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7岁的李女士坐在我诊室里时,眉宇间满是疲惫。二十多年前的胆囊摘除术虽然解决了当时的病痛,却带来了新的困扰:每天至少两次稀溏不成形的大便,腹部时时隐痛,唯有腹泻后才能暂时缓解。这种腹痛-腹泻-缓解的循环,正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典型写照。
57岁的李女士坐在我诊室里时,眉宇间满是疲惫。二十多年前的胆囊摘除术虽然解决了当时的病痛,却带来了新的困扰:每天至少两次稀溏不成形的大便,腹部时时隐痛,唯有腹泻后才能暂时缓解。这种腹痛-腹泻-缓解的循环,正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典型写照。
据悉,我国IBS患病率约6.5%,其中像李女士这样的腹泻型(IBS-D)占1/3以上。值得关注的是,胆囊切除患者发生IBS的风险显著增加—胆囊缺失影响了胆汁规律释放,肠道菌群与消化节律的微妙平衡可能因此打破。李女士的经历并非孤例。胆囊虽小,却在脂肪消化与胆汁酸调控中扮演关键角色。术后胆汁持续流入肠道,可能刺激肠黏膜,改变肠道运动节律,部分患者便陷入腹痛腹泻的循环。
针灸:重建肠道的“和谐韵律”
针对李女士的病情,我们制定了以调节肠道功能为核心的针灸方案:
天枢穴(脐旁2寸):肠道局部调节关键点,缓解痉挛腹痛;
足三里(膝下3寸):胃肠功能“万能穴”,双向调节肠道运动;
上巨虚(足三里下3寸):大肠经重要枢纽,改善腹泻;
太冲穴(足背大趾二趾间):疏肝理气,舒缓焦虑情绪。
治疗机制解码
现代研究证实,针灸能通过多重途径缓解IBS:
1. 调节“脑-肠轴”:抑制过度活跃的内脏感觉神经,降低疼痛敏感性;
2. 平衡肠道节律:双向调节肠道平滑肌,改善异常蠕动;
3. 减轻低度炎症:降低促炎因子如TNF-α、IL-6水平;
4. 稳定自主神经:提升副交感神经张力,缓解焦虑性胃肠反应。
肠易激患者日常调护指南
1. 饮食调节:避免生冷油腻,记录饮食日记,识别个人敏感食物(如奶制品、豆类、高脂食物);
2. 情绪管理:每天练习腹式呼吸10分钟,尝试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
3. 腹部养护:晨起顺时针按摩腹部100次,避免腰腹部受凉;
4. 中医食疗:脾虚者可常食山药小米粥,生姜红枣茶温中散寒。
温馨提示
若出现便血、体重骤降、夜间痛醒或贫血等“报警信号”,请立即就医排除器质性病变。
曾经困扰李女士二十余年的腹痛腹泻,终于在针灸的精准介入下逐渐平息。这位胆囊术后患者的康复之路印证:当现代医学与传统智慧相融合,肠道功能紊乱的阴霾终将被驱散。每一次针尖的轻触,都是向紊乱的肠道传递重建秩序的密码—这不仅是中医的哲学,更是被现代科学逐步验证的医学智慧。
来源:西安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