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豆芽是独属于韩国的传统食材;豆芽的发明源于1100年前高丽太祖用溪水浸泡豆子;英语“豆芽”的发音源自于韩语里豆芽的发音。
豆芽是独属于韩国的传统食材;豆芽的发明源于1100年前高丽太祖用溪水浸泡豆子;英语“豆芽”的发音源自于韩语里豆芽的发音。
韩联社报道
以上言论出自于韩国最大的官方媒体网站《韩联社》。《韩联社》有一个专栏叫做“事实核查”,2025年3月25日这个挂着“事实核查”名头的专栏发布了一篇完全不符合事实的文章,叫做《豆芽,“韩国人的配菜”只在韩国吃?》,而开头那些言论就出自这篇文章。(本文引用消息有确切来源,韩联社文章链接在本文末尾)
韩联社报道
这篇“罔顾事实”的文章反复强调了豆芽在韩国饮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甚至称其为“民族象征”。此番言论迅速引发舆论哗然,暴露了韩国舆论对文化溯源的偏颇认知。
根据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典籍《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记载,“大豆黄卷”(即黄豆芽)已被用于食疗,其制作方法为“以井水浸黑大豆,候芽长五寸”,足见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便掌握了系统的豆芽培育技术。
神农本草经
南宋文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进一步记录了豆芽作为素菜的食用方式,标志着其从药用转向日常饮食的重要转折。
豆芽的传播史同样印证了其“中华血统”。唐末宋初,豆芽生产技术传入日本,后经海上丝绸之路扩散至东南亚;清末李鸿章出使欧洲时,豆芽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被引入西方,甚至衍生出“李鸿章杂碎”等菜式。
明代郑和下西洋时,豆芽更是因富含维生素C而被用于防治船员坏血病,其种子还被巧妙用于瓷器运输中的填充保护,成为古代中国智慧与全球贸易的见证。
郑和下西洋
韩联社宣称豆芽为“韩国专有食材”,这一说法不仅违背历史,更与当下产业现实相悖。
从市场规模看,2023年中国豆芽市场规模已达155.91亿元人民币,占全球总规模的近40%,且预计将以年均6.57%的增速持续扩张,2029年全球市场将达571亿元。
反观韩国,其豆芽市场规模不足中国的一个零头。
现代化的豆芽生产车间
豆芽作为中国古代“食品四大发明”之一,与豆腐、酱、面筋并列,其历史轨迹清晰可循,早已融入东亚乃至全球的饮食谱系。
韩联社的片面主张,本质上是将区域文化符号强行“民族化”,既无历史依据,亦无现实支撑。面对此类争议,我们更需以理性与数据回应,捍卫文化的本源。
#韩国美食#
韩联社文章链接:https://www.yna.co.kr/view/AKR20250213139700518?section=report/factcheck&site=factcheck
来源:梦与溪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