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业“就业焦虑”:除了“找不到工作,我们更该看见什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2 16:01 1

摘要:夏季的大学校园,本应是毕业照里的笑脸与毕业歌中的憧憬,但“找不到工作”的叹息却成了不少毕业生的背景音。202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179万,再创新高,叠加经济复苏期部分行业用工需求调整,“就业难”的话题再次引发全社会关注。然而,当我们聚焦于“失业数字”时,

毕业“就业焦虑”蔓延:除了“找不到工作”,我们更该看见什么?

夏季的大学校园,本应是毕业照里的笑脸与毕业歌中的憧憬,但“找不到工作”的叹息却成了不少毕业生的背景音。202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179万,再创新高,叠加经济复苏期部分行业用工需求调整,“就业难”的话题再次引发全社会关注。然而,当我们聚焦于“失业数字”时,更该穿透表象,看清年轻人的困境与机遇。

“就业难”从来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重矛盾交织的结果。首当其冲的是“供需错配”的结构性矛盾。一边是制造业、服务业等实体经济领域“招工难”,多地工厂开出月薪8000元仍招不到技术工人;另一边是文科类毕业生扎堆涌向公务员、互联网等热门行业,竞争比例高达数百比一。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市场营销”“行政管理”等通用岗位简历投递量同比增长35%,而“机械维修”“护理助产”等技术岗位空缺率却超过20%。这背后,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脱节——部分专业仍停留在传统理论教学,忽视实操能力培养,导致学生走出校门后“纸上谈兵易,动手操作难”。

其次是毕业生就业观念与现实的碰撞。在“学历崇拜”与“稳定偏好”的影响下,不少年轻人将“体制内”“大厂”视为唯一目标,对基层岗位、新兴行业避而远之。某高校就业办老师透露,该校有学生拒绝了月薪6000元的企业技术岗,转而选择“零收入”备考公务员,理由是“不稳定的工作没面子”。这种“非头部不选”的心态,不仅加剧了热门岗位的竞争,也让毕业生错失了积累经验的机会。

此外,企业招聘门槛的抬升也让部分毕业生望而却步。为了筛选更优质的人才,不少企业在招聘时明确要求“985/211学历”“相关实习经历”,甚至“英语六级以上”,这让普通本科毕业生、跨专业求职者陷入被动。一位二本院校的应届生坦言:“投了50多份简历,大多因为学历被拒,连面试机会都没有。”

但“就业难”的另一面,也藏着新的可能性。随着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推进,新兴岗位不断涌现。直播运营、乡村规划师、宠物营养师等职业需求同比增长均超过50%,为毕业生提供了新的赛道。浙江某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小李,在校时主攻农村电商专业,毕业前就通过校企合作进入当地农业合作社,负责农产品直播带货,如今月薪已过万。他的经历证明,跳出“传统就业框架”,瞄准新兴领域,同样能找到发展空间。

破解就业困局,需要多方合力。高校应加快教育改革,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增加实践课程比重,推动“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对接行业需求。企业也应放下“唯学历论”,建立更灵活的招聘标准,重视员工的潜力与成长,同时加强新员工培训,帮助毕业生快速适应岗位。

对毕业生而言,更需要调整心态、主动破局。一方面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不要被“面子”“稳定”束缚,通过基层岗位、实习实践积累经验;另一方面要主动学习新技能,关注行业趋势,比如学习短视频制作、数据分析等实用技能,提升自身竞争力。同时,也可以尝试创新创业,借助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将专业所长与市场需求结合,开辟新的就业路径。

毕业不是“终点”,而是人生新阶段的起点。“就业难”或许是当下的挑战,但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当高校、企业、社会与毕业生形成合力,打破供需壁垒、转变就业观念、挖掘新兴机遇,就能让更多年轻人在时代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让毕业季的焦虑,转化为逐梦路上的动力。

来源:白鸽

相关推荐