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民需要文艺,文艺也需要人民。东莞,千年文脉与时尚潮流并蒂而生,文艺志愿正如和风细雨,滋养人心,同时又展示其旺盛的生命活力,有悠扬悦耳的乐声,有绚丽璀璨的华服,有氤氲流长的书香……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也需要人民。东莞,千年文脉与时尚潮流并蒂而生,文艺志愿正如和风细雨,滋养人心,同时又展示其旺盛的生命活力,有悠扬悦耳的乐声,有绚丽璀璨的华服,有氤氲流长的书香……
2022年,东莞市文艺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在短短的两年半时间里,从 97 名注册会员到 500 余人的核心队伍,从无到有的 10 个镇街分会及 3 个专业分会,年均超 400 场的文艺活动,不仅构建起 “上下联动、覆盖基层” 的服务网络,更让文艺志愿服务成为东莞精神文明建设的璀璨名片。东莞的广大文艺志愿者们正以润物无声的力量,以文化人,以文润城,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黄小东:复原华服之美,传扬华夏文化
作为东莞文艺志愿者协会传统服饰文化分会的会长,黄小东在2009年加入东莞志愿者队伍时,她未曾想到,自己对传统服饰造型文化的热爱,会演变成一场持续十余年的传扬华夏文化行动。
“学校和企业的传统服饰活动费用高,待业或经济困难人群难以接触,实践机会也少。”这是黄小东投身传统服饰文化志愿服务的初衷。“随便穿件衣服就称汉服”的现象亦让她深刻认识到,若不通过公益形式传播,汉服乱贴新中式标签的乱象将难以纠正,文化内核的传递也将无从谈起。因此她开启了复原华服的漫漫之路,通过“公益+半公益”的模式,让传统服饰文化逐渐摆脱“高门槛”和“文化乱象”的困境。
2024年4月,她和团队身着繁重华丽的汉服,惊喜亮相茶山国家级非遗游园会。“天气虽然炎热,但一切都值得,活动反响非常好,很多朋友陆陆续续加入队伍”,她激动地说道,有的主动捐资,有的出材料,为华服复兴尽己所能。随后,她和团队走进校园、景区、文化馆等场所开展十几场公益活动,让更多人了解汉服,喜欢汉服,传承汉服文化。
然而,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播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广东的炎热天气与传统服饰的厚重材质形成矛盾;另一方面,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年轻人难以静心学习耗时的制作技艺。黄小东破局创新,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寻找路径,和团队探索出一套传播策略。从年轻人感兴趣的点切入,通过“换装拍照”等有趣活动吸引关注,再以层层递进的学习课程,留住更多年轻人。
谈及未来,黄小东对传统服饰分会有着清晰的规划:她希望借助新技术拓展传播渠道,通过直播等形式扩大影响力。她计划在南社明清古村落岭南风俗博物馆定期开展每日8小时以上的讲解和展示,定期进校园推广,并在妇联、工会文化馆开展公共文化派送与直播。这些举措让传统服饰文化探索出“非遗传承+志愿服务+产业赋能”的可持续模式。在乡村文化旅游融合方面,她设想将传统服饰体验活动与乡村景点深度结合,让游客在山水之间感受华服之美,为乡村旅游注入文化内涵。
田爱华:让远古的回音悠远流长
在东莞文艺志愿服务的版图中,埙文化的传播犹如一股艺术清泉,浸润着人们的心田。作为东莞市文艺志愿者协会埙文化分会会长,田爱华牵头开展“埙乐惠民”工程,举办各种公益培训、专场演出等活动,足迹遍及全国多个城市,让千年埙乐从博物馆走进寻常百姓家。
“埙的演奏有一定难度,必须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方式。”田爱华深谙因材施教的道理。他以身传教,在学校开设公益第二课堂,从知识到技巧一步步地普及国乐;而在东莞市总工会工人文化宫等场馆,则为成年群体开设公益课程,目前基本实现东莞镇街全覆盖。他为学习群体提供展示舞台,免费开放演艺厅、在各镇街举办演艺活动,让不同年龄段的学员有机会上台表演。这种“学习-实践 -展示”的闭环模式,极大激发了参与者的积极性。
如一位大姐从独自学习到带动全家参与,一位压力山大的全职妈妈通过学埙释放情绪,一位企业主沉迷学习甚至出国时也随身携带埙——这些真实的学员故事,见证了音乐对基层群众精神生活的深刻改变。
在传播方式上,田爱华团队展现出敏锐的嗅觉。他们运营多个公众号和小程序,及时发布活动信息和学习视频;从 2019 年至今,每周固定为无法到现场的学员开设从零基础到高级班的免费公益网课;同时,创作朗朗上口的埙乐作品在互联网传播,并举办由企业和个人出资的免费网络大赛。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与时俱进,用AI播报埙文化讲解内容,提升传播效率;在产品制造上,用现代技术生产标准化、音准统一的埙,将传统售价八九百甚至上千元的埙降至两三百元,让更多人买得起、学得起。
从文化播种到产业萌芽,田爱华有着独特见解:首先,提升乡村振兴参与者的艺术认知,通过活动让带头人、企业主重视文化的重要性,让文化助力产品销售和服务输出;其次,扎根基层播种文化种子,走进乡村学校和村民家中,如到贵州铜仁、都匀等东莞对口扶贫地区,捐赠乐器、开设艺术课堂;最后,推动文化产业与就业,未来随着非遗文化受重视,埙文化产业也将为乡村提供就业岗位。
钟欣言:深耕书院,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到乡村田野
在东莞清溪,“百子书院”如同一颗文化种子,成长为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品牌。作为文艺志愿者协会清溪分会会长,钟欣言带领文艺志愿者们开展公益读书会、形体训练、传统手工艺课堂等活动,将文化之火播撒到乡村田野。
基层志愿服务的起步艰难,“最大的挑战是部分人认为志愿服务‘无直接经济回报,甚至需要个人投入’”,钟欣言坦言。但她很快找到了破局之道:通过搭建平台,吸引有情怀的本土人才主动加入,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分类,通过每周定期提供分类培训——舞蹈、诗词写作、音乐等,让参与者获得能力提升,从而吸引更多人加入。这种“成长型”志愿服务模式让清溪分会挖掘出一批本土文艺人才,形成了“志愿者-学员-新志愿者”的良性循环。
“白子书院的公益课堂受喜爱,是因为我们提供系统性培养,而非碎片化教学,参与者能直观看到自己的成长。” 这一差异化定位让书院成为群众心中的文化地标。在乡村文化建设中,钟欣言组织文艺志愿者深入乡村,如在乡村举办文化节,融入音乐、舞蹈、文学等多种种类,让群众从中找到精神归属,并不断壮大创作队伍。她牵头建立“清溪-樟木头-东城”文艺志愿服务联动机制,联合举办“岭南文化采风季”等跨镇街活动,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传播。未来,她将向研学板块延伸,带团队到名胜古迹开展宣讲,联动省内外文化交流。
“乡村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需要传承与弘扬,例如东莞的‘可园’文化来历,通过文艺志愿服务能让孩子和群众深入了解本土历史,促进文化延续。”在助力“百千万工程”中,清溪分会以文艺综合体为特色,涵盖音乐,舞蹈、相声等种类,让阳春白雪落入民间,传承文化,更凝聚人心。
文艺志愿者协会清溪分会的“书院载体+活动引流+人才孵化”运作模式,不仅丰富了基层文化供给,更探索出文艺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与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为东莞镇街文艺志愿组织的规范化、品牌化发展提供了可借鉴性示范。
从千年华服的复原传承到埙乐的悠远传播,从百子书院的书香墨韵到乡村舞台的欢歌笑语,东莞文艺志愿者们正以“八项举措”为经纬,以千万群众需求为导向,在基层沃土中播撒文化种子。
东莞市文艺志愿者协会会长聂艳表示,作为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在创作上突破束缚、勇于创新,提高文艺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文化服务覆盖率,将文化触手延伸至社区、村,把优质的文艺作品和服务送到基层、送到群众身边,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东莞文艺志愿服务以千万群众需求为导向,在基层播撒文化种子,汇聚成时代星河,照亮城市与乡村,以文化人,以文润城,以文强市,在文化强国征程中贡献智慧与可借鉴的样本。(文/韦佳伶、冼金凤)
来源:时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