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799年2月7日,傍晚时分,紫禁城里突然安静得出奇,仿佛风也凝视着宫门口的灯笼。乾隆皇帝最终走到了尽头。这个统治了大清朝六十多年的老人,在御花园止步时,没人再敢大声喘气。他89岁,说来长寿,可这一天的到来,让人猝不及防。有人忙着换麻衣,有人却在台阶下悄悄试探
1799年2月7日,傍晚时分,紫禁城里突然安静得出奇,仿佛风也凝视着宫门口的灯笼。乾隆皇帝最终走到了尽头。这个统治了大清朝六十多年的老人,在御花园止步时,没人再敢大声喘气。他89岁,说来长寿,可这一天的到来,让人猝不及防。有人忙着换麻衣,有人却在台阶下悄悄试探着新皇的脸色。所有人明白,这一天不仅意味着帝王谢世,也是朝局剧变的开端。宫里外头都议论得紧张——嘉庆上位后,接下来的局势会如何?
有些事,有些人,藏不久了。和珅,那时还在宫里四处周旋。这人手腕高,乾隆晚年几乎全靠他处理繁琐的政务。可天色暗下来后,他却觉着脚步不稳。他不是没察觉到嘉庆身边的气氛变了,没人再和他对视。才过了十天,宫里就传来命令,说他要被逮捕。手下人东躲西藏,抄家队伍浩浩荡荡穿过堂楼,好一阵动静。有人偷偷数过,短短几天,和珅就被抄得干干净净,连首饰里都搜查一遍。最终,赐死命令也下来。那根白绫,柔软得厉害,却能让人一夜老去。
其实没人真觉得和珅只是“贪官”。细想,他会八门语言,进京时还只是个普通小官。可他巧的不是学问,是心思。他能见机行事,无人能及。初见乾隆时,恰是朝政清明,然后呢?慢慢他就越发体贴皇帝的脾气,不说错话。后来大权渐收,买官卖官、低价囤地、南巡中大肆收礼,样样都沾了。民间怨气越来越重,朝中许多人私下里摇头。可乾隆却还是信他。理由?做好面子,堵住耳朵,只认死理。
乾隆禅位时,长街上烟花接连响,却没几个人为皇帝下台拍手。嘉庆被扶上大位,他压了很久的气终于浮上来。只是表面还是那么温和。丧事办得体体面面,每样细节都守老规矩。可好多人都知道他其实分身乏术,此时一边要哭父亲的离世,一边却布局收拾和珅的势力。他多思多虑,手下人也各有算盘。有人私下说,嘉庆其实最怕“和珅干政”,不是贪污本身。
风声紧的时候,和珅还自信着。乾隆死后,他依然试着与太上皇势力周旋。朝堂上,他柔声细语提议公文需要太上皇“命印”才能生效,变着法子拖嘉庆新政的节奏。夜晚,他还打听嘉庆的每一句话,无论褒贬都要转述给伺候的人听。甚至有天在御膳房里,因嘉庆一句夸奖厨子的话导致厨师被贬,整个宫廷风声鹤唳。到底是谁更有权?那会儿说实话不好辨。嘉庆表面漠然,心里却狠狠打了个寒战。只有他自己清楚,如果不铲除和珅,以后的路没法走。那夜,他反复踱步,屋里烛影摇晃,他反问自己很多次:“是不是该趁现在动手?”可又怕步子迈大了,出岔子。
大多数人总觉得杀和珅就是因为钱有人说,嘉庆皇帝看上了和珅的家财,那堆银锭金山,抄没后能供皇帝挥霍十几年。真这样吗?未必。皇帝,其实要的不是富贵,何况皇库一直紧巴。乾隆晚年,宫里用度都拮据,每当边疆用兵、河工修缮都得多方筹款。和珅家底要真有那么大,现在还会发愁军饷银两吗?说到底,钱只是把柄。杀和珅,更多是因为他结党营私,影响新政,威胁嘉庆的权柄。皇帝要做的,是树立威信,让满朝大臣都看清楚,换朝改代,一朝天子一朝臣。
嘉庆其实心里明白,和珅的党羽不会死心塌地。满朝文武,见风使舵。如果不是和珅权力滔天,这些人根本不会捧他。现在风头变了,嘉庆稳坐龙椅,人人便知该向哪头站队。结果呢,他没有深查和珅的同党,那些人翻脸有多快?接着转头称颂新主。权势就是这么个推来搡去的东西。也有人说,这不就是短期内让大部分人都松了口气吗?可真要论根子,一点都没动摇。
其实清朝的体制里,腐败根深蒂固。和珅倒下去,很快又会有下一个“和珅”。有位有钱的差事,熬个几年,家中肯定银子满屋。可嘉庆还真未必看破。他希望通过杀和珅立威,推改革,扳正朝纲,可制度层面的病灶压根没解决。外头的世界,欧洲早已火药汽笛轰鸣,权力逐步纳入法度,人人议论自由。可宫里皇帝还在用“家天下”的老办法,治标不治本。虽说嘉庆嘴上常讲整顿吏治,其实难。
那些年,和珅该是矛盾的。他小时候挺想做忠良,不然也不会那么拼功课。后来,遇上乾隆,遇上那个“永远舍不得放权”的皇帝,慢慢也就学会了按规则办事。有人说和珅坏,狡猾,专拍上司马屁,这话也没错。可总不能怪他一个人。没有那个制度撑腰,他再有本事,也身单力薄。
和珅临死那天,身边没人敢替他说话。连平日的门生故旧都不敢露头,有几个害怕得连夜往外地跑,路上还扭头张望。这场风暴来得太猛,没人预料到结局会这么快。他最后的夜色是冷的,那根白绫滑下来的时候,也不知想了多少事。或许,他觉得都是命。也许他自己选择逃,大概率也逃不掉。无路可走,还能怎么办?
再往深里说,乾隆晚年,也有过微微的悔意。他不是一点都没看出来和珅的问题,可每到关键时刻总习惯性地原谅,指望“下不为例”。皇帝也老了,没了锐气,看到朝局散乱,反而更信任熟人。和珅钻了空子,也只能算个人能耐——这点老皇帝自己未必没觉出。有人觉得和珅该死,嘉庆杀他顺理成章,但若细想,也不是全无可惜。他若走得正,也许会成为一个流芳千古的新式重臣。可历史从不假设,他只能走到悲剧收场。
有人总说和珅之死是中国官场腐败的缩影。站在今天看,或许是的。可换个角度,和珅实际上就是封建政治的牺牲品,他既得到了专制皇帝的宠信,又成了新皇制衡旧势力的工具,这局谁敢断言自己会赢?要不是生逢乱世,这样的斗争日夜舞动,最后受伤的还是最靠近皇权的那一拨人。是不是值得?恐怕也没必要细想。
数据记载,嘉庆四年处死和珅,抄没家产价值白银二亿两(今值近三万亿),多方对比,学界普遍怀疑“水分大”。据《大清会典》、《大清实录》等,嘉庆年间银库收支每年不过数百万两。若真如传,说和珅一人之财能供全国军费五年?讲究点算账,显然有夸大的成分。可即便名义上的数字有误,嘉庆手上确实捏住了重新分配利益的砝码。新旧交替,朝局短暂安稳了下来。
也有说,这一切都是嘉庆自己一厢情愿。他想通过单点破局换来全面革新,但轮到下一批人,老毛病又卷土重来。虽说他上台后的几年极力肃贪,真让朝廷变得廉洁了吗?这话现在很难说清。宫门一关,人情世故的水却永远流不完。
有意思的是,有人严肃指出,清代官场贪腐有顶层的纵容,也有基层的自保机制。这种状况在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反复上演。各地总督巡抚皆是临时打工皇帝,谁能在朝里多停几年?和珅只是把本该悄悄进行的权钱交易大胆摊在台面上,他够聪明,也善交际,但不是每个人都活到最后。
其实很难说,嘉庆对和珅下手以后有彻底解决问题。皇帝终究只能靠“杀鸡儆猴”,至于要全盘改革体制,清朝终其一生也没真正跨出旧壳。说到底,无论皇帝多有雄心,底层逻辑不变,再怎么奋力鼓噪,也就治标不治本。可换句话说,嘉庆杀和珅,是大清新老权力的必然碰撞,制度的惯性让一切都浮于表面,几位帝王反反复复尝试拯救,却多是空转。
历史其实就是这样。拥挤、混沌、没有完全的对错。一场宫廷风暴,一个时代主角的落幕,很快又被下一个庙堂上的漩涡覆盖。到底是时代造就人物,还是人物改变时代?没人能说清。扒开层层旧账,能看明白的不多,选择在那样路口的,无非是想为自己博个出口。
来源:李松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