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初的奇葩供电方式:照明灯泡一线一地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2 15:41 1

摘要:听老人家,我们村在六十年代初,许多家庭就使用电灯照明,每家每户充许使用一个十五或二十五瓦灯泡照明。奇葩的是,输送电源的电杆上只有一条电线(火线)。这种通电奇怪方式,在现在的二十一世纪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听老人家,我们村在六十年代初,许多家庭就使用电灯照明,每家每户充许使用一个十五或二十五瓦灯泡照明。奇葩的是,输送电源的电杆上只有一条电线(火线)。这种通电奇怪方式,在现在的二十一世纪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其实在六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很多农村地方刚刚开始通电时,普遍采用的就是“单线一地制”供电方式,俗称“一线一地”或“单线火线”供电方式。

这不仅仅是“只有一条火线”那么简单,它的工作原理和今天的标准供电方式完全不相同。“一线一地”是怎么回事?真正的并不是线一地,而是一灯一地,简单的说,照明灯泡的两个极(接触点),接入电源线,从灯泡回路线接入大地。(用大地作回路)

我们现在用的电,通常有两根线:一根火线(带电),一根零线(构成回路)。电流从火线流出,经过用电器,再从零线流回变压器,形成一个完整的闭合回路。

但在六十年代,为了在物资极度匮乏(电线杆、电线、瓷瓶、变压器等都紧缺)的情况下,以最低的成本让广大农村用上电,工程师们想出了一个“节省”的办法:

只有一根线:从变压器只拉出一根火线,架设到村子里。

用大地作回路,因此不使用零线,而是利用大地本身作为电流回流的导体。具体做法是:在变压器的中性点(零线出口)接一根线,深埋入地下,做一个“接地极”。

在照明用户家里,也在地上打一根金属棒作为另一个“接地极”。 电流路径方式是:电流从变压器火线流出,经过电线到达用户家的电灯,然后电流不是通过零线回去,而是直接流入用户家地下的接地极,通过大地传导,最终流回变压器下方的接地极,完成回路。

所以,那时候许多人看到电线杆子上空中只有一条线,但电路其实是完整的,只不过另一半的回路是“看不见的大地”。“一线一地”虽然成本极低,但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和问题,因此很快就被国家明令禁止了。

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这就是最大的问题。因为大地带电,人在地上行走,尤其是地面潮湿时,两脚之间可能存在电压(跨步电压),极易发生触电事故。家里的接地装置如果失效或接触不良,整个地面、水管都可能带电。

而且电压不稳定:接地电阻受土壤干湿程度影响很大。下雨时地湿,电阻小,灯就亮一些;天旱时地干,电阻大,灯就非常昏暗,甚至无法点亮。许多电器设备也无法正常工作。

甚至 对通信线路干扰极大,强大的电流在大地中无序流动,会对当时农村的广播线、电话线产生严重的电磁干扰。还有缺陷耗电量大,由于大地电阻远大于金属导线,在输电过程中电能损耗非常大,并无节能效果可言,从经济角度讲,费用高。

最担心的是人畜触电身亡的事故时有发生。一直到七十年代,电影队下乡时,每到一地开播电影前,基本上都先放映一部安全用电科教片,教育广大群众如何安全用电,还有不幸触电后的正确解救方法。

六十年代正是中国农村开始初步进行“农村电气化”建设的时期。很多偏远的乡村第一次见到了“电灯电话”中的电灯。在那种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一线一地”是一种无奈但有效的临时过渡方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安全标准的完善,到了七十年代末、这种供电方式就基本被标准的“两线一地”(后来发展为三相四线)系统所取代了。

来源:凤城布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