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后,与《穿普拉达的女王》的艾米丽共情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2 16:08 2

摘要:有没有发现,最近几年,大家看待剧中角色的态度慢慢变了,不再喜欢或向往那些自带光环的主角,反而对不怎么起眼、或被视作“反派”的小人物念念不忘,甚至于更能共情这些配角。为什么?

20年后重看《穿普拉达的女王》,才发现没有主角光环的艾米丽,最让打工人共情。

“艾米丽真的是职场卷王,

现代打工人的真实写照。”

“以前向往成为安迪,

现在觉得能成为艾米丽就很好了…”

“在时尚行业工作过的人,

都能理解艾米丽。”

有没有发现,最近几年,大家看待剧中角色的态度慢慢变了,不再喜欢或向往那些自带光环的主角,反而对不怎么起眼、或被视作“反派”的小人物念念不忘,甚至于更能共情这些配角。为什么?

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这些会抱怨、会崩溃但仍默默努力的角色,看起来更有“活人感”吧。

难怪不少时尚圈同行谈到艾米丽时,都发出一致感叹:“再看艾米丽,好像在照镜子。”

关于艾米丽,网上有条有趣的评价:“艾米丽有种职场里活人微死又不敢死的苟延残喘感。”

也对,相比开了外挂的安迪——从不懂时尚、手足无措的职场萌新,一路“逆袭”成了时髦自信又颇受领导赏识的第一助理,这大概是许多尚未进入职场或初入职场的打工人都会向往的吧?

反观艾米丽,她在安迪入职时已经晋升,同时深谙职场规则,与同事、客户关系良好。按理说,她应该是最有松弛感的吧?可偏偏,面对受人敬重的主编和挚爱的时尚事业,她战战兢兢;面对新人安迪,她虽认真教导,却又忍不住mean mean地吐槽……因而很容易被观众归入“反派”、“难搞”那一类。

事实上,艾米丽对工作不仅敬业还十分专业。只不过因为长期处在高强度且没那么“接地气”的时尚生态中,所以无法理解“局外人”安迪的突然出现;但作为米兰达的第一助理,她需要对结果负责,所以尽管不理解,仍然会认真教导新人。

同时她深信,时尚圈是个看专业、看资历、看努力的地方。所以即便之后因生病出错被降职,又丢了去巴黎的机会,艾米丽虽然崩溃,却也没有真的嫉恨安迪。

真正让她无法接受的,是她拼上尊严、健康和心血才好不容易得到的工作机会,被米兰达随便一句话就派给了觉得时尚没意义的安迪!

这让她一直以来坚信规则公平性的信仰崩塌了,却毫无办法。她在医院病床上抱怨、吐槽、崩溃大哭,但又不得不整理好情绪,拄着拐杖准点出现在办公室。

但恰恰是这种“微死又不敢死”的无奈,让艾米丽显得那么鲜活和真实。也让越来越多人不自觉代入:看艾米丽,就像在看自己。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艾米丽到底为什么这么“卷”,就不能像安迪那样潇洒离开吗?

要讲清这个问题,可以先反过来提问:安迪为什么可以那么潇洒?

一方面,因为这份工作本就不是她的理想,只将它当做获得漂亮履历、从而进入记者行业的跳板;另一方面,安迪不爱时尚,无法共情艾米丽谈及高定礼服、巴黎时装周时那种眼睛发光、发自肺腑的情感。

出版过《社会动物》的美国作家戴维·布鲁克斯,曾在为《纽约时报》撰写的专栏文章里讲道:“当我们在平淡心态下工作时,会使用成本效益进行分析……当涉及到我们真正关心的事情——职业、家庭、身份,以及任何赋予我们生活意义的东西——遵循的是不同的逻辑,即充满激情的渴望和痛苦地努力的逻辑。”

也就是说,如果你对工作无感,很自然就会从“值不值得”的角度进行考量。这也符合许多当代打工人的心理,因为不爱,去工作只是为了获得报酬,又何必那么卖力呢?

但如果你真心热爱这项工作,那么大概率不会计较一时得失,甚至自愿选择吃苦,也想在这一行有更好的发展。

这也是为什么艾米丽在面对高强度工作或面临精神崩溃时,不会像安迪那样甩手离开,反而通过“自我洗脑”来麻痹自己。

当然,艾米丽对自己的工作也有明确的目标。她并非被动地被推到这个位置,而是付出大量心力才获得的这个职位。

毕竟,要成为知名杂志主编的首席助理,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份工作的内容也不光是跑腿、买咖啡、接电话……从影片开头两人的对话就可以知道,艾米丽升任一助后,主要负责米兰达的行程安排、会议和财务,相当于全方位参与到主编的核心工作;日常接触的,也都是行业内的重要人物,这无疑对她拓展人脉以及日后的晋升有着不小的助力。

所以说,艾米丽可不是什么“小助理”,而是“高级打工人”!

如果照着这个思路,艾米丽之后极有可能从一助升到杂志的其他高位——就像前任一助那样;或是跳槽到奢侈品牌或公关公司,出任不错的职务——第一部中,米兰达左膀右臂之一的Nigel就曾得到过这样的许诺。

而据外媒猜测,艾米丽在第二部将以某奢侈品牌高管的身份回归,成了《Runway》杂志的甲方。

根据《穿普拉达的女王2》片场路透,艾米丽扮演者Emily Blunt现场所穿戴的时装及配饰大多出自Dior,因而也有了Dior高管的猜测

这时再回过头看艾米丽的“卷”,是不是觉得还挺有意义的,也理解了网友的那句:“能成为艾米丽就很好了…”何止是好,艾米丽可太厉害了!

放到现实中,像艾米丽这样有热爱、愿意吃苦并且成功上位的案例,其实并不多。大多数人共情的,也只是她在打拼过程中“微死又不敢死”的状态。

加上社会动荡与经济长期不稳定所带来的消极情绪,“躺平文化”成了当下的主流。人们厌倦上班,所以一面共情艾米丽,一面又羡慕安迪。后者那种“不满意就辞职”的态度,在年轻人中尤其常见。

但有必要指出的是,你讨厌上班,或许并不代表你不喜欢工作。

窦文涛主持的谈话节目《圆桌派》,就曾针对“今天的年轻人不想上班怎么破”话题展开过讨论,嘉宾之一的陈丹青直接点明:“我不想工作和我不想上班,是两个概念。”

很多时候,我们讨厌的并不是工作本身,而是机械又无意义的上班机制。比如大家经常遇到的:明明早就完成了工作,却不好意思按时打卡下班;即便没什么重要项目,也规定必须向领导汇报,等等。

年轻人上班无法获得成就感,又不得不应付难搞的领导,维系不必要的社交关系,很难不让人感到厌烦。假如薪酬上还得不到合理的回报,那么就如戴维·布鲁克斯所说,他们就会从“成本效益”角度进行分析,觉得“不值得”,从而更加厌恶上班,不如选择“躺平”。

商业思想家丹尼尔·平克也认为,做事(上班)必须要有动机,如果没有动机,行动就显得盲目冲动,只能维持三分钟的热度。

他在其管理学著作《驱动力》中,将这种“动机”分为三个层次:包括生物冲动、外在驱动和内在驱动。

前两个“驱动”,都属于“不得不”的范畴。例如不上班就没有饭吃;领导要求我这么做(才能获得奖励、避免惩罚),所以我不得不这么做。而只有第三层的“内在驱动”,对行为的影响最为深远,也是一个人能成功的关键。

仍然用艾米丽的故事来举例。她显然是拥有内在驱动的,可我们好奇的是,她的驱动力从何而来?

除了真心热爱时尚这一项——把时尚当做工作、事业(而不止是“上班”)来拼搏,这也是主要原因,另外,还有看似外在、却能提升内在驱动的两点:

一是主编米兰达的赏识。尽管影片中米兰达总给人苛待下属的印象,但这不意味着她不会给他们机会。艾米丽、Nigel这些“老人”愿意忠心于她,显然都曾受过或者亲眼见证过米兰达提携下属。

二是时尚圈的及时回馈。对于艾米丽来说,能跟全世界最时髦的人同场看秀,第一时间看到最新发布的奢华时装,有机会跟自己崇拜的主编、设计师一起工作……都能让她获得极大的自我满足感。

所以,无论是外在的提携,还是自己的热爱得到认同,都能化作内在的驱动,促使艾米丽不断坚持下去。

尼采曾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何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但现实生活是,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给你认真思考,也没有那么多机会让你试错。所以当你看清本质,也明白了安迪的故事终究只是“爽文”,但至少,艾米丽的崩溃过后重新振作的态度,能给到你一点共鸣,让你获得一点“再努力一下”的动力。

最后,再跟我们一起再默念几遍艾米丽的名句吧:

I love my job,I love my job……

来源:Vogue服饰与美容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