。

图源:昆明市农业农村局

在生菜基地上空,“飞手”李小祥操控的植保无人机螺旋桨掀起的气流将药雾均匀铺开,16亩地的病虫害防治作业仅用半小时完成,“过去人工植保这些地,得3个人干3小时。”

在玉溪市通海县黄龙社区的智能大棚里,技术员夏师傅正将废弃的田间绿叶与微生物菌剂放入发酵桶内,通过CKSB生物菌剂技术的三次发酵,可高效分解农残,改善土壤环境。

从智能育苗工厂到自动化灌溉系统,从精准病虫害监测预警到现代化农产品追溯体系……在云南各地的蔬菜种植基地,智能技术可赋能各个环节。

图源:人民网 云南

通过物联网、AI等技术,智能设备实时采集温度湿度、土壤墒情等数据,使管护数据可视化,种菜不再是“靠天吃饭”,“一个人当农场主”不再只是愿望,“因材施教式”的种植,让蔬菜健康生长、产量稳步提升。

多措并举:给种菜人一颗“大心脏”

云南露天蔬菜较多,“靠天吃饭”就要承担老天带来的风险。对于菜农来说,种菜需要一颗“大心脏”。

2022年8月20日的一场冰雹让何来至今心有余悸。“那天蒜苗价格非常好,10块5毛一公斤,一上午就卖了4万多元。没想到下午四五点的时候突降冰雹,把剩下的蒜苗和60多亩甜玉米全打碎了。”他回忆道,“我种了50多亩蒜苗大概七八十万吨,如果冰雹晚来两三天,至少能卖20多万元。”面对天灾,何来在抖音上发了一条视频:“不能倒下,从头再来。”

图源:东川牯牛峰

但真正的挑战远不止于此——

过去,云南凭借“南菜北运”的时间差优势占据市场,但随着北方设施农业的崛起,这种优势逐渐被缩小。据何来介绍,10多年前蔬菜价格的高峰期大概可以持续半年,而现在只有两三个月左右。市场竞争压力在逐年变大。

伴随着更多菜农入局,多地蔬菜由主攻冬春市场转向全年种植,云南等南菜北运的产地资源正趋于饱和。

图源:农民日报

首当其冲的就是土地压力。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土地流转价格高,地块分散,规模化种植程度低,土地耕种强度大、复种指数高导致土壤肥力不足质量下降,一些地区还需要解决粮经协同等问题。

其次是水源压力。蔬菜对于水的需求较高,在水土光热条件欠佳的地区,缺水限制着蔬菜产业的发展。“元谋有些地方干旱缺水,老百姓都说元谋的土地,只要有水的地方,哪怕每亩2500元甚至到5000元的租金,也愿意承包过来种。”元谋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再次是拓宽市场的压力。蔬菜精深加工处于起步阶段,现有农产品大多以初加工为主,产业链不长,加工附加值低;品牌培育缓慢,云南蔬菜企业各自为战,“云菜”品牌提升影响力迫在眉睫……

为扛住这些制约蔬菜产业发展的压力,寻求破题之道,云南推进农业加快转型升级,坚持绿色化、品牌化、高效化发展蔬菜产业。

图源:中新网

在大理鹤庆县辛屯镇的田间,曾经分散的小块农田被整合为连片的标准化基地,两千多亩茭白在智能滴灌系统的滋养下茁壮成长。

通过土地流转,推进基地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绿色化种植、产业集约化发展,使土地利用率提升40%。对土地“取舍有度”,减少对土地的掠夺式开发,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增强土壤休养生息,力求与环境生态融合,是菜农们对土地的态度。

图源:微昭通

在元谋县物茂乡虎溪村建成光伏提水项目,引河水解决农业灌溉用水问题,有效解决近3000亩耕地用水问题。

“过去,我们种庄稼完全靠天吃饭,碰到干旱的年头,只能看着缺水的庄稼干着急。如今,有了光伏提水技术,我家那几十亩地也能用上水了,这简直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不缺水,番茄就能长得又大又红,在市场上能卖个好价钱。”雷依村村民尹德金很珍惜现在不缺水的日子。

菜园直供:千家万户的“菜篮子”常鲜

云南种菜不分四季,一年到头什么都能种。

图源:昆明市农业农村局

“家人们,这可是咱们挂了白霜的云南本土小冬瓜,从地里直达您家的餐桌……”上午10点,通海县的蔬菜带货主播已将手机支架稳稳扎进冬瓜地中央。镜头里,小冬瓜个个饱满圆润,她热情地吆喝着。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菜农一手握锄头、一手拿话筒,化身“新农人主播”。他们用沾满泥土的双手,在手机屏幕上“敲”开了通往全国的绿色商路。

图源:农民日报

线上直播“火”,线下出口“热”。

清晨,在通海万合进出口有限公司冷库前,5辆装载白菜、甘蓝、西蓝花等蔬菜的冷链车整装待发。在冷链物流精准温控的“呵护”下,这些新鲜蔬菜沿着昆曼大通道一路向南,3天后便能走进泰国市场。

“我们公司每天向东南亚发货100吨左右。”通海万合进出口有限公司负责人张胥胥介绍,除了公路运输,还可以选择中老铁路出口冷链国际运输。

图源:昆明市农业农村局

更壮观的图景还在云南多个蔬菜产区展开——

位于陆良县的西南地区最大的蔬菜冷链物流园里,传送带将刚采摘的西蓝花送入分拣线,小包装净菜经农残检测后,被贴上溯源二维码,从“田头绿”到“餐桌鲜”,形成“田间—市场”无缝衔接的“保鲜网”。

下午采摘、晚上出货,18小时运抵广州,22小时运抵深圳。文山砚山联兴蔬菜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约5500亩蔬菜种植基地平均每天向香港、澳门、深圳等地供应80吨左右的蔬菜。合作社理事长蒋信和翻着订单本:“村民们大多都没出过远门,却让自己种的蔬菜走进了大城市的餐桌。”

图源:昆明市农业农村局

目前,云南已构建起以昆明、通海为主的面向南亚东南亚出口蔬菜交易集散中心,以陆良、砚山为主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的蔬菜集散交易中心,通过“云菜进京”“云菜供港”“云菜入沪”“云菜入粤”“云菜入疆”“云菜出海”等出滇线路,全省近70%的蔬菜销往全国150多个大中城市,并“漂洋过海”进入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当暮色笼罩云岭大地,满载新鲜云菜的货车缓缓驶出冷库,一路把来自高原的清甜,送往千家万户的餐桌……

【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本平台将依据证明材料确认版权,更正来源及作者或立即删除内容。

来源:长江蔬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